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16-12-10 01:40严金荣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想象文章

严金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79-01

大量阅读、广泛涉猎语文,是怡养性灵、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从而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其作用已属不争。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深思

1.1阅读要伴以问题思考。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其实质是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有读有思,边读边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由 于现代中学生阅读内容十分广泛,文章意蕴理解多元化,再加上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如果没有问题引导、点拨,学生阅读时就会天马行空,或暗中摸索,阅读的作用、语文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设置出最佳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将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连接,让作者的情感渲泄与自己的心灵体验碰撞,那么,学生就会展开思维,凝神思索,进而披文入境,由事见情,就会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文学气息和人文精神。如,我组织学生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①作者对这间陋室是怎样看待的?②据此,你认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③画出作者知足常乐、生活乐观的句子。这三个问题既有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点拨,又有细节体味、注重积累的提示。

1.2思考勿搞成语言训练。民族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多样性及文章阅读中许多 东西"可意会而难言传"的特点决定了阅读中的思考应是历史的、情感的、审美的,思考题的设计也就必须是深层的、情感的、审美的,思考题的设计也就必须是深层的、感性的、整体的。因为这种思考重在过程而不是终结,追求的是主观状态而不是客观答案。试想每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后都跟着这样的分析题:这个词和哪个词呼应,哪句是中心句、过渡句,中心思想是什么,段落大意是什么,文章分成几部分,段落又有几个层次……那么,文章内容结构被肢解成一组组毫无血色的语言 零件,文章和谐浑然的意境被割裂、被浅化,学生根本无法去进行整体理解和审美感悟。这样的阅读完全成了以前盛行的"语段训练",理性分析,死记硬背,既耗 时费力,又严重束缚着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2.畅想

想,这里指想象、联想。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因为一切作品的语言无论它的形象性多么强,在书面上总是平面的毫无生气的,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煽动起学生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尽情纵意地去勾画、涂抹各种艺术形象。在 阅读过程中,只要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要摘抄下来;只要是自己感到想要说点儿什么,那么动笔写出来,这就是写体会或作简评。这里需要注意两点:①无论摘抄还是写体会、作简评,要随学生阅历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可以摘抄为主,作简短评论,列一般性提纲,以后可在写心得体会、评文章写作方法技巧上下功夫。②体会与简评有别:体会"感于外",就文谈文外之话;简评"评于内",就文谈文内之事,二者不能混淆。

阅读与习作相互驱动。读多,必伴以 写作的冲动;写多,又会使读书如饥似渴。只读不写,阅读便会随兴所至,停留在浅层次上。当学生读了《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后,我先后让学生连续写了五六篇童话。

这就需要教师给以方法上的诱导:(1)可对课文略写部分进行扩充想象。如学习《天上的街市》就可让学生继续想象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生活情景。(2)可随文章内容发展摸透作者情感去塑造形象;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新形象。如读完《孔乙己》后,我就以"孔乙己拖着一条断腿走出酒店后的生活情形将会怎样"的问题来诱导学生创造新的"孔乙己"。(3)可以在阅读中保持想象,让艺术形象像过电影 一样始终呈现在学生心中、眼前;也可以在阅读后回忆想象,将艺术形象置于生活中,使其与现实对照,从而完成形象的再造。如读完《安塞腰鼓》一文后,假设有机会让学生看看现场的情景,或让学生看看有关录像资料,那学生对原文所塑造的形象就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阅读中想象,想象中阅读,这是一阅读技巧,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学生开始可能不习惯,顾此失彼,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强化,使之慢慢形成。

3.课外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阅读;而课内阅读能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从而带动课外阅读。因此,适量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学生在教材阅读基础上,进一步让其扩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课堂上开展专题阅读课,以教材中的经典文章为引线,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在阅读中积累妙词佳句,品味语言的魅力,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注意克服阅读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或者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内容健康、形象生动、深浅适度的读物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学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我布置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它诗词,领略毛泽东的文采和精神情操;学了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后,我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避免了学生课外阅读中的盲目性,刻服了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随意性。

我利用以上这些方法逐步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自发性、渴求性的行为。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该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学生只有学懂了课文、学会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很好地阅读课外读物。只要教师很好地利用教材、适当地指导课外阅读,让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那么,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一定能提高。

4.迁移

自主阅读是指:"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阅读,不受外界约束,有扩大见闻的功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阅读的积极性、能动性,做阅读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如下:自拟阅读目标。就是学生在阅读时能根据阅读物的性质、内容,以及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接受能力,自觉合理地确定阅读目标;制订阅读计划。学生根据阅读目标和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阅读的进程,明确自己在不同的阶段要完成的阅读任务;自选阅读方法。学生根据读物的内容、性质,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阅读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总之,在阅读中深思,畅想;在阅读后硬背,多写。如此阅读,想信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想象文章
快乐的想象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