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的作家与晚成的文学

2016-12-10 13:52傅逸尘
神剑 2016年4期
关键词:青春文学读研中学生

傅逸尘

徐艺嘉是80后,却不属于“80后文学”。尽管是文二代,在高中阶段也曾写出过长篇小说《横格竖格》,但她的成长却遵循着好学生与乖乖女的轨迹,离那个热闹非凡的青春文学场尚远。真正开启自觉的文学追求,或许还要从军艺文学系的读研生活开始说起。

记得2010年深冬的一个午后,在导师朱向前教授操持的“红星论坛”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徐艺嘉。那时她刚刚从北二外考入军艺文学系读研,初入军旅的她见到生人,目光中闪动着不安和羞怯。那个下午的论坛主要围绕“80后文学”展开,徐艺嘉的表达之流畅凌厉以及对作家作品的熟悉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她跟随向前老师一起写文章、做研究、搞课题,虽然接触军旅文学时日尚短,但评论文章已然写得有模有样,深得向前老师的信任和赏识。与此同时,两条腿走路的她,在小说、剧本等其他文体创作方面屡有斩获,三五年间,已然初露峥嵘与新锐气象。虽然并不属于喧嚣一时的“80后作家”阵营,但徐艺嘉的文学观念和写作经验依然与青春叙事紧密相连,无论是长篇小说处女座《横格竖格》,还是为她带来“紫金·人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奖的《我们都缺伴儿》,事实上都是青春叙事的一种面相。

80后文学的起始和源出其实正是青春写作,即十三至十九岁的中学生们,在青春期的迷惘与躁动之下,选择了文学作为宣泄情感、缓释压力、排遣孤寂、交流思想、施展才华的精神家园。长久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在“成年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存在着一个空白地带,中学生题材被我们的主流文学忽略掉了。因之,当1997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启了一个课堂之外、属于中学生们自己的独立而自由的文学空间时,当少数获奖作者在媒体的渲染之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年轻人的新偶像时,一个数量庞大,且具有强大消费能力的年龄群体的文学激情被迅即点燃,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可以说青春是80后文学最重要乃至唯一的写作资源,80后作家们的青春期体验与前辈们的巨大断裂,成就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表达。然而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曾经青涩单纯的少年们如今大多结婚生子,为人父母。80后们早已不再是单纯、幼稚的代名词,曾经属于80后的一张张标签已经顺其自然地让渡给了90后甚至00后们。80后文学作为一个代际命名,其文学概括性已经散佚。

逐渐走向成熟的80后文学内部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后作家的逐渐分化也使得80后文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以“后青春文学”来描述当下80后文学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似乎更加贴切。与前期主要依托网络写作、商业出版、文学市场的发展模式不同,当下的“后青春文学”呈现出对主流文学的价值的认同和向传统文学发展轨迹的归并趋势。既往印象中的80后作家群已经不复存在,很多偶像派写手或固守商业化写作模式,或逐渐淡出文坛,更多像徐艺嘉一样的新锐作家突破了商业文学机制的遮蔽逐渐浮出水面。坚守文学理想的青年作家已经或正在摘掉青春的面具,转而寻求对更为复杂辽阔的生活场域的展示和对更为深沉高远的精神空间的营构。伴随着青年作家的成长、成熟,“后青春文学”的生活幅面和题材领域将更为阔大,情感体验将更为复杂,思想主题亦将更为深刻。曾经早熟却又注定晚成的“后青春文学”,也将全方位介入21世纪初年的中国文学流变,展示其独特的文学本体意义。

猜你喜欢
青春文学读研中学生
“80”“90”后作家笔下青春文学的成长主题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关于在校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情况调查报告
“白马时光”的市场运作模式探析
喧闹深处有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