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赵涛
归去来兮王佳明
文-本刊记者 赵涛
八年前,他是北川中学的高中生,是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八年后,作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他选择了回到故乡。出发,为了更好地归来。
王佳明,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6“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提名。
“工作刚满三个月,不忘初心,欢迎有志青年来我们大四川。”10月26日,王佳明在微信中写道。
28岁的王佳明到绵阳市游仙区委组织部上班已三个月,每天忙着调研、汇报、编写材料,琐碎而具体的工作,他感觉充实,累并幸福着。
9月9日,忙里偷闲,王佳明与在成都当教师的女友扯了证,结了婚。日子在忙碌中前行,平时在绵阳上班,周末回成都团聚。只有,时常的采访,会把他拉回过往的一些场景。
不会刻意想起,从来也不曾忘记。记忆的闸门一旦开启,往事汹涌而来。
2008年5月12日。北川中学。
那场地震改变了王佳明的人生。正在五楼上课的他,在天地摇晃之际,跑出教室,再转身,教学楼已成废墟。作为班长,他组织自救,和老师同学一道挖掘埋在石板瓦砾间的生还者。在余震中,他带领其他63位同学撤离北川中学,徒步山路几十公里,到达绵阳安置点。
地震改变了王佳明的心态,以及对生命的理解,此前,他与许多人一样,有着质朴的愿望,希望考一所好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一场地震,深受正能量感染与温暖的他,增添了为传递正能量的责任。
清华大学是王佳明重生后的新起点。作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他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习。
甫一入学,王佳明就听说了清华师生为地震灾区献血的事迹。当时北京运往灾区的血液中有1/6都是清华的师生所捐献的,献血持续了14个小时,献血量达18万2千毫升。
这么多血液挽回了多少同胞的生命?王佳明听闻泪流满面,这是感恩的泪,也是明确人生方向的泪——“感恩,回报,帮助身边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成了他心中的信念。在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王佳明担任“中国故事”志愿者。从2008年至今,总共献全血11次,累计献血量3800ml,并带动更多同学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
2012年本科毕业后,王佳明志愿参加了清华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支教一年。在此期间,他除了担任四门课程主讲教师外,还参加“绿叶支教”志愿活动,利用周末指导农民工子弟学习,对拉萨市五所高中,数千名高考学生以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辅导。支教一年,他与同学们亦师亦友,不仅传播了知识,更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期望。支教的最后一天,一个班的同学们邀请王佳明到教室,53个学生排成长队唱着藏族歌曲一一为他献上哈达,53条哈达让人意外,也很幸福。这种幸福,源自扩展他人视野的快乐,源自改变他人生活态度的快乐,他让孩子明白,生活也可以如高原上的经幡般绚丽多彩。
今年7月,研究生毕业的王佳明,选择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绵阳。“不能眼光只瞄着找到好工作,拿到高工资,更应该用知识与能力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王佳明说。他希望能用一份厚实的爱去温暖去回报父老乡亲。
地震之后,王佳明把名字理解为“美好的明天”。一路走来,他一直坚信这世界,存在许多朴素的感情和简单的感动,总会在不经意间,给心灵深深的一击,“我喜欢这样的纯粹和明亮,不仅仅是温暖别人,也是安顿自己的灵魂。”
谈到将来,王佳明希望能够把在清华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家乡的建设上,“我所学的专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村很接近。哪怕改变一个乡镇村落,哪怕仅仅帮助身边的几个人也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