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川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审计风险也随着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而不断加大。而正确评价审计风险,则可以在对风险进行防控时,促进审计监督发挥积极的效用。只有了解审计风险的含义、特征、产生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才能将企业审计风险降低到合理水平,这对审计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企业审计风险的具体成因,并提出了风险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审计风险 企业 控制 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98-01
一、引言
当今社会出现了各种风险,其中审计风险便是十分重要的风险类型之一,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审计风险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发生的。
人们需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其成因,这样才能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从而发挥出审计工作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诸多企业都爆出了会计舞弊丑闻,这不禁令大众对注册会计师乃至整个审计行业的公信度和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审计人员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能有效预防审计风险对审计行业以及企业都有重大的意义。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并且难免会夹杂有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志相结合的产物,只有透彻了解和掌握审计风险的特征、成因等内容,才可以更加有效的防范与控制企业审计风险,避免其不断蔓延和扩大。
二、企业审计风险概念及特征
审计风险就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在经过审计后不予重大错报和漏报事实的发表,从而产生的具有风险性的审计意见。2007年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的释义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但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总的来说,企业审计风险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客观性
根据现代审计的工作原则(抽样审计),这就会使被用来进行抽样审计的样本与总体样本存在着差异性的可能性发生,尽管可以控制这种差异性,但是仍不能将其彻底消除。
2、隐匿性
由于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担负任何义务,也就是在工作中不被审计风险控制,所以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就具有了隐匿性。
3、普遍性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特征使得其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并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以,在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微小的疏漏都会诱发风险因素,审计风险就可能随时发生。
4、巧合性
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都极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并不一定是审计人员的有意为之。所以,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由审计人员接受审计风险和承担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往往是无意的,具有巧合性。这与审计人员有意做假,出于私利考量给出违背事实的审计结果,从而担负相关责任和处罚是不同的,那种故意的行为是要受到职业道德谴责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5、可控性
对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应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害怕产生审计风险。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避免,钻研审计理论,并坚持从自身做起,促进审计效率,就能从根本上减少审计风险。
三、企业审计风险成因
1、审计法律环境不完善,相关法规不健全
审计法律环境是指在某一定时期内,国家法律对于审计工作在干预、指导、制裁等方面的相关管理。对于审计制度的组织方式、独立地位、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诸如权利与义务、职责与任务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我国当前企业的实际审计活动中,需要从规范性和完善性来寻求改进和提高,降低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其次,审计行业相关法规中有很多条款都不明晰,有诸多抽象性条款。因此,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应该得到加强与完善。
2、选取的审计方法不当
首先,在现代企业审计中,抽样审计方法被广泛使用,因为抽样审计可以处理既广泛又复杂的审计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效率,但是误差也是必然存在的。在抽样审计中,一般会选择存在风险较大的项目,这就限制了样本量,并且更偏重于审计对象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方面的审核;其次,在现代审计中一般都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省略掉那些没有太大影响但是耗费较多人力财力的审计程序,这很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审计意见。此外,审计方法本身也存在问题,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这也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3、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目前,审计范围在持续的扩大,因此对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主要是指其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要保持独立性,若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为了一己私利未履行自己的职责,势必会影响审计质量,增加审计风险。若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出现问题,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那么审计风险也在所难免。在审计准则中要求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但是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责任心不强,就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由此形成了审计风险。
四、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建立健全的审计法律环境,完善审计相关法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因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法规,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前提条件,要尽量将制度清晰化,加强对审计行业在法治上的监管。
2、合理的运用审计方法
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先要根据具体的审计对象与审计目标、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审计类型以及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来选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在整个审计程序中选用的单一的审计方法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审计的要求。目前,有很多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以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将分析与评价审计风险作为基础,审计的重心在高风险领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与效果,使企业审计风险得到控制。
3、全面提高企业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为了确保企业审计工作的严谨性和公正性,还必须要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审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是以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严谨性为原则,不管是实质上,还是形式上,这些都与所服务的对象和其它外部组织相独立,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人员要避免个人的主观性评价,应以诚实和正直的工作态度,坚持“以证据说话”来认真执行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思想道德就能够更好的提升服务对象的质量,因此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当前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审计人员业要加强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东旭《浅析当前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5年03期.
[2] 蔡莹《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13年10期.
[3] 曾志英《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识别与对策――以浙江民营企业审计为例》[J],《财会通讯》2011年09期.
[4] 王志凯《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综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07期.
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