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良好习惯对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作用

2016-12-09 23:29刘颖雯
青年时代 2016年29期

刘颖雯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成绩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仅对中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现实深远的影响,还对中学生未来成长方向产生标杆作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正常顺利的保证,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少数学生学习成绩提不高的困惑现象

现象一:为什么有的学生每天学习到很晚,看着很认真的,学得也很累,为什么成绩总是提不高?

现象二、为什么都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上着一样的课,学习同样的知识,为什么成绩相差那么大呢?

通过同一个班级对比,就可找出诸多影响学生成绩提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

一是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能真正做到从心底感恩老师,同时从日常观察并欣赏自己的老师,适应老师,自然对老师的每一堂课产生兴趣。

二是主动学习。自始自终培养一心向学的习惯,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巧妙地利用时间,高效率投入学习。

三是自学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四是上课专心的习惯。教与学始终要保持同步,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

五是认真思考与观察的习惯。学与思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增强人的创新能力。

六是上课善于提问的习惯。学生要积极带着知识疑点常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七是课后善于总结的习惯。课后总结是对前段知识的温故知新,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知识要点,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结构或者是提要式知识结构,从而补上课上没有学好的内容。

八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老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

九是及时复习归纳的习惯。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

还要养成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下次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对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三、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道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并了解哪些学习习惯是好习惯、哪些学习习惯是不良习惯以后,就应该自觉地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让好习惯伴随终生,让坏习惯尽快剔除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一是循序渐进。良好的学习习惯既非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统统形成,要有耐心地付诸行动。在区分主次、难易之后,从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然后按部就班地贯彻落实自己的计划,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是说到做到,坚定不移。

二是自我控制。在培养学习习惯的初期,在自制力还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达到约束自己行为的目的。因为人的行为本身,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如果发现自己实在很难抵制某些活动的诱惑,可以请求父母或老师、同学帮忙,让他们监督约束。

三是及时调整。中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约束自己,对自己易犯的错误时时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偏差,及时做出调整。

四是不断巩固习惯成自然。在习惯初步形成,逐渐进入顺其自然的状态后,就没有必要再强制自己了。但要注意还要不断巩固,不断强化,及时消除外部干扰和内部故障。

总之,当学生成绩不好时,应先看看是哪些不好的习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当然,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要更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