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英
摘 要: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丁西林先生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的时代意义显然是超越性的。作家并没有直接去控诉那个时代的剥削和压迫,而是通过自然的社会生活来关注现实,轻松幽默的效果和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文化批评与反思,展示了戏剧家高远的生命时空。
关键字:丁西林;三块钱国币;内容;审美
作为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独幕剧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将矛盾完美集中展示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通过寥寥几个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活动,揭示作家的精妙写作功底。丁西林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三块钱国币》是一部独幕剧,它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完整展示了作家的思考和心灵时空。
一、内容方面:从行文思维中窥见作者的情感投射
《三块钱国币》剧情很简单:主人公之一的女仆李嫂不小心打碎了雇主吴太太家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用三块钱国币来赔偿。而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大学生杨长雄很是愤慨,打抱不平同吴太太发生了争执。气急之下的杨摔碎了另一只花瓶,然后赔偿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
本篇戏剧的开头介绍完人物关系和背景旁白之后,直截了当的铺开了故事,李嫂因为工作失误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花瓶,唯唯诺诺地为自己争取同情,而吴太太却不理睬,她从自身的价值利益出发,坚持要求李嫂赔偿,并且和“多管闲事”的学生杨长雄进行了口舌之争,不惜要通过抵押李嫂的行李铺盖来还账平息事端。一般阅读作品在解读吴太太这个人物之时,通常先入为主地给她贴上了欺压弱小、蛮不讲理、自私刻薄、具有庸俗小市民习气的人物标签。
丁西林是一位留学英国的自然科学家兼剧作家,思想自然要开放些的,细读他其余的作品便会发现:自然而然的幽默是他独幕剧最想表达的效果。因此对其人物形象不能粗暴的以“阶级成分式”来界定。绝对不能仅仅凭借对于经济情况的计算,就把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吴太太”就直接界定为无产阶级的对头,事实上,人物形象的界定,我们还要从文章的细节语言中摸索探究事情的真相。全文中吴太太始终在克制,她试图在掩饰她的撒泼倾向,而是用一些微妙的词语来表达(例如:难道;胡说八道;我不要听,请你问一问),她努力在克制自己随时的爆发,一直在维持一个太太的优越感,即便是被他人辱骂了,也没有气急败坏的还击,而是试图用过雄辩,让自己站在有理的一边。当然,通过一、二、三轮逼问式的谈话,吴太太差一点就理直气壮的赢了,但是,她热衷于的辩论吵架最后输给了行动派,只能由“血管暴涨,双手撑腰”变成了“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最后,她还是输给了现实的猛烈一击,败给了自己雄辩的圈套,沦陷在了三块钱国币当中。
我们细致地分析来看,吴太太只是那个动荡时期社会上的一个小人物而已,她是阔家小姐出身,在战争打响之际,也是来后方避难的芸芸众生之一,只是在躲避战乱的众多外省人之一,这里我们要谈及一个身份认同问题,原本经济发达地区避乱而来的没多少文化的外省人身上是急需要进行身份建构的。作为一个性格特色为“说得出,做得到”且具有殷实家底的妇女,吴太太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在封建荼毒的余效下,她喜欢去凑热闹聊闲话,而且她自诩为一个明白事理思想开明的人。她时常觉得自己说话说得挺在理的,从心底孤芳自赏似的给自己鼓掌,即便是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她内心的托词都找好了:她自己不管怎样也只是个没有文化没上过学的妇女之流,“说话自然有不当之处”。这样一个爱热闹、爱“评理”、爱掺和是非的少妇,说到底,她只是想在寂寞的避难生活中找回之前的一丝优越感,毕竟她是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地区过来的,她那外省人的敏锐嗅觉让她不得不提前保护自己,为了给自己争夺更多的话语权,她不得不提前抬高自己,用物质优越来掩饰自己的精神孤独,所以就成了饶有特色的“例外”,就是丁西林先生笔下那个外省人受本省人欺侮的公例之外的那个“例外”。其实说到底,这种“例外”并不是一次思想上的特立独行,而是一次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欲。除去背景人物关系的说明之外,在丁西林先生的笔下还有很多印证,例如警察到来之时,吴太太的话是:“你来了,好得很,谢谢你!”这样的文明用语,并不是丁老故意要表达吴太太如何知书达理,而是在揭示她的世俗气息。表面上看吴太太有想投靠警察撑腰的意思,实际上,“啊”和“好得很”这俩个词汇,第一个层面上是在炫耀吴太太的办事公正的做派(请警察介入,文明用语),第二层面上“好得很”仿佛有些拿捏住了警察,又来了一个人帮自己助阵,又有一位听众见识到自己的不凡的辩论功底。
从开幕的细节中(吴太太在收拾晒干的东西,有的只是折好,有的先需熨平)我们可以看到,吴太太绝对不是无产阶级的死对头的代表,她只是受到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没多少文化的普通妇女,在整个混乱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她习惯性的预先自我保护思想支配了她提前做出行文,通过撕破脸的吵架和辩论来站住脚,她也是芸芸众生中私欲在漂泊中站得住脚的一位罢了。剧中没有用善恶去评价人物,没有把人物关系弄成阶级矛盾大爆发,这大概是作者的写作意图:遵循生活的常态发展,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审美方面:从时空美学分析作者的心灵空间
作家选材的眼界展现出其心灵时空。这部独幕剧作品作者首先着眼于当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主题的控制之时,作者通过高远的生命时空追求为想到,主动发起了宏大史诗般的叙事,而是通过从内心深处迸发的对生命的追问,对普通百姓生存状况的思索,才选就了一个花瓶事件为线索,展开了对底层社会生态生存环境的叩问。丁西林先生把笔直接锁定在一个爱管闲事的大学生身上,通过那个闲着下象棋、思想不成熟的年轻热心青年的思索,借他的口和行为,表达自己对社会底层的探索,这个写作的立场无疑反应了丁老的高远的心灵时空。
从故事的叙述节奏中我们可以窥见作家的心灵境界。这篇独幕剧以吵架开始,以赔钱结束,期间故事发生了很多矛盾,但是无一例外,我们看到的社会市井的斗嘴与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市侩争执是不一样的,最主要体现着即便是他们发生矛盾,他们都没有骂一句脏话。丁老在叙述故事之时一直在克制,并且多次使用到敬语,法制公平性的词汇,即便是发展到高层,已然进入忍无可忍的地步,丁老都是巧妙的使用了动作描写,在语言上则概括为理却词穷。我们不难从叙述的节奏中看出,原本是斗嘴的碰撞,到了高潮自然而然的收住,最后只能愤懑的砸花瓶赔钱,而且巧妙的设计了最后“和棋”的结局,显然,丁老并不是要表达在这三番斗争中他们打了平手,而是通过跌宕的叙述节奏,告诉世人,这之不是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一番闹剧,没有输赢的意蕴。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丁老泰然处事的心灵空间,世界上的事并不总是要去争输赢,这等心灵境界是多么高远。
总的来说,丁西林先生通关自己在后方整理科学研究所的间隙,将自己所见所闻写成了这么一个独特的艺术实验形式,他吸取了国外留学时的文化经验,在自己的脑海中将本民族的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与之融合,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段加工,最终得以展示在大家面前这么耐人寻味的独幕剧。不管这部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如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关注下,作品的时代意义显然是超越性的。作家并没有直接去控诉那个时代的剥削和压迫,而是通过自然的社会生活来关注现实,轻松幽默的效果和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引起读者兴趣和对文化的批评与反思,展示了戏剧家高远的生命时空。
参考文献:
[1]丁西林.丁西林剧作全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6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