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辛酸泪

2016-12-09 19:47刘芳
青年时代 2016年29期

刘芳

摘 要:《放翁家训》是陆游留给后世子孙的重要财产,当中很多思想都是陆游亲身经历之后的“血泪”,对于我们探讨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凭证。本文从修身养性、敬长导幼、淡泊处世、韬光养晦四个方面论述陆游的人生观。

关键词:放翁家训;陆游;人生观

生逢乱世,注定了陆游不平静的一生,而他传奇的一生,也正应证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陆游出生的时候,正逢北宋灭亡之际,加上秦桧等人的阻挠,让他的仕途坎坷不平。即使这样,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坚持抗金、收复国土的决心。陆游一生,文学成就很高,诗有《剑南诗稿》、《放翁遗稿》灿烂夺目;词有《放翁词》、《渭南词》流光溢彩;散文有《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璀璨生辉;史书有《南唐书》熠熠生辉。而陆游留给后世子孙的《放翁家训》,更是陆游思想的集大成者,反映了陆游的人生观。

《放翁家训》文章不长,却短小精悍,分别讲述了修身毅自制、守礼以敬长、谨导以育幼、三策以处世、淡泊以明志、随力以薄葬、忽怨谨避以全身,这七段从不同角度来教导后世子孙修身养性、敬爱长辈、韬光养晦、淡泊处世等等。

一、修身养性,自我约束

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向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是要修身,先把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上去,才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而陆游也特别强调修身养性。在《放翁家训》的开头第一段,陆游说道“溪壑无餍固不足责”,首先提到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本来不值得责备,对人与生俱来的欲望给予了肯定,指出有欲望无可厚非。接着又分析到人的欲望无非是一种让别人羡慕的虚荣心在作怪,又提出质疑“使人歆艳,于我何补”。在陆游看来,让自己免于被欲望掌控和欲壑难填的处境的方法,是通过学习使自己达到澹然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欲望所支配了。

在《放翁家训》中,陆游承认欲望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生俱来的,不可磨灭,但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身养性、自我约束,达到自己控制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控制的目的。这与儒家一直宣扬的“克己复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陆游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士人,有此观点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谨守伦常,敬长导幼

在《放翁家训》中,陆游特别强调,作为晚辈,应该谨守伦常,敬爱长辈,不可逾礼僭越。文中分别从正反两面来对后辈进行劝谏,既有“人士有吾辈行同者,虽位有贵贱,交有厚薄,汝辈见之,当极恭逊”的谆谆教诲;也有“吾少时,见士子有其父之朋旧同席而剧谈大噱者,心切恶之”的恳切指责,在文末对后世子孙给予了厚望:“故不愿汝曹为之也。”

陆游是这么写的,同样也是这么做的。陆游与表妹唐婉虽然鹣鲽情深,但因为母亲觉得唐婉耽误了陆游的前程,坚决反对,即使陆游置别馆安置唐婉,仍为母亲所不容,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休了唐婉而另娶。在爱情和尊敬长辈面前,陆游虽有徘徊,心存犹豫,但最终选择依照母亲的命令,牺牲自己的爱情,这何尝不是陆游尊敬长辈的最好体现呢?

古往今来,如果家里有子孙聪慧敏锐,大都会觉得很骄傲,并对这个孩子青眼有加。但在陆游看来,这种状况与其说是上天赐给的福分,不如说存在巨大的隐患,因为他觉得“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为避免出现那样的状况,希望长辈“须切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长此以往,才能让原本聪慧的孩子“志趣自成”。由此看来,在教导子孙方面,陆游的看法是:聪慧敏锐之徒尤其应该正确的引导,才不至于让他误入歧途,走上一条不归路,因为聪慧敏锐之途对于旁门左道也是很敏锐的。王安石《伤仲永》中,那个“未尝识书具”却能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的五岁孩童,正是因为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才导致昔日的天才最后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下场。也许正像陆游说的那样,天赋异禀、异常聪慧的孩子,还更需要悉心教育,正确引导,才能更好地发展他的才能。

三、忽怨谨避,韬光养晦

陆游少年英才,十二岁便能写诗作文,但因为进京参加锁厅考试时,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于其下,便被秦桧忌恨,次年考试被秦桧嘱咐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由于秦桧的妒忌,从此陆游仕途不顺,坎坷一生。

在《放翁家训》最后一段中,对于别人或处于妒忌,或出于不了解,或出于利益而陷害自己的行为,大多可以原谅,陆游劝谏后代要“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对于中伤自己的人,也要“尤当置之”。作为一个大半生仕途坎坷,遭人阻挠而大志难伸的爱国诗人,能如此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的事件,真是豁达,颇有东坡“何妨吟啸且徐行”的风范。

陆游还指出,对于后辈,希望他们可以减少过错,甚至“勿露所长,勿以贵达亲厚”,这样做的话,陷害自己的人自然就少了。对于陆游,说出这样一番话,当中真的是“字字珠玑”、“句句血泪”。看来,陆游因为自己的文才而莫名地招来了嫉妒和陷害,才有如此的一段沉痛的教训。

四、随力薄葬,淡泊处世

古代大抵富豪之家,都提倡厚葬,一求为自己寻得一方风水宝地,二求后世子孙也能倚仗此地工作、生活如意,一帆风顺。而作为家境不错的陆游却不这么认为。在《放翁家训》中,陆游特别谈到了厚葬的问题。他坚决反对厚葬,认为“厚葬与存殁无益”,且古今的通达之人,已经论述地非常详细了。如果因为要厚葬而“窘于衣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陆游觉得“随力”以葬,才是明智之举,希望后辈子孙“谨守”并 “勿为人言所摇”。

陆游家境不错,从陆游往上七代都是做官的,但这并没有养成其奢靡浮华的习性,相反他甚至告诫后世子孙“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在陆游七十九岁时,辛弃疾到陆游的住处拜访,见陆游住处异常简陋,多次提出要帮他构筑田舍,都被陆游拒绝,可见陆游生平淡泊,不在乎身外的物质享受,而以复国作为毕生的愿望,而陆游自己也坦诚“今已悬车,目前萧然,意甚安之”。

“生于忧患”的陆游,一生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但他依然选择在宦海浮沉。但在《放翁家训》中,陆游提出了处世三策,上策为“复能为农”;中策为“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下策为“安于小官,不慕荣达”。对于一生希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收复国土、驱赶外敌的陆游来说,认为进入官场,就算只是做个不图名利、不求显达的小官,也是为人处世的下策,不能不说让人意外。或许正是他多年在官场的浮沉不定,加上“风俗方日坏”,殚精竭虑、精忠报国如岳飞,也被十二道金牌加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因此才让他对后世子孙有如此期望。

家书,这一头连着游子,那一头连着游子心心念念的家人,无数快乐或痛苦的感慨都诉诸笔端,流于家书。战争年代“家书抵万金”,在陆游看来,薄薄的几张纸承载的是人生、岁月——“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参考文献:

[1]张天龙.万金家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刘扬忠.陆游选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3]张艳国.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J],中州学刊,1994(5):99—104.

[4]刘欣.宋代家训研究[J],云南大学,2010.

[5]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J],四川大学,2004.

[6]周俊武.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逻辑进路[J],伦理学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