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钳嘴鹳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扩散

2016-12-09 05:14韩联宪韩奔梁丹高歌
四川动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境鸟类亚洲

韩联宪, 韩奔, 梁丹, 高歌

(1.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 2. 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试验室,昆明650224)



亚洲钳嘴鹳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扩散

韩联宪1, 2, 韩奔1, 梁丹1, 高歌1

(1.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 2. 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试验室,昆明650224)

采用登录网站收集新闻报道,查阅报纸、文献,私人通讯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收集了亚洲钳嘴鹳Anastomusoscitans2010—2014年5年间在中国西南地区出现地点、群体数量、停留时间、栖息生境等数据。依据野外观察,该鸟群体大小和停留时间长短,与浅水沼泽面积和水体中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的密度有密切关系。在水域面积大和福寿螺数量多的分布点,亚洲钳嘴鹳可以停留3~32个月,群体数量达60~1100只。依据南亚地区此鸟种群数量近年快速增长的实际情况,认为其进入中国西南地区属于自然扩散,与全球气候变暖没有直接关系。

亚洲钳嘴鹳;自然扩散;生境特征;群体数量;停留时间

亚洲钳嘴鹳Anastomusoscitans为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地的大型涉禽(Josep,1992),中国过去未有该鸟分布(杨岚等,1995;郑光美,2002,2011)。北京观鸟者王逸天2006年10月在云南洱源西湖拍摄的单只该鸟照片为中国首次记录。2010年春季亚洲钳嘴鹳再次进入中国,陆续出现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广东等省区(Jiang & Ning,2010;张国英等,2012;李泽君等,2013;罗祖奎等,2013)。亚洲钳嘴鹳扩散进入中国,引起媒体、学者和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和报道,为观察鸟类扩散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进入中国的亚洲钳嘴鹳扩散有无规律,怎样选择栖息生境,是否会长期停留?是作者关注的科学问题,因此将亚洲钳嘴鹳2010—2014年在中国西南地区出现地点、群体数量和停留时间、栖息生境等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了整理,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收集

登录互联网输入亚洲钳嘴鹳进行搜索(附录),登录网站包括网易、百度、国家林业局网、新华网云南频道,云南、贵州、四川、广西4省区各州市县政府网站30多个,查阅报纸、学术期刊和鸟类摄影网站,与各地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工作人员电话联系等方法,收集亚洲钳嘴鹳2010—2014年每年在中国西南地区出现地点、栖息生境、群体数量和停留时间等信息。共收集云南省亚洲钳嘴鹳分布地点、群体数量、出现日期和停留时间的有关数据47条,贵州17条,四川6条,广西8条,广东1条,共79条数据。

1.2 实地调查

依据收集的亚洲钳嘴鹳分布地点信息,进行实地调查,观察群体数量、栖息生境、食物种类、收集停留时间等数据。在云南实地观察亚洲钳嘴鹳分布地点22处,贵州1处。

2 结果

2.1 分布地点与群体大小

云南记录亚洲钳嘴鹳出现的地点有景洪、勐腊、思茅、江城、景谷、景东、临翔、镇康、开远、蒙自、绿春、红塔、新平、晋宁、宣威、会泽、沾益、罗平、丘北、鲁甸、洱源、大理、鹤庆、文山、昆明、东川等县市区。贵州记录分布地点有安顺、遵义、平坝、贵阳、兴义、威宁、江口等县市区。广西记录分布地点有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四川记录分布地点有会东、西昌、宜宾等地。广东记录分布地点有雷州附城。

2010—2014年5年中,除2011年未检索到亚洲钳嘴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记录外,其余4年均有报道。4个年度亚洲钳嘴鹳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分布和群体数量见图1。

图1 2010、2012、2013、2014年亚洲钳嘴鹳群体数量与分布示意图

Fig. 1 Population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Anastomusoscitansin 2010, 2012, 2013, 2014

2010年春季进入云南南部的亚洲钳嘴鹳多为几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最先进入镇康的群体数量为46只。2012年在晋宁、沾益、宣威等地出现的群体数量为36~68只,随后在一些分布点出现上百只的大群。2013年7月在丘北普者黑湿地观察到250只的大群,2014年5月群体数量达到400多只。2013年亚洲钳嘴鹳到达蒙自长桥海的数量为210只,随后增加到412只,2014年1月观察仅余39只,2015年5月再度观察时,数量为1100~1200只,7月群体数量下降为720只。不同年度在各个分布点,亚洲钳嘴鹳群体数量波动很大。

2.2 停留时间

2010年2—3月,亚洲钳嘴鹳最初出现在云南南部镇康、勐仑等地,4月出现地点和群体数量增多,9月后消失,通常在一个地点停留几周或几个月后离去。2012年8月,14只亚洲钳嘴鹳出现于滇西北鹤庆草海,停留至2013年10月离开,停留时间达15个月。2012年3月,100多只亚洲钳嘴鹳到达勐腊县勐仑镇,几天后大部分个体离去,有14~16只居留该地至2013年12月离去,停留20个月。亚洲钳嘴鹳自2013年1月到达蒙自长桥海后一直在该地或附近地区活动觅食,停留时间达32个月。亚洲钳嘴鹳在各分布点停留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仅数天,稍长的停留30~50日,再长的为3~5个月,更长的为15~20个月,最长的达32个月。停留时间长短可能与当地湿地面积大小、食物丰富程度有密切关系。

2.3 分布海拔

亚洲钳嘴鹳目前在中国出现地点最高海拔为鹤庆草海,海拔2398 m,最低为广东雷州附城海滩,海拔仅2 m。在其出现区域内,海拔500~2100 m的分布点最多。

2.4 栖息生境

进入中国的亚洲钳嘴鹳在湖泊、水库、荷塘、烂泥塘等生境活动觅食,夜间在小岛或无人干扰的近水处大树上夜栖。在勐腊县勐仑镇、景东县城郊区、镇康县城郊区,亚洲钳嘴鹳也在稻田、鱼塘、河流等生境活动觅食。如果缺少足够面积的湿地生境,亚洲钳嘴鹳或从空中飞过,或仅做短暂停留。在文山菖蒲塘、绿春二甫小黑江、会泽县城都曾经观察到小群亚洲钳嘴鹳或从空中飞过,或短暂停留后离去。

3 讨论

3.1 扩散原因

导致鸟类扩散通常有2个原因,一是原有栖息地发生变化,不利于其生存,需要寻找新的栖息地;二是种群数量急剧增长,超出环境容纳量。亚洲钳嘴鹳扩散进入中国,应为第二种原因。国际鸟盟亚洲部陈承彦告之(私人通讯):2013年1月8—9日,在马来西亚西岸的瓜拉古拉湿地发现了上千只亚洲钳嘴鹳,马唐迪加湿地也出现300多只。越南也有报道2013年在北部观察到100多只亚洲钳嘴鹳,这些地点过去均没有亚洲钳嘴鹳分布。

该鸟在泰国的分布区过去局限于中部湄南河平原南部(Robson,2005),2000年发现其扩散到湄南河平原北部那空沙旺府的邦博拉佩湖(Bung Boraphet)地区,在某个特定时段该区域亚洲钳嘴鹳数量远大于泰国其他分布区。曼谷-大城区域许多历史分布地现在已看不到亚洲钳嘴鹳,而在泰国南部、北部和东北部记录到该鸟的新分布点,其分布区到达泰国清盛及其以北地区,并向老挝边界地区扩散(Wich Yanan Limparungpatthanakij,私人通讯)。泰国鸟类学家Philip Round(私人通讯)认为该鸟近年来数量急剧增长与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泛滥成灾相关,并导致其在泰国分布格局发生改变。Philip Round给本文作者提供了泰国国家公园管理处2010年统计的中部湄南河平原地区亚洲钳嘴鹳群体数量1969—2008年的数据。

表1 泰国湄南河平原亚洲钳嘴鹳数量变化(1969—2008)

统计数据显示,泰国亚洲钳嘴鹳1997年进入数量增长阶段,2007年达到最大值,2008年数量急剧下降,原因应是这些鸟向其他地区扩散。2013年春季,在云南22个分布点观察的892只亚洲钳嘴鹳,均为体羽灰黑色的亚成鸟,间接证实该鸟扩散是因种群数量增长导致的自然扩散。

目前部分学者观察到一些鸟类的分布发生变化,认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鸟类扩散有密切关系。亚洲钳嘴鹳进入中国是否与气候变暖相关?作者认为直接相关的可能性不大。云南鹤庆草海和贵州威宁草海,冬天依然有亚洲钳嘴鹳停留,这2个地点冬季气温较低,常有霜冻或结冰,说明亚洲钳嘴鹳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作者认为有无足够的食物是亚洲钳嘴鹳能否长期停留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气温。

3.2 栖息生境与食物

依据“Handbook of the world birds: vol.1”(Josep,1992)记载:亚洲钳嘴鹳主要觅食生境为内陆湿地,少见其在河岸和潮滩活动。主要捕食福寿螺,偶尔捕食青蛙、蛇和螃蟹。进入中国的亚洲钳嘴鹳,主要觅食生境为湖泊或水库的浅水沼泽区,也有部分个体的觅食生境为稻田、鱼塘、河流。中国近年来加大湖泊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为亚洲钳嘴鹳扩散提供了栖息生境。入侵物种福寿螺在西南各地大量扩散繁殖,为该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亚洲钳嘴鹳在各分布点的群体数量和停留时间与湿地面积成正比,湿地面积越大,停留时间越长、群体数量越大。作者在鹤庆、开远和蒙自等地观察到亚洲钳嘴鹳大量捕食中国特有淡水软体动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该蚌成体直径15~20 cm,质量300~500 g,是鳑鲏鱼繁殖产卵的寄主,过去没有涉禽捕食它们,现被大量捕食,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何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

3.3 移动

亚洲钳嘴鹳会依据水质和生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大范围地移动。亚成鸟出巢后也会进行大范围的扩散(Josep,1992)。在印度西部珀勒德布尔邦环志的亚洲钳嘴鹳在东边800 km处被回收。在泰国环志的钳嘴鹳,在距泰国1500 km的孟加拉国被回收(Ali & Ripley,1978)。在印度西孟加拉邦赖根杰的库里克鸟类保护区繁殖的近6万只亚洲钳嘴鹳,每年6月最后1周到达,停留5~6个月,繁殖后在12月离开(Pramaniketal.,2009)。该鸟不具有规律性的季节迁徙行为,而是依据食物多寡决定在某个区域停留或是离去。作者对亚洲钳嘴鹳在云南多个地点观察与文献记述的这一行为相吻合。

依据4个年度的分布地点和群体数量图分析,亚洲钳嘴鹳扩散无规律可循。2014年的分布图显示居留于大面积湿地中的亚洲钳嘴鹳,群体数量更多,停留时间也更长。依据亚洲钳嘴鹳的生态行为和移动规律,该鸟应为繁殖期结束后在其分布范围内随食物变化,在大尺度空间内游荡的漂鸟。

3.4 保护建议

亚洲钳嘴鹳以福寿螺为主要食物,对抑制福寿螺危害有显著作用,应加强保护。但作者在进行野外研究时发现,射杀亚洲钳嘴鹳事件时有发生。该鸟刚出现于勐腊县勐仑镇时,就有人偷猎食用,并告之其他村民此鸟肉腥不好吃,因而未引起持续猎杀。景东县林业局通过张贴布告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禁止捕杀亚洲钳嘴鹳,收效甚微。2012年春季出现于景东川河农田区的60多只亚洲钳嘴鹳遭到不法分子射杀,10多天后仅余8只。作者在蒙自长桥海进行野外观察时,就有村民反映有人猎杀亚洲钳嘴鹳,作者在观察该鸟夜栖行为时,数次听到夜栖地树林里传出枪声。后来向蒙自市森林公安分局反映,经其采取宣传措施,情况才有所好转。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9)依据亚洲钳嘴鹳的分布区面积和种群数量,将其定为无危级(LC)。虽然该鸟未被列为保护动物,但其对抑制福寿螺危害有显著作用,建议主管野生动物的林业部门,加强对该鸟的保护宣传。

李泽君, 董永华, 杨鸿培. 2013. 钳嘴鹳迁徙途经西双版纳期间觅食生境选择初探[J]. 林业调查规划, 38(1): 25-28.

罗祖奎, 任峻, 刘文, 等. 2013. 贵州草海发现钳嘴鹳[J]. 动物学杂志, 48(2): 240.

杨岚, 文贤继, 韩联宪, 等. 1995. 云南鸟类志[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张国英, 李泽君, 董永华. 2012. 西双版纳首次在橄榄坝发现钳嘴鹳[J]. 云南林业, 4: 33.郑光美. 2002.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光美. 2011.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2版)[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6-17.

Ali S, Ripley SD. 1978.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India and Pakistan: volume 1: 2nd ed[M].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5-98.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9.Anastomusoscitans[DB/OL]. [2015-04-04]. http://www.iucnredlist.org.

Jiang AW, Ning YX. 2010. A new distribution site of the Asian open-billed stork (Anastomusoscitans) in southwestern China[J]. Chinese Birds, 1(4): 259-260.

Josep DH. 1992. Handbook of the world birds: vol.1[M]. Spain: Lynx Editions: 436-454, 458.

Pramanik AK, Santra KB, Manna CK. 2009. Nest-building behaviour of the Asian open-billed storkAnastomusoscitansin the Kulik Bird Sanctuary, Raiganj, India[J]. Our Nature, 7(1): 39-47.

Robson C. 2005. New Holland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southeast Asia: Thailand, Peninsular Malaysia, Singapore, Vietnam, Cambodia, Laos, Myanmar[M]. London: New Holland Publishers (UK) Ltd.

附录

登录网站中部分网址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2-07/11/c_123399899.htm

http://www.shxb.net/html/20100710/20100710_246239.shtml

http://news.163.com/12/0712/07/866QLFHV00014AED.html

http://yn.yunnan.cn/html/2012-05/30/content_2223864.htm

http://www.lincangnews.cn/news.php?pid=40342

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gd/20120417/140211846146.shtml

http://yn.yunnan.cn/html/2012-05/10/content_2191021.htm

http://www.ynta.gov.cn/Item/13897.aspx

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3-09/07/content_750931.htm?div=-1

http://news.bsyjrb.com/content/2013-06/20/content_19821.htmhttp://news.yninfo.com/yn/zhxw/201306/t20130624_2081639.htm

http://www.forestry.gov.cn/zrbh/2421/content-602301.html

http://tieba.baidu.com/p/2383890725

http://www.hh.gov.cn/info/1032/33763.htm

http://www.luoping.gov.cn/dwgk/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28&id=2269

http://roll.sohu.com/20130507/n375059443.shtml

http://news.gzdsw.com/gz/2013/0331/21750.html

http://epaper.gywb.cn/gywb/html/2013-10/14/content_361304.htm

西藏墨脱发现林八哥

2013年11月4日,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和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在西藏自治区岗日噶布山脉南翼山脉进行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过程中,在墨脱县格挡乡兴凯村(29°28′20.45″N,95°45′19.19″E,2160 m)拍摄到2只林八哥Acridotheresgrandis,经查阅《西藏鸟类志》(郑作新等,1983)、《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2版)》(郑光美,2011)和《中国鸟类志:雀形目》(赵正阶,2001)等相关学术著作及网络数据库,确认该种为西藏鸟类新纪录。

林八哥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椋鸟科Sturnidae,通体羽毛主要呈黑色,与八哥Acridotherescristatellus相似,但额基部的矛状冠羽较长,且尾下覆羽大部白色;与分布于南亚、东南亚的另一近似种丛林八哥Acridotheresfuscus相比,林八哥体羽黑色较重,且虹膜淡栗色,而丛林八哥虹膜黄色或者蓝白色,上体灰棕,下体暗灰,腹部浅。林八哥主要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开阔河谷村落附近的阔叶林、竹林以及林缘地带,常见成对或结群活动于村寨边的高大乔木上或田野。此前,在国内仅记录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及广西西部(郑光美,2011),在台湾有小规模逃逸种群(刘小如等 2010),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和中南半岛(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2)。

林八哥Acridotheres grandis (孙国政 摄)

罗伟雄1, 孙国政1, 刘务林2, 李炳章2*

(1.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昆明650216;

2.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拉萨850000)

作者简介: 罗伟雄, 男, 工程师, 动物学硕士, 主要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工作, E-mail:0578252@163.com

*通信作者, 男,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工作, E-mail: 465050675@qq.com

Range Expansion of Asian Open-billed Storks in Southwest China

HAN Lianxian1, 2, HAN Ben1, LIANG Dan1, GAO Ge1

(1.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2. Key Laboratory on Forestry Disaster Pre-warning and Contro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224, China)

By collecting information from websites, newspapers and literatures, combined with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field survey, the distribution sites, population size, stay period and habitats of Asian open-billed stork (Anastomusoscitans) in southwest China had been investigated from 2010 to 2014. According to the field observation,A.oscitanspopulation size and stay period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area of wetland and the abundance of the golden apple snails (Pomaceacanaliculata). In the distribution regions with enough wetland and richness of the golder apple snails, the bird stay period was 3 months to 32 months, population size were 60 to 1100 individuals.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population size ofA.oscitansin south Asi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bird spreading into southwest China might be due to the natural spread rather than global warming.

Anastomusoscitans; natural spread; habitat characteristic; population size; stay period

10.11984/j.issn.1000-7083.20150130

2015-04-11 接受日期:2015-11-21 基金项目: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2013年度资助项目

韩联宪, 教授, 长期从事鸟类学研究, E-mail:1156861741@qq.com

Q959.7

A

1000-7083(2016)01-0149-05

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

猜你喜欢
生境鸟类亚洲
善于学习的鸟类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鸟类的叫声
亚洲足球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