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融合教学模式下画树的情感创作与表现

2016-12-09 04:37王珊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美术情感

王珊

【摘要】美术融合教学模式下的情感创作,能反映出健全和听障学生对绘画的事物的不同理解,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再现。在绘画教学中不应偏重知识的讲解和技巧的训练,而忽视绘画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要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去观察、关注和关心外界的人、事和物,重视学生的情感创作与表现。

【关键词】美术 融合教学 画树 情感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7-02

美术融合教学模式下的绘画,在色彩、空间、造形方面都有过探讨,但情感方面的内容与表现却基本没有涉及。该模式下绘画创作中研究情感认知与表现是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基于在融合模式下的美术课外兴趣小组,以大自然中的树做为情感创作的主题,了解健全和听障学生如何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对情感的定义及想象表现出来。研究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情感认知,分析这两类学生的创作在绘画上的表现。

一、绘画中的树传达出的情感认知

人类与生具有的、最复杂的行为反应就是情感。是由复杂的主观、客观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引发并导致出自身认知的一种行为。健全、听障儿童在出生后产生的情感反应,在1岁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随着这两类儿童的成长,因个体的自身条件、生活范围和环境,情感表现出高兴、喜欢、愤怒、恐惧等。随着情感发展到适度水平,就因个体内在、外在的不同出现差异。

随着健全、听障儿童的成长与所处环境、活动范围的扩大,对情绪体验及引起的动机会不断的增加、变化。逐渐地,儿童对情绪的体验与认识则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内在特征。研究发现环境对人的情绪影响极其深刻,这一方面是个人所处环境的情境引发的,另外是因对环境的认知能力与相应刺激引发的。研究指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拥挤、污染等产生的负面情感体验,会导致不友好的行为。相对的从欣赏没有污染、破坏的自然风景,有利于情绪和情感的提升,说明了情绪的反应和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存在着互动。这种互动在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发展上极其重要,由此产生的情感认知会表现在儿童的绘画作品里。因此,借助自然环境中的树为绘画主体,进行相关情绪的表达,并对绘画中的树传达出的情感认知进行研究。

画树时的情感在绘画时,主要表现在绘画内容的描绘与主题。一是创作者情感的直接表现,这是主观体现不受社会价值观的干扰;二是情感的形象加工,表达创作者受某种环境影响的体验,是社会客观价值大于个体主观的体验。绘画中的树的背后有关个人、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因素,是其内心情绪感受的一种表现方式。表现为模仿内容或有意义的情感创作,是与自身的心智和经验相符的。画树时颜色的应用、画面的安排和不同绘画主题,传达出创作者的快乐、愤怒和其他抽象的情感等。

二、健全与否与画树的表现

线条是学生前期画树创作的基本组成,用来表现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基本的线条类型是直线和曲线,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才能绘出更多变化。线条的粗细、用笔的轻重及使用线条的偏好,多以简单的线条累加完成创作,都是学生情感创作时的外在表现。

1.画树作品在命名上的差异

语言、文字是人际之间表达情感、沟通想法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在融合教学模式下的健全和听障群体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在画树作品中,发现健全学生和听障学生对所画的树的命名有些不同。健全学生多会以积极向上、喻意欢快的文字命名,而听障学生往往会用伤感的、不完整的字句来命名。

2.画树作品在创造上的差异

创造是指在行为和思考上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是不同于别人的一种反应,是知识和智力、能力和个性情感等多因素优化综合所构成的。人与人之间在创造上的区别在于独创性和新颖性。

画树教学中,发现健全学生在绘画构思上的差异性较高,在独创上的得分高于听障学生。听障学生的画树作品大多雷同,创作时,多在同类间互相观摩学习,画出近似的作品。而健全学生的变化性较大,相近率不高,表现出健全学生的个体能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或对同样的事物的不同想法,画出独创的作品。

3. 画树作品在主题上的差异

画树时,健全学生的画面是“笑脸画在树上”,表达的是健康、快乐的一种情绪;听障学生的画面是“树干上嘴角下弯的一棵树”是生气、伤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达创作。画树时因身体障碍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健全学生的创作更加倾向于快乐方面的画面。听障学生的创作倾向于伤心、愤怒类的画面。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心中的意象,是在画作中述说的事物,是率真和情感的抒发,是学生真实情感通过绘画创作的表现。

在每年的课外兴趣小组课中,都要求健全和听障学生各画一棵树来表示快乐、一棵树表示伤心。可以用各种线条、形状、大小、颜色和主题表达。最后并与每位学生交流创作体会,了解健全和听障学生画快乐和伤心的树时的感受。研究发现这两类学生因感知、知识与环境等的不同,绘画内容的形式、拟人化的表达、季节变化的因素和生态主题的应用等均存在差异。

三、活动区域与画树的表现

学生以绘画为始,创意因文化而生。某一区域内群体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法规制度等,造就着各自的文化。绘画是创意思考过程与文化知识互动的产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属于自己文化的图画。文化和族群的差异不仅影响绘画的创造与偏好,而且对创作时的思想、情感起到促进作用。

在画树教学中,发现在低年级时,健全学生在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等方面的整体表现要优于听障学生;在画树的指定命题中,构图的差异不明显;在画树的自由绘画中,健全学生在整体安排上优于听障学生。中高年级时,随着融合的深入、活动范围的扩大、知识的普及等,这两类学生在这一领域差别不大。画树时,都是简单的线条、鲜艳色彩的搭配、合理的规划布局;树下的随风摆动的花草、随处可见的小动物等。无不展现出与他人快乐相处的情绪、关心与外界的互动。显示出创作时的思想、情感与行动,表达出当时的心理,是情感的一种升华。

四、画树教学中的思考

近年来,国内美术融合教学下的绘画教学偏重于绘画知识的讲解与技巧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在绘画中的创造力和在绘画中表现的情感不利。建议在绘画教学的安排上要训练学生个体的发现、感受,这样才能主动的了解学生的情感创作及表现。

1.情感因素融入画树的教学之中

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接受情绪刺激的敏感阶段,也是情感发展与健康性格的关键期。美术教育中的绘画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媒介,它是一种情感并创造性的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从画树作品中可以发现健全学生的作品以“爱的画面”为创作主题,体现出作品的“声音、温度”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与绘画技巧相辅相成、共同成长。而这种丰富的情感体现的画面,是美术绘画教学中所追求的。

如果每节美术课在教学时都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绘画去观察、关注和关心外界的事和物,引导和鼓励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不同的绘画内容,进而激发本身的各种情绪并加以展现,相信绘画中的学生受不良情绪的干扰会减少,并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2.画树要给学生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思考空间

感知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是多样性的,不同视角观察的世界不同。健全和听障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感受、想法与体现。多数听障学生画树作品的相互临摹,表现不出自己的创意,也体现不了其想法。画树是学生生活认知和体验的再现,对画树的不同创作是个体情感认知的转化和升华,通过情境化、拟人化和抽象化来传达自己的情绪。通过创作的拥有丰富的情绪和多彩的生命的树,也表达出学生自身的情感和创作能力。

因此建议在进行教学时,切勿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以多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创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启动多元智能的发展,提升学习兴趣,激发不同领域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发现在情感创作及表现上,有些学生所使用的内容相当多元,显示其对情绪认知的理解或对环境的体会各有不同。而透过绘画,情绪的感觉可以被主动的呈现与作用,此过程正可反映出学生对不同事物的观察、理解、欣赏与传达。因此,学生在绘画上的情感创作及表现不应该被忽视。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美术情感
美术篇
情感
台上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