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NF骨盆前伸和后缩模式改善脑卒中坐站转移的疗效观察

2016-12-08 23:26卫燕张莹莹徐刚
考试周刊 2016年91期
关键词:脑卒中

卫燕 张莹莹 徐刚

摘 要: 目的:观察利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中的骨盆前伸和后缩模式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训练的效果。方法:将60例处于早期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除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之外,还采用PNF骨盆前伸和后缩加强训练。两组患者治疗均持续八周,观察患者在日常行动中有没有自我坐站转移能力,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和5m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来评定。结果:训练八周后进行效果评定,治疗后,两组患者的5m起立-行走时间较治疗前均缩短,实验组短于对照组;下肢FMA评分两组均明显提高,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利用PNF骨盆前伸和后缩模式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能力。

关键词: 脑卒中 坐站转移能力 PNF骨盆模式训练

脑卒中后肌力和姿势稳定能力不足,无疑会导致患者在试图站起时易于跌倒,缺乏独立坐站转移能力已经被认为是导致日常活动危险性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更好地训练坐站转移能力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以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的骨盆训练模式进行练习,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功能的恢复,现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患者均系第一次发病入院;③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卒中;④无严重心脏病和高血压;⑤排除有其他引起坐-站转移障碍的情况,如既往有脊髓损伤、截肢、严重的下肢关节疾病及有共济失调症状的患者;⑥无听理解障碍性失语,能正确执指令。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部位比较无显著差别(表1)。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脑血管病治疗方案,采用基本相同的药物治疗,在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由专业的同年资、技术水平相当的治疗师负责治疗工作。均采用如下康复训练方法:①仰卧位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等参与坐站转移能力的肌肉的肌力强化训练;②下肢本体感觉恢复训练;③坐位平衡训练;④辅助-独立站立训练;⑤站立位平衡训练。

实验组在进行常规训练的同时,增加骨盆的前伸模式训练和后缩模式训练。具体训练方法为:患者取侧卧位时髋膝屈曲90°,脊柱呈中立位。治疗师站在患者的身后,面部对着对侧肩关节。治疗师双手叠加在一起呈“夹状手”,放在髂嵴上,手指在髂嵴的前方,阻力的方向为向后、向下拉。患者听从治疗师的口令,同时让骨盆向上、向前移动,同侧的躯干缩短,至所有的协同肌都已充分收缩为止。然后治疗师迅速将双手叠加在一起,掌根放在患者坐骨结节上,手指朝着对侧的肩关节,阻力的方向是向前、向上推,使患者听从口令将骨盆向后、向下运动,同侧的躯干伸长,至所有的协同肌都充分收缩后结束[3]。具体训练频率按照“tens”原则,10次一组,一组10个,一天10组,持续8周。

1.3评定方法

①5m起立-行走计时测试(5m timed up-and-go test,5m-TUGT)[4]:即测试受试者从座位站起,向前以最快最稳的步伐在无障碍的平地上行走5m的距离,转身返回原座位坐下所需要的时间。②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共17项,总分34分[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5m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和下肢FMA评分2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5m起立-行走时间较治疗前均缩短,实验组短于对照组;下肢FMA评分两组均明显提高,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2)。

3.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坐站转移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应用次数达到4次/h[6]。据报道,站起困难是跌倒的常见原因,20%的跌倒发生在从轮椅站起的时候,22%则发生在从床旁边站起的时候[6]。因此,坐站转移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的骨盆训练,可以加强骨盆周围肌肉的肌力,改善身体两侧的平衡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兴奋向下肢传导,使下肢的多个肌群协调收缩。其中的骨盆前伸和后缩模式符合患者的坐站转移过程中骨盆的运动模式,多加训练能提高骨盆和髋部的稳定性和控制力[7]。此训练方法对建立脑卒中患者的正常运动模式,促进患者潜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南登昆.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379-380.

[3]纪树荣,王玉龙.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李敏,瓮长水,毕素清,等.计时“起立-行走”测验评估脑卒中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19-6821.

[5]王玉龙,张秀花,周菊芝.康复评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司徒杏仙,王尧,潘巍一.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112-113.

[7]曾宪敏,徐健.早期应用PNF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7:1069-1070.

猜你喜欢
脑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三位一体”急救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和预后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