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时代,新闻教育还需要新闻史吗?
——以新闻史教学实践为中心的探究*

2016-12-08 10:48:34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史教育教学

■ 李 煜



数据新闻时代,新闻教育还需要新闻史吗?
——以新闻史教学实践为中心的探究*

■ 李 煜

以数据新闻时代新闻史教学如何应对为命题,结合近三年来数据新闻实验班和本科班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采用人类学视角,将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两门课还原成一门新闻史;同时使新闻史教学从囿于史实的教学中突围,进入为工具理性“去魅”、更具批判性视野的辽阔场域。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引入美式Syllabus做契约,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全时空课堂。

数据新闻;新闻史;新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忽如一夜春风来,大数据时代就革了传统媒体的“命”,让我们一夜之间就进入了“告别的时代”,旧媒体沦陷得如此仓皇,仿佛伴随着印刷时代晚近而起的新闻教育也显得不革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于是,各新闻专业在广播电视、传播学、新媒体、数字媒体之后,又高举“大数据”的时代之纛,纷纷跟进,搭着大数据的顺风车开办了“大数据”性质的各类实验班。接下来的问题是,面对时代之变,我们这百年的旧瓶里,能放些怎样的新酒呢?

根据学界公认的说法,中国的新闻教育是从美国横向移植过来的。1916年,24岁的徐宝璜从密歇根大学受新闻和经济学训练返国,担任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助理。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时,蔡校长支持他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当作课外组织,提供正式的新闻训练。徐宝璜给55名学生一周开两次课,用的是两本美国教科书:哈林顿(Harry F.Harrington)和弗兰肯贝格(Theodore T.Frankenberg)的《新闻的基本要素》(1912),及葛文(John Given)的《报纸制作》(1907),从访问技巧讲到新闻道德。一年后,徐宝璜根据提议,发表第一本中文新闻教科书《新闻学》,序言中坦承内容和章节“取材于西籍者不少”。其时,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离美国开创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仅隔十年,接着,两所基督教背景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北平的燕京大学,分别于1921年和1924年建立新闻系,沿袭的都是密苏里模式。而所谓“密苏里模式”,也就是主张学新闻的方式是实践,强调动手做和职业取向。燕京大学新闻系,作为北大新闻系(1956年院系调整后划归人大)的前身,其教师多有密苏里背景,包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三个S之一的斯诺(Snow)就是燕京新闻系的教师,毕业于密苏里新闻学院,自然其课程设置、课本选择乃至实验报纸都和密苏里亦步亦趋。燕大新闻系学密苏里提供四组课程:写作和编辑、商业管理、新闻专业技能以及新闻理念。新闻理念之下自然包括新闻学概论、新闻历史和原则。①由此不难发现,除了(报业)商业管理,新闻教育从源头上就是自然地分作理论、历史、业务(采写编评)这“三驾马车”,百年的马车,拉了这么久,本来已成“圭臬”;结果新世纪以来,传统媒体江河日下,在一片告别声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闻教育为“技术决定论”。未来的职业数据记者,采写编评的业务课当然还可以继续上,为了与职业高中相区隔,新闻理论也是标配;但是新闻历史,就有些“妾身不明”,合法性颇为暧昧了。

于是,顺着这个合法性危机,提出本文的论题,大数据时代,新闻教育还需要新闻史吗?如果不需要,新闻史本身内在的那些知识性、规范性探求,如真实、新鲜、公开的新闻逻辑是如何形成的?“第四等级”或“喉舌”的历史成因为何?这些内容是否可以置若罔闻,或为其他课程所代替?如果还需要新闻史,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讲什么和怎么讲?笔者从事中、外新闻史教学经年,机缘巧合,却赶上大数据时代,被推向大数据教学一线,数十年的教学思考应用到实战讲台上,这里的讲什么和怎么讲,自然有些会来源于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践智慧”。

二、新闻史教学的合法性危机与新闻教育错在哪里

在新闻教育要服务于新闻实践的不变诉求中,随着新千年头十年新闻实践的“告别”与“转型”,作为新闻教育“三驾马车”之一,新闻史教学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脱离新媒体时代新闻实践的“语境”。新闻史教学内容“三十年一贯制”:以中外划界,按革命史分期,将传统新闻报刊作为主导内容。这样的内容框架甚至在年轻的新闻史教师引入最先进的“翻转式课堂”教学中,都少有变化。其实,可以想像,如果新闻史内容“革命报刊史范式”不变,新闻史教学“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对立志成为数据工程师的九零后、零零后们来说,确实是少有吸引力的;其次,从“核心”低配至“边缘”。新闻史一直以来都是专业“核心”课程,尽管不断有“采、写、编、评、播”等新闻业务课的竞争,但经过一线老师的不懈努力,还基本能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在数据新闻时代,新闻史的竞争科目则是诸多新闻采制的技术课程。这类课程以“酷炫”的教学手段和最前沿的教学内容取得了天然的合法性,吸引着就是为此而来的年轻学子们。技术引领未来,历史自然乏人问津;其三,教学资源被严重挤压。为了给数据新闻的各种专业技术课程,如数据挖掘技术、Tableau软件、Python语言等腾挪时间和扩充学分,新闻教学资源不得不重新分配,这直接的后果是传统新闻核心课程学时锐减、内容压缩。比如各48学时的中国新闻史、新闻理论,缩合成48学时的“新闻理论与历史”,共80学时的中、外新闻史挤压成共32学时的“中外新闻史”。

新闻史的合法性遭遇挑战,追根溯源还是要从新闻教育本身去寻找原因。走笔至此,笔者不禁想起二十年前在美国就曾引起关注的关于新闻教育的讨论,以至新千年之初,这场讨论又被引进中文世界,其标志性的成果是美国新闻、传播理论大师詹姆斯·W·凯里(James W.Carey)的《新闻教育之我见》及潘忠党的《新闻与传播之别——解读凯里<新闻教育错在哪里>》②。在其文章中,凯里以他一贯的坦率,指出了新闻教育的失范之处:新闻教育当然要服务于新闻实践,但是这个实践,不是一般的广告、公关这样的传播实践。就像新闻不能等同为信息,如果作这种对等,就等于抽掉了新闻的灵魂。新闻实践也不同于其它的传播实践,因为新闻以启蒙运动的核心关注为抱负,以在实践中落实民主追求为目标,以社会福祉为基点,这与社会的其它传播实践,如广告、公关、信号传递等,在根本上有着立足点的不同、追求目标的不同。

正是基于新闻实践的独特性,凯里认为,新闻学的学术来源应该根植于人文科学和人文类的社会科学中。新闻应该与政治联系,这样才能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机构;和文学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并深刻理解叙述的方式;和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和艺术联系,这样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和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和直觉。

这样的学术来源自然不应该由于数据新闻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根本的改变。事实上,数据新闻本身并不是没有历史横空出世的“新启”类别,其历史发展的实践逻辑应该是随着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在新闻实践中逐步引进各类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由此“使新闻记者从发现和获得事实的低水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加关注于新闻的证实、解释和传播”③。

因此,在数据新闻时代,新闻教育自然不能只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科学的学习,舍本逐末地挤压掉与人文学科最近的内容。当然,这中间,作为核心专业课的新闻史需要做出应对时代和时代主体(学生)的调适,这不仅涉及新闻史内容的重新整合,也涉及新闻史教学的全新设计。

三、采用人类学视角,将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两门课还原成一门新闻史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同时涵盖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这两门课的容量,新闻史教学中自然不能再使用传统新闻史的革命史、报刊史、国别史的框架,而需要从新闻事业中抽离出新闻的概念,将Journalism还原至News,用News的逻辑来统领整个新闻史课程。新闻事业虽分中外,但新闻却有内在的同一性和规律性。由此超越意识形态和国别,采用人类学的视角,将作为文本的新闻看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般范畴,探讨其在社会生活变迁及集体表象中如何演变。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弗斯提出,人类学就是“原始的他”与“现代的我”之间的相互理解。因为人类学家尽管注重奇风异俗的研究,但他们关心的问题,都涉及的是人类生活的一般状况。④这就为通过“口头、手抄(原始)新闻”观照“印刷、电子(现代)新闻”提供了一种视角,即在国别、意识形态之外,用关于新闻的更本质(一般)的问题进行探寻。比如“为何需要新闻?”“新闻价值”“新闻产生的条件”“控制新闻”“新闻的逻辑”“新闻的传播(媒介)”。这自然地要以新闻的符号形态划界,分为口头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和电子新闻,在这样的框架下结构中外新闻史的内容,具体包括⑤:

第一编 口头新闻

第一章 初民社会的新闻——普通的传播方式及新闻价值

第二章 口头新闻的兴衰

第二编 手抄新闻

第三章 新闻与读写能力——新闻产生的条件

第四章 新闻与帝国

第三编 印刷新闻

第五章 印刷革命及新闻纸创世纪——定期出版物驯化新闻

第六章 新闻与革命——新闻的自由传播

第七章 报业的现代化:从政党报纸、商业报纸到大众报纸(上、下)

第八章 新闻职业化——采访的从无到有

第四编 电子新闻

第九章 新技术——改善的方法,不变的目标

广播:电子集会场

电视改造了新闻

第十章 控制革命:信息爆炸、数据新闻

这样的结构突出了新闻史本体论的特征,弥补了长期以来新闻史为报刊史主导的缺陷。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直觉,人们通过新闻感知世界,实现人与人的互动,维系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运转。但是这种对世界的感知又深受扩散、传递新闻的媒介技术的规制,正如法国媒介学者德布雷在《普通媒介学教程》中所阐述的独特的历史观,即人类历史是合二为一的两个历史:人与人的关系史,及人与物的关系史。前者是一种可逆反的强度,一种不分前后的重复空间;后者是一种积累性的延伸,一种发明与发现的开放空间。艺术、宗教、神话、政治属于第一个领域;科学和技术属于第二个。⑥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也属于第一个领域,但媒介技术却属于第二个领域。正是前一个领域的可逆反、不分前后,才有了在历史脉络中利用人类学的视角探寻新闻逻辑——新奇、反常、意外形成的规律性的可能。而第二个领域媒介技术的累积性效应,其加速度的发展,远快于人类主体的演化,机械复制技术(印刷)、电子技术、数字技术……技术发展的线性和无限性,决不是数字化时代独有的,其革命性的影响力从西方中世纪晚期1450年代古滕堡的活字印刷术就开始昭示。这种二合一的历史观,将新闻从各种决定论争端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恢复了技术规制新闻的客观性,更多面、更准确地重建了新闻史。

基于人类学的视角,以及二合一的历史观,就使得新闻史的讲授内容更契合数据新闻时代新闻工作者本该具备的新闻观和媒介观,也使新闻史教学从囿于历史分期、报刊创办、名记者生平的史实教学中突围,进入为工具理性“去魅”、更具批判性视野的辽阔场域。

四、针对学生的美式Syllabus(教学课程表)及新媒体技术引导的全时空教学

所谓美式Syllabus(教学课程表),包括教学目标、教材选择和具体教学时间的分配,但主要内容是一份将各类作业与课堂讨论结合起来的教学课程表。这类大纲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大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对象是学生,而非教学管理部门。它就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份契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责任所在。这是由于在考虑教学的时候,我们通常只考虑课堂中发生的事,而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大多发生在课堂之外,因此规划学生作业和课外活动甚至比规划课堂教学更为重要。⑦

基于此,新闻史的教学,除了教师讲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配合教学的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教学课程表(Syllabus)

(注:限于篇幅,以上阅读文献省略出处。)

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延展课堂时空,可以将这些阅读资料电子化后存放在共享云空间,“技术控”的学生们可以用手机或Ipad随时调阅;如果有兴趣,学生还会把有关内容分享出去,有疑问又可与老师即时互动。这样的技术助力,加上阅读内容和作业时序紧凑、难易结合、雅俗共赏,可以激发学生专业阅读的兴趣和专业成就感。

新闻需要数据,但更需要历史,而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是作为新闻史教师,要有能力将这个历史的“界面”设计得现代而富有吸引力。

注释:

① 以上观点及相关史料参考张咏、李金铨:《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在现代中国的移植——兼论帝国使命: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载李金铨编著:《文人论政:民国知识分子与报刊》,台湾政大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350页。

② 根据潘忠党的文章,凯里此文首先发表于1996年4月在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大众传播学院召开的一场研讨会,名为“新闻教育、第一修正案的责任和变化中的媒体市场”(Journalism Education,the First Amendment Imperative,and the Changing Media Marketplace)。四年后,凯里将修改后的发言稿在英美合作的学术刊物《新闻:理论、实践和批评》(Journalism:Theory,Practice,and Criticism)创刊号上登出,题为《美国新闻教育之我见》(Some Personal Notes on US Journalism Education)。其中文版以《新闻教育错在哪里》(李昕译)为题,发在《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潘忠党的文章则以中文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4期。

③ Flew,Terry,Christina Spurgeon,Anna Daniel,and Adam Swift.(2012)ThePromiseofComputationalJournalism.Journalism Practice 6 (2) :157-171.p.167.

④ [英]弗斯:《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2页。

⑤ 本框架及部分内容参考了[美]米切尔·斯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新闻的历史》,陈继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⑥ [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陈卫星、王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

⑦ [美]威尔伯特·J·麦肯齐等:《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高等院校教师的策略、研究和理论》,徐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2页。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传播技术路径下的中国大众媒介变迁史研究”(项目编号:15YJA86001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电子媒介演进史”(项目编号:GD15WT02)的研究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新闻史教育教学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传媒(2023年4期)2023-04-05 03:25:57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新闻传播(2018年21期)2019-01-31 02:41:50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媒介生存: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