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琴 杨源 杜雪平
·社区医疗·
北京市月坛地区家庭和居家养老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董建琴杨源杜雪平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1]。目前国内老年人养老模式可归结为三种,即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指主要由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及医疗机构联合提供的一种养老形式,即社会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2]。机构养老主要指在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护理院等养老机构里养老。本资料主要是针对北京市月坛地区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为在社区进一步推行医养结合提供科学依据。
1.1一般资料 2014年6月依据自愿参与及积极配合的原则,选择北京市月坛地区汽南小区>60岁居家养老老年人96例,男44例,女52例,平均年龄(70.84±6.89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37.5%,有配偶占 86.5%,月人均收入>3000元占80.2%,有慢性疾病者占92.1%。月坛地区其他小区自愿加入本课题的>60岁老年人140例,男46例,女94例,平均年龄(69.31±7.578)岁。大专以上学历占37.1%,有配偶占82.1%,月人均收入>3000元者占85.7%,有慢性病者占86.4%。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老年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慢病患病情况及经济状况)及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信度为0.91,效度为93.5;同时采用SF-36量表对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 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进行评分,从而评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基本情况 将月坛地区符合>60岁,自愿配合调查的老人群作为此次观察对象。除婚姻状况外,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老人在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及慢性病患病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居家和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一般情况比较
表2 非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评分[分,(s)]
表2 非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评分[分,(s)]
养老机构生活质量总分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家庭养老608.683±107.116890.07±11.69180.54±39.56574.76±14.74855.26±16.87976.46±12.70282.143±16.503174.76±43.04074.69±13.910居家养老570.934±120.694884.48±14.85964.06±44.54675.07±14.06853.43±18.70772.14±16.18679.688±16.941368.40±41.98973.67±15.505 t值2.5253.2292.984-0.1650.7862.2971.1111.1260.528 P值0.0120.0010.0030.8690.4330.0220.2680.2610.598
2.2生活质量比较 家庭养老老年人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的评分以及总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居家养老老人。其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以及精力和总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情况比较 家庭养老老人对生活比较满意的占50.7%,居家养老老年人比较满意的占31.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F-36量表主要是对老年人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评估老年人生存状况[3]。其中,生理机能主要测量健康状况是否妨碍正常生理活动;生理职能是测量由于生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而精力是测量个体对自身精力和疲劳程度的主观感受[2]。本资料中家庭与居家养老老年人虽然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及疾病情况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但居家养老老年人患病比例高于家庭养老老年人,而且通过SF-36量表的评估,居家养老老年人所患疾病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及主观感觉的负面影响明显多于家庭养老年人。由此可见,家庭养老多为身体状况较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
本资料结果显示,50.7%的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比较满意,而居家养老仅31.3%比较满意。分析可能的原因:首先,虽然家庭结构小型化、社会压力骤增化等因素使家庭养老职能在逐步弱化,但家庭养老符合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可满足老人心理需求,为老人提供情感支持;其次,老年人在家庭中可以帮助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儿孙,在一定意义上,为老人提供了再就业的岗位,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在一定程度舒缓了子女压力[4-6]。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家庭养老较居家养老被老年人更易接受。居家养老是患病和高龄失能老人养老的选择。
居家养老模式除了为老年人提供了养老基本需求,还为老年人提供了集医疗、家政、社会活动等多方位的服务[7]。因此,形式上,居家养老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满足了老年人精神、健康等需求。但是本资料结果显示居家养老老年人对此种养老方式满意度并不高。分析其可能原因是:(1)居家养老老年人身体健康较差,因疾病所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同时,满意度随着下降。(2)由于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正在探索中,还未能以老年人个体化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3)各项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致使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不太认可。即使如此,随着居家养老逐步的完善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当然,更需要社会、家庭共同的投入和关注,将医疗和养老有机结合,使老人有病及时治疗,无病康复养老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有病老人、高龄失能老人养老的选择。
[1]邬沧萍,姜向群,主编.老年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6.
[2]邢华燕,柳璐,张遂柱,等.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5.
[3]吴玲,王小丹,刘玉梅,等.SF-36量表用于老年人群信度及效度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1):1114.
[4]王晓峰,刘凡,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学刊,2012,6(196):34-39.
[5]余飞跃.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重庆大学学报,2011,17(5):124-130.
[6]何俐,柳璐,牛琳,等.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分析.河南医学研究,2011,20(2):222-225.
[7]孙海燕,孙国珍,周滋霞.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61-63.
10004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表3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老年人对生活主观满意度比较(n)
生活满意度家庭养老比例(%)居家养老比例(%)非常满意141077.3比较满意5740.72324一般满意42304647.9不太满意1510.755.2不满意128.61515.6 χ2值14.603 P值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