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黄培新
我的援疆故事
文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黄培新
黄培新,1987年参加工作,1989年12月参加公襛工作。先后任北京市公襛局交通管理局西城支队民警、副队长、指导员,大队长、交管局警务督察队副队长、交管局警务督察队政委、交管局丰台支队副支队长。
2011年8月,黄培新同志受北京市公襛局委派参加援疆工作,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公襛局交通警察支队政委,2012年3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公襛局副局长兼交通管理局局长。
1994年5月,黄培新同志因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勇擒持刀歹徒,后被公襛部、人事部联合授予“桑国公襛系统英雄模范(二级英模)”范荣誉称号,历年来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嘉奖七次;2014年8月,在援疆工作中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省市援疆工作优秀个人”,同年12月,被乌鲁木齐市公襛局记嘉奖一次。
到新疆工作整整五年了,时间如梭,还真是“攒”了一些故事……在这里写上几段,记述我的援疆岁月,也和大家分享我和战友们亲身经历的故事!
2011年8月,我接到了援疆任务,但当时对新疆工作并无概念,毕竟是陌生的土地,陌生的民族,陌生的人群,一切都是未知。开始还想,这个工作就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普通的任务,用三年时间去完成它即可。然而,当我真的踏上这片土地,看到路面上滚滚的车流,看到岗位上执勤的交警,这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却又让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即将投入的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就如我在长安街站岗执勤、疏导车辆、完成特勤一样,在乌鲁木齐的我也能够完成,这个援疆的任务我接了,就要接得住、干得好。
刚到乌鲁木齐的时候,我的职务是交警支队政委。当时也正好赶上支队班子调整工作,支队长跟我谈话:“听说你在北京管过指挥中心,能不能还把这个活儿兼起来?”我说:“好啊!这个我在行,那我就帮您管队伍、管勤务。”
至于政工工作,其实在北京时我还真没有具体做过,而且初来乍到,对队伍也不熟悉,从何入手呢?我问了一些民警,大家都反映支队年轻人多,喜欢文体活动,于是我和团委书记商量先组织一次摄影比赛,让年轻人活跃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比赛方案就做出来了。我认真地看了,方案做得很细致,但是缺乏一些公安队伍的特色,尤其是交警。于是我上网浏览,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摄影方面的材料,却发现了一份几乎雷同的比赛方案。我心想,这哪儿是认真搞活动啊,简直就是应付差事。转念一想,就从这儿入手了,我这个“新官”就从抓“应付”开始“上任”。
我把网络上的方案打印出来,并用红笔在我们的比赛方案上标出了雷同的部分,“飘红版”和“网络版”一起放在大家面前,事实胜于雄辩。这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应付作风必须“抓”。杜绝抄袭、狠抓应付,在其他部门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有些老同志说:“这么抓就对了!现在一些娃娃们啊,太浮躁了!”
对于指挥中心的管理,我倒是心里有数。路面勤务岗位和干部一线指挥到位是交警工作的“命根子”,指挥中心就是要发挥龙头作用。然而,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各大队干部没有上路指挥的具体要求,只是泛泛要求干部每天用三分之二的时间上路执勤,结果是各个大队执行得不均衡,有的上午出去,有的下午出去,还有的根本就不出去;而且,还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路面执勤民警脱岗溜号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立即召集了会议,针对大队目前存在的问题,明确作出了规定:每天8:00-22:00,大队必须有一名指挥员,每半小时向指挥中心进行路况汇报;指挥中心不定时对大队干部和执勤民警查勤,凡发现不到位的,当天通报……借鉴了北京交管局的“305”指挥模式,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推向路面,合理调整警力,强化值班备勤,加强流动巡逻机制,扩大城区道路的管控面,大大提高了路面“见警率”和民警“管事率”。
在乌鲁木齐工作了半年后,2012年的春节我回家过年,可还没到正月十五,一通电话又把我召回了新疆。一回来,我就接到了市局的通知,市领导要找我谈话,当时的心情即激动又紧张。
我汇报了这半年来的工作情况,“大家对我很热情,民警们也特别实在、能吃苦,这么冷的天仍然坚守岗位,值得我们北京交警学习……”就在我还要继续说下去的时候,领导打断我,说:“你还是说说有什么问题吧!”听这话,我心直跳,也来不及多想,就实话实说呗!“一些规矩不明确,执行起来很难到位;干部老龄化严重,几个交警大队双正职‘加起来都100多岁了’,缺乏活力;监督也不到位……”听了这番话,领导笑了起来,说:“嗯,你这么说就对了,用心了!明后两年咱们要大规模修路,你们交警任务很重啊!”我说:“是啊,您放心,我一定配合好咱们本地干部,做好工作。”这时,领导突然说:“别配合了,叫他们配合你,你来干成不成?你来当支队长,把马路给我管好!”听到这,我一下就紧张起来了。紧接着领导说:“现在你也别答应,回去好好想想!”
当天晚上,辗转反侧,我翻来覆去地想:干还是不干?要干吧,未来两年全城大面积修路,搞不好就得交通瘫痪,在北京可从来没这么干过,到底怎么做,我心里一点没谱。可是,领导重视我们援疆干部,委以重任……来来回回想到天亮,我终于下定决心:不仅干,还要干好。
早上一上班,我就直奔市委汇报了我的想法,“这活儿,我接了!您这么看重我们援疆干部,支持我们工作,我义无反顾,当好家、管好路!”2012年3月,我走上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支队支队长的岗位。
建设交通微循环
2012年4月,乌鲁木齐“田字路”一期工程的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贯穿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东西方向的一条主干道上修建高架路,原有的东外环部分道路重建,部分道路加宽……要命的是,这些城区主干路因为工期紧张,要完全断路施工;更要命的是,除了“田字路”的修建以外,还有“煤改气”工程也同时叠加其中,多数也是断路施工。我计算了一下,一共174条道路因为施工无法正常通行,而全乌鲁木齐的道路连胡同巷道都算上,也就577条。当时的机动车保有量近45万,显而易见,堵车是无法避免的。
一时间,“交通出行”成了全市上下都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要学北京按尾号限行;也有人说,划定区域实行单双号;甚至还有人说,禁止私家车上路……面对这些,我也很焦灼,到路上实地勘察,多次召集开会,跟同事们商定交通疏导方案。经过反复思考研究,大路几乎“无路可走”,可是还有300多条胡同呢!北京曾经搞过“微循环”的交通组织,借鉴北京经验,充分利用这些胡同,建设乌鲁木齐的交通微循环模式。
这个意见得到了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于是我们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巧妙地把密集的胡同串起来,增加交通标志、标线,用单行线、禁行线、禁左绕行等最基本的措施,把死路盘活,同时跟当地的交通广播电台合作开通了“交警说路”“带您出行”等栏目,派出交警到电台直播间,每天不间断地为市民讲解出行路线,早晚高峰各大队大队长向指挥中心报备路况,并在电台同声直播,用广播实现了“空中大指挥”。市民们在感受到方便的同时都说:“交通广播电台,都快成了交警支队开的了”。
尽管如此,路上的拥堵还是十分明显。交通疏导措施,几乎已经穷尽,还要做什么工作呢?那就是交警对老百姓,不仅要疏堵,还要“疏心”。我们提出一个口号:“用真心换理解,用汗水保畅通,用坚守促稳定!”口号这么喊,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同步在交警队伍中,我们开展了一项活动:争做群众满意好交警,争做群众满意好警队。这个“双满意”活动,主旨就是一切为群众服务,只要老百姓有需要,交警主动伸手相助,只要老百姓的意见建议,我们一定认真听取落实,做到“民意引领警务”。这项活动开展起来后,路上的交警们,除了在烈日炎炎下指挥疏导交通外,还经常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帮司机换轮胎,抢救病人送医院,给不认识路的司机带路,送走丢的小孩回家……这一切,换来了老百姓的理解和赞誉,维吾尔族的老汉给交警送瓜,小学生给交警送水送苹果,大家都说:“路堵心不堵,交警好样的!”
服务于民
乌鲁木齐交警“熬过了”2012年的夏天,“田字路”一期工程通车了,“煤改气”施工完毕了。很快,2013年的夏天到了,“田字路”的二期工程开始,施工修路的难题再次摆到了我们面前。
二期工程主要是在西外环架设高架路,也是断路施工,与一期工程不同的是,西外环周边没有什么胡同巷道可以利用,只有两、三条道路可以从西外环外绕行进入城区,而且,西外环外面的西山片区住着16万老百姓,虽然二期修路没有一期的路线长,但对市民出行的影响不亚于一期。
对于这次修路的交通绕行组织,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明确路线,力保畅通。针对这个情况,我想起了当年在丰台交通支队工作时曾经做过对京石高速杜家坎拥堵路段的绕行办法。那时候,我跟同事们也是多处探路,将绕行路线拍成实景照片对社会公布,让老百姓按图索骥地绕开拥堵路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自己驾车去探路,在比较顺畅的路线上,把沿途的标志物拍成照片,并附上文字说明,然后将这些文图公布到网上,取得了很好效果。有网友在网上评论:“路不错,走过两趟,稍长了一点点,好多人不太熟悉,往北边走很方便,车少……”“西山片区的亲们,这条路不错哦,虽然有点绕,但是不堵心啊!”由此开始,交警支队在继“广播指路”基础上,又开展了“网上指路”的活动,各个大队、科室都在微博、论坛上进行了实名注册,由开始“指路”发展到解答群众疑问,对于群众意见建议和批评,我们都做了及时回应,并将结果公开到了网上。在为修路保交通的过程中,我们又实现了网络问政,服务于民,把民意从网络中落到了实处。
针对“田字路”二期的保障,我们只有在不多的几条绕行路线上严防死守,还在勤务模式上加强了24小时勤务,保证随时有人疏导、看守。那些绕行路线并不宽敞,遇到交通事故、车辆故障,随时会阻碍交通通行,甚至导致这一片区的交通瘫痪。为了解决迅速出警问题,我给大家想了个办法:给值勤大队的巡逻车上都配备了折叠自行车——当警车被堵时,随车民警立即骑车赶往现场,迅速处置。这一招也算是“小药治大病”,在保证道路畅通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另外,在这次修路中恰逢高考,有群众给我们提出要保证考生们顺利赶考。对此我们把高考的交通保障勤务方案,通过报纸、电视向市民公布,以及将警力部署绘成图也一并发布,这么做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交警在哪里,“有困难找警察”。这个举措也赢得了考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这次拥堵路上的高考,全市没有一名考生因为交通问题耽误考试。
“扛”过了紧张的夏天,几乎没有秋天的乌鲁木齐,10月份就开始下雪了,一下就是半尺多厚。2012年底的一天夜里,我突然接到指挥中心电话:“南郊乌拉泊地区出现风吹雪,风力12级,有群众被困。”
“咱们的人上去了吗?”
“队里的人都去了,您放心吧!就是跟您报一下……”
放下电话,我穿上大衣开车直奔南郊。无知者无畏啊!我没见过“风吹雪”,仗着开的是越野车,就上了山。可没走多远就看不到路了,风跟雪裹在一起“嗷嗷地叫”。我想下车看看路,刚刚把车门打开一道小缝,一没留神,风就把车门吹得“背”了过去。下了车,被风雪吹的不但睁不开眼睛,连呼吸都很困难。我边捂着脑袋边摸索,围着车转了一圈,就这么一会儿,雪几乎没了小半个车轱辘,这会我真的害怕了,这“风吹雪”如此厉害。我连滚带爬地上了车,定定神,抓起对讲机呼叫指挥中心请求支援。不到半小时,特警的两辆装甲车开上山来,开着探照灯,我跟着车辙,来到了山上的救援现场。
在极度严寒与大风天气的双重影响下,路面出现大面积“风吹雪”现象,积雪厚达2米,近六公里路面双向堵死,上百辆车被堵,多人受困。我们前期赶到的民警已经投入到“战斗”中,有的用铁锹,有的甚至徒手刨雪,疏导交通,劝说受困人员将车辆放置路面,组织人员撤离受阻路段。特警小伙也加入其中,把车门打开将司机和乘客扶进了装甲车……
现在想起这一幕幕,我的眼睛还是湿润的。
2014年,援疆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市委组织部找我谈话,希望我能留下来继续工作……我知道,这一留,意味着又是三年。涌上心头的是对家庭的亏欠,对女儿的不舍,更有对工作的执着,对新疆的热情。三年就三年!
援疆路上,一个个故事印在我的心里,有压力也有喜悦,有辛苦更有欣慰。而这一切的凝聚,是信心满满;这一切的组合,让人意志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