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疯狂货车”必须下好“一盘棋”
近期,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意见》。这对于解决社会高度关注、呼吁已久的超限超载问题来说,是一次强有力的推动。人们更为期待,这份意见成为破题的关键一招,由此开启对货车超限超载实现长效治理的新局面。
货车超限超载,历来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痛点和难点,被称为“公路第一杀手”。其巨大危害,既在于严重损路毁桥,造成交通中断;也在于因超载车辆安全性能下降,加之司机“多拉快跑”的各种野蛮驾驶行为,频频引发恶性事故;还在于严重扰乱运输市场秩序,造成汽车工业畸形发展,对其依法出重拳治理已是刻不容缓。
事实上,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始终在进行之中。但是,一些地区超限超载现象仍然突出,甚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当前货运市场供求失衡,许多车主竞相压价以承揽货源,不超限超载就很难获利,由此形成“压价—超限超载—运力过剩—再超限超载”的恶性循环。同时,改装厂、维修厂等也是超限超载的重要推手,从车辆出厂、挂牌、改装到年审均有利可图,从而构成完整的“灰色利益链”。如不能标本兼治,必然顾首失尾,陷入“越治越超”的怪圈。
对症方能下药。细观五部门意见,治理思路十分清晰——既注重源头管理,也突出过程控制,既统一了执法标准,又强调部门分工协作,着力于全环节铲除隐藏在超限超载背后的“灰色利益链”,形成完整严密的监管格局和长效持久的监管制度。
能不能从源头上管住车是关键。根据意见,开展货车生产改装销售企业及产品集中清理、加强货车登记和检验、加强营运车辆准入管理和综合性能检测等一套“组合拳”将同时施展,这将助推建立一个多部门密切配合、无缝对接的监管网络,从源头杜绝超限超载车辆上路行驶。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治理是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坚持利剑高悬,加强车辆生产、改装监管以及货物装载源头和路面执法监督,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刑责;另一方面,加强道路运输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超限超载行为信用记录,对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对模范运营企业和驾驶人予以奖励和便利,从而让违法者寸步难行、守法者一路畅行。
以科技提升治理能效也是重要思路。意见鼓励先进货运车型发展,并明确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等部门积极推广使用安全高效、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的货车,令人眼前一亮。此外,智能称重管理等“黑科技”的应用推广也应当进一步加大,搭建全天候、无盲区的非现场执法系统,不断增强执法威慑力。
从长远来看,源于市场的问题还需用市场的办法加以解决。针对货运市场的乱象,要合理调动“有形之手”引导市场回归健康,规范竞争秩序,消除货车超限超载的利益驱动。对此,意见中提出了很好的举措,如鼓励货运企业集约化经营、网络化发展,并要求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道路货物运输成本价格信息监测和发布,引导运输价格合理形成、运力合理配置和利用,维护道路运输市场正常竞争秩序;同时,还要全面清理涉及道路运输企业和驾驶人的各类收费项目,切实降低运输成本,营造一个更为公平、透明的市场外部环境。
难关与希望同在。货车超限超载是长期形成的顽疾,对其铲除不会一蹴而就。随着五部门意见的深入实施,相关治理工作将进入常态化、攻坚期。对此,只有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合力,让各项措施落地有声,才能取得这场攻坚之战的完胜,不负人民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