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小娟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陶铸中学
“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欧小娟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陶铸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让朗读在课堂上占有主导地位,课堂上才能“活”起来。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朗读;初中语文教学;主导地位
近年来,参加了大大小小的语文教学研讨会十几次,听了大大小小的语文公开课几十次。收获了语文教学的一些技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一些技能。但,总感觉到,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仅是个点缀,更是个过场。朗读不能“主导”语文教学课堂吗?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蒙童入学,文义不懂,先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及至年岁既长,“四书”“五经”也往往读得倒背如流。这种“死读”当然有其弊端,然而这种“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朗读的过程中,读者能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他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谈到这样一件事情,20年代北京大学有一位担任莎士比亚戏剧教学任务的外籍女教师,她上课时并不象其他教师那样急于分析剧情,揭示人物性格,而是先是和学生一起大声朗读戏文。每读完一段,她就提问学生哪些地方不懂,学生说有几个词不懂,她就解释,解释完了,她又问学生这一段写得好不好,学生说看不出,她就让学生再读一遍,再读一遍。学生反应还不是那么积极、活跃,她就再引导朗读。很奇怪,这么读来读去,老师并没有讲多少,学生竟然把这篇戏文里的问题都解决了。什么原因呢?这不正是朗读的作用和魅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又一集中体现吗?
但在今天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却几乎被忽视了,学生琅琅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初语文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所以,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使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怎样让“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呢?
如:苏轼《水调歌头》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淡雅闲情,都应在预习中朗读中大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再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积昂和铿锵的。所以,只有朗读后才能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和唤醒学生求知的热情。
语言是传递情感的截体,在分析文本的时候,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前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语言色彩厚重,情感鲜明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学习此文中,我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通过朗读,学生感受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气氛紧张、浓烈以及海燕的勇敢、高傲。进而把自己比作是一只置身于其中的海燕,进入角色朗读,调动主观情绪,充分接触感受,以声传情,读着读着,学生感觉到作者塑造出的“海燕”深刻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犹如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角号,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这种作品所寄寓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平静的心海中激起层层涟漪,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了想通,产生了共鸣,从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一直以来,朗读教学停留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模仿的单一状态,形式较为保守。作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朗读教学内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过往比较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较为贫乏的教学设备有关。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丰裕,教师们只要转换思路,一样可以把朗读教学做得像口语、写作教学一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既可教师范读,配乐朗读,也可全班齐读,学生分角色读等等。而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比如说,长篇叙事诗或小说,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约探夫”这一节,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一方式,通过朗读,四个青年妇女鲜明的个性特征,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则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又如,婉约词,情感细腻,适合女生个别读,豪放词,境界奔放粗犷,则适合男生读或齐读。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让朗读在课堂上占有主导地位,课堂上才能“活”起来。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