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崽崽
向内,向内,再向内
→崽崽
二〇一五两岸笔会艺术家在台北桃园机场下机,引导我们上接送车的是一位姑娘,藏在一袭粗布连衣裙里,羞涩、沉默寡言,一脸浅浅微笑地把我们引上大巴。我们坐定后她直挺挺站在车外,对着我们的车窗凝视,我不知道她还有什么没做。车开了,她向我们鞠躬,缓慢的频率,九十度再抬起来,几秒后再来一次;我望着她,看她三次鞠躬,最后机场的人群把她淹没。
后来在与台湾作家对谈中,我提到这件事。我说,这位样貌平常的台北女孩的举动让我感动。客人全部上车,她的任务已经完成,她可以离开,没有监督她的人,她不必要站在车外等候。她的等待让客人觉得温暖,但这种等待对她没有意义。是她有意让我们感动吗?看她那种羞涩的、退让的神气,应该是,好像不是……猛然间,我觉醒是女孩对她自己的尊重。她可能被教导这样做,她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她这样做了。所有的忠诚都是对自己的忠诚,这是忠诚的高贵所在。她站在车外鞠躬,我们消费的是她的高贵与自尊,我们自己也变得高贵与尊严起来,这是我们感动的原因。
对谈结束后,一位作家把我引到女孩跟前,说,你看人家这么漂亮,你说人家不漂亮。我立即尴尬。原因有三:一,我不知道女孩一直随团活动;二,我说女孩不漂亮可能是下意识突出她心灵美,相貌与心灵有逻辑关系吗?没有;三,这女孩确实漂亮。总而言之,我对自己的嘴控制不严。
在台湾的行程里,我们到处可以遇见为我们服务的志愿者,穿各种不同的马甲,羞涩,面带浅浅的微笑站在一旁,不动声色观形察色,有事就上来帮忙;他们轻易不开口,更别说主动与客人交谈,显得琐碎和渺小。在佛光山上,为我们举引导牌的是一位老人,显得很孤单的样子。我过意不去,找机会和他交谈,知道他是地方政府官员,退休后与太太一起照顾孙子,常来佛光山帮忙。他家离佛光山半小时路程,自己一人来,他骑摩托车,如果还有别的义工同行,他开汽车。我很为自己把他当成来家做清洁的阿姨感到羞愧。我没有看不起清洁阿姨的意思。我关注的是他们默默无言的、羞涩的、不好意思的微笑着的神气。他们这种神气好像对不起人似的。我想起旧书上常有的一个词:谦卑。是的,我们久违的谦卑!不知谦卑这个词在大众心里的意义,我觉得它起码含有康德所说,天上的星辰与心中戒律的意思,这就有了足够的人格含量。
我们参观金门的柏村国立小学,一个只有八十多名学生的山乡小学,学校礼堂大门上镌刻“礼义廉耻”四字。我突然发现,这四个字都是向内的。礼是向内的,义是向内的,廉是向内的,耻是向内的。“礼义廉耻”是一个人自身的事,与别人无关;礼义廉耻在人心里深深扎根,会发芽长大,那点浅绿或深绿,给人一种欢喜。这种欢喜与那个人本身有关系吗?好像有,好像没有,不管有没有,那种自尊的存在与别人的欢喜总是确确实实活着的。
接着,我知道这个小学校训,四字:诚、正、忠、勤。“诚”是向内的,“正”是向内的,“忠”是向内的;“勤”看起来是外在的表现,其实它更是一种内心的德行与能力,大半还是向内的。不像我所在城市的校训,我们学校的校训大多是外向的,最强调的是博学。何谓博学?我的经验它是一种从外往里扒的事情,虽然往里扒,它还是一种外在的东西,生硬的东西,缺乏生命力的东西,比如,学生在题海中心力交瘁的跋涉。对于道德而言,没有心灵的滋养,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某月某日青年人集体到敬老院给老人洗头洗脚等等,捡到五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等等。
我们造访柏村小学为上课时间,送书的仪式只有很少教员和高年级的十多位学生参加。仪式完毕送我们上车的有校长和县教育局的一位领导,学校老师叫她局座的。他俩站在车外草坪上向我们道别,他们先鞠躬,然后目视我们,挥手,直到树木把彼此的视线阻断。
柏村小学校长六十二岁,温文尔雅,言行得体,同行对他评价很高,说他可能是博士。我想他未必有这么高的学历。一个心里装着礼、义、廉、耻、诚、正、忠、勤的人,大概免不了要有这副样子,一种我们想象中博士的模样。
与接机女孩交往,遭遇众多志愿者,参观柏村小学,我不由反省自己。我们总是对人生有诸多没完没了的欲求,总是把批判的锋芒对准外界对准别人,我们的心却因无所依靠而充满戾气,眼里除了钱,还有乌泱泱的许多坏人。其实事情并不这样,世界是绚丽多彩的,更没多少真的坏人。要认识世界的丰富,人的内心必须丰富;一个干瘪的人格,不可能对世界做出充分的领悟。社会和人生需要批判,但它的指向首先应该是自己的内心。礼、义、廉、耻、诚、正、忠、勤,我们的理解不会有太大歧义,要做好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我们批判的锋芒和检讨的方向必须向内;向内,再向内,追问到内心深处,我们会明白,自己才是被我们厌恶的那个最坏的坏人。此时,谦卑的神情才会在我们脸上出现。
内敛是为了超越。
人的成功在于超越自己。
责任编辑: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