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芳
【摘要】常言道:“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动之以情,悦之以情,晓之以情,让学生在情感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吧,变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为师生合作愉快的情感天空,引得春风度玉关,寻回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
【关键词】文言文;情感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我们习惯于朗读、正音、翻译,然后进入内容的分析,两个教学环节完全独立,造成课堂机械而呆板。因此,我们更应呼吁一种全新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情感式教学。
一直以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结果把一篇极富感情的课文切割成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零件,让学生误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识记枯燥的知识点,就是翻译能力的训练,因此,一上文言文学生就昏昏欲睡,甚至满面厌恶之情,老师也痛苦不堪,尴尬至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文言文教学低效问题呢?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尝试,我发现采用情感教学效果不错。
一、用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导入课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那么,如何使本就枯燥的文言文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呢?我认为用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导入课文是个很好的办法。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比如,我在教授《鸿门宴》一课时,就是用与项羽有关的几个感人故事(霸王别姬、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来导入的,使得学生一下子就对项羽这个人有了兴趣。所以,文言文的教学,有感情的导入也至关重要,好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二、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散文,我一开始,关于这篇文章我没作任何的背景铺垫,也没有疏通字词句,而是以读促学,首先我配着音乐给学生们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当我读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时,学生被作者营造的宁静、淡远、灵动的环境深深地陶醉;当读到“余泣,妪亦泣”时,同学们又被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悲伤情绪所感染。同学们在我的诵读中体味着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复杂感情。“情感的共鸣”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文章的兴趣。
三、从感人的故事情节入手分析课文
课本中有些感人至深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扣住一个“情”字展开。比如,讲到李密对祖母的“孝情”,我们可以探讨他的孝情是如何打动人的。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有人邀请李密去旅游,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而拒绝,这也是孝情,但这能达到感人泪下的程度吗?当然不能。谢绝一般人的邀请,那是谁都可以做到的事,而拒绝朝廷,乃至皇帝的诏命,却要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甚至冒着砍头的危险。谁不愿做个孝子呢?然而,当坚守孝道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时,我们真的能做到义无反顾吗?李密。他做到了。所以我们被李密的孝情感动了。诸如此类的情感教学方法,我想可能会让文言文教学多一缕春风吧!
四、带着对人物的爱憎情感学习课文
高中必修课本中不乏人物传记类篇目,高考更是对人物传记青睐有加。这类文言文段所涉及的人物多为“古代的良吏忠臣、烈女孝子、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等”,多表现他们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为民做主、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智慧、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等”。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我觉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去评价他们,即带着一定的情感来关注文中的人物,看清作者褒贬的态度,搞清作者褒贬的原因。明白爱憎要分明,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联系现实生活深化课文主旨
笔者的一位同学讲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我认为讲得非常成功。在教学中她并未纠缠于字词句和翻译,而是以一个“情”字为切入点,先是以潘长江MTV视频《两个对我恩重如山的女人》为导入,进而对作品的文意进行了简单的疏通,最后把重点放在了“作者是如何怀念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女性”这一问题上,把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情感都归结为一个“爱”字来进行淋漓尽致的解析。一堂吸引学生的公开课,必须是一堂打动学生的情感课,我想她做到了。
常言道:“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动之以情,悦之以情,晓之以情,让学生在情感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吧,变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为师生合作愉快的情感天空,引得春风度玉关,寻回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吧!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