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分析初中生在初学游泳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恐惧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游泳的动作技能,以便更好地提高游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游泳;心理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42-2
游泳是人类凭借自身的动作使身体在水中游动的一项有意识的技能活动。它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尤其为广大的青少年所喜爱。但它是在水上进行的体育项目,与陆上运动有着明显的区别,游泳时人的身体姿势是平卧或平躺在水面上,这就对初学游泳者提出了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且人在水中运动时还要受到水的压力、阻力、浮力等影响,此外,游泳时还会可能发生呛水、抽筋甚至溺水等意外的情况,这就更加重了游泳初学者的心理压力。由于以上的各种主客观原因,极易使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影响游泳教学的效果。因此每位体育教师必须引起注意,分析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心理障碍,加快教学的进程,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其表现
心理障碍是主体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它是由不良的刺激所引起的。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初中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受到人本身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对游泳的认知水平制约;后者主要受到游泳的教学环境、游泳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限制。
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游泳课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的态度不端正,认为来学游泳就是来娱乐消遣的,不论游泳姿势怎么样,只要能会游就行,上进心不足,从而对游泳课表现出厌烦和冷漠。
2.身体和心理素质差
在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在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到水,没有水性,在首次接触游泳运动而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积极地面对,而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不愿意勇于挑战,积极地去尝试,不敢去做练习。在学习的中后期,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变换一下教学的环境,由浅水区到深水区,决大部分学生就不能胜任了。
3.性别的差异
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游泳教学和运动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以及初中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不适应教学的情境,男女混合教学。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地区环境与现实环境产生的教育差异、游泳教学所必需的身体裸露的不适应和异性相互协作的教学形式所带来的尴尬、胆怯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4.对游泳的认识不足
由于教学的对象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不同,造成了他们对游泳教学的认识和体验迥异,有的学生从来没有体会过游泳的运动环境;更有甚者从未有过接触到水情、水域的感受。这些让初学者产生不安、紧张、害怕的心理,甚至怀疑自身的运动能力,这严重地影响了游泳学习的进程。
5.游泳固有经验的有无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初学游泳者对水的特性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兴奋型的学生,对游泳的认识一无所知,而且从未有过游泳体验,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迫不及待、不知所措和跃跃欲试,求知的欲望强烈,对游泳教学的方法兴奋不已;二是紧张型的学生,虽然对游泳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在游泳教学中被教师否定。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求成和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纠正固有的姿势而紧张、不知所措,使学习不能随心所欲,丧失信心甚至失落、消沉,见到教师就产生紧张、恐惧。
客观原因
1.游泳项目的特性所致
游泳项目不同于其它的运动项目,它是在水中进行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而且要求改变身体姿势,由熟悉的直立姿势到陌生的俯卧或仰卧姿势,加上部分学生从未下过水,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方法
在游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影响到游泳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热爱游泳的教学工作,为人师表。业务上应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耐心指导。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到游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游泳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简单,没有按照游泳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容易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统一的进度来要求学生,增加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使部分学生感到心理紧张,甚至产生厌恶,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心理疲劳,因而产生害怕、恐惧等心理。
3.运动环境的变化
游泳不同于陆地上的其它运动项目,它是一种无固定支撑的运动,游泳时要仰卧或俯卧在水上做运动,完全改变了平时陆上的运动习惯。人体在水中活动时,由于受到水的浮力和水的波动,会使游泳初学者感到左右晃动,很难维持身体的平衡。此外,游泳时的呼吸方法不同于陆地上,要求吸气在水面上用口吸气,用口和鼻在水面下呼气,同时不能全部吐完,并且在吸气和呼气之间要有一段时间的弊气,还要求呼吸动作要有一定节奏去进行。由于人体在水中受到水的阻力,人们要克服和运用水的阻力,用四肢的运动使水对手和脚产生反作用力,造成尽可能大的推动力。以上因素的变化都会给学生的身体、心理上带来不适应,以致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呛水、喝水、溺水及肌肉紧张,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4.水质和水温条件
干净、清澈的池水、适宜的水温和深度,都会带给学生愉快、轻松的情绪,能创造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相反,浑浊的池水和过低的水温会给游泳初学者的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不适,在水中练习时会产生肌肉僵硬,甚至出现头疼、肌肉痉挛等现象,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1.明确学习动机,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面对困难而不畏惧,表现出勇敢顽强,把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动机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在学习中变成有效的动力。因此,教练员在刚开始上游泳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游泳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益的运动,也是生活、生产、竞赛和军事活动中十分有价值的一项技能。一旦掌握了该技能,将终身受益,能在发生意外事件时进行自救,同时还可以抢救他人生命,促进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全面认识。在游泳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外,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开始上游泳课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怕水,会产生恐慌、紧张、害怕等多种心理障碍。因此,对初学者的教学首先应通过熟悉水性练习,消除怕水心理,使学生由怕水到爱水,增强游泳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切合可行的要求,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逐步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并自觉地通过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巩固。
2.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对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在游泳教学中,教与学是双边行为,要处理好师生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经常交流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缓解紧张的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同时,教师的声调要缓和,教态要和蔼,多用鼓励性的动作和语言,使学生感到教练员平易近人,这样就会使学员的紧张情绪自然地松弛下来。切莫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吓唬或大声呵斥学生,这样做反而会加重初学者的心理障碍,使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3.加强安全教育,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措施
游泳教学不同于其它项目教学,它是一项在水中进行的运动,自然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安全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墙报、板报、挂图、广播等宣传工具,大力开展游泳安全教育,宣传游泳安全的重要性及安全常识。可以组织专题讲座,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游泳安全知识,亦可以以课的形式在第一次课前对游泳安全卫生的有关问题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在水中一些自我救护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运用保护与帮助,使学生克服对水的障碍,为培养良好的“水感”打下基础。这样可以在心理上从“恐惧感”转变为安全感,从怕水向爱水的转变,进而提高学习游泳技术动作的能力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安全感,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教师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现代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热爱游泳的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善于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耐心的指导,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要训斥和体罚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步骤。由于部分学生因从未下过水而表现出缩手缩脚,缺乏学习信心等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教学时可由易到难,首先熟悉水性,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水适应后,然后再开始分步骤地对游泳技术进行教学,最后过渡到完整技术教学,这样才能逐步消除学生对水的心理障碍。
5.重视初期阶段的学习,完善熟悉水性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游泳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指熟悉水性的阶段,它包括四个步骤依次为水中行走练习、呼吸练习、浮体与站立练习、滑行练习。熟悉水性是初学者入门必经的阶段,其目的主要让初学者体会和了解水的特性,逐步适应水中的环境,消除怕水心理,掌握游泳中一些基本的动作,为中、后期掌握各种游泳技术打基础。例如,让学生站在齐腰的水中进行练习,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在水中睁眼能减少怕水心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急于求成,大大缩短了初期阶段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水性的培养,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未建立良好“水感”的心理状态下进入第二阶段学习,事实上掌握好第一阶段的水性是避免喝水和呛水的关键所在,因此,喝水和呛水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竞赛方法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熟悉水性教学中产生持久的注意,保持清晰的感知。由此可见,抓好初期阶段的教学对学生学好游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呼吸练习,必须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贯彻到整个游泳教学的过程中。
6.运用诱导和表扬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循循善诱和表扬相结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只要通过自己努力,练习方法得当,是完全能够掌握动作技能的。其次,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协调性、灵活性不太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他们,要对他们表现出真诚和无私的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限温暖和精神上对他们的巨大鼓舞;同时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表扬,哪怕只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游泳学习中。
7.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往往希望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与其能力相符,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学生就会享受到由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内心成功喜悦的体验积累起来会逐渐动力定型为体育的兴趣。因此,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游泳基础不同分批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特别对基础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一些动作练习的要求,要使学生体验到完成教学任务而带来的“成功感”,使他们乐于参加游泳的学习,并在学习中逐步增强愉快感和成功感,提高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克服和消除恐惧心理。
在游泳教学中,恐惧心理是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教师应充分了解造成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重视熟悉水性的教学,多运用鼓励性语言启发、诱导学生,充分掌握学生上游泳课的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游泳的兴趣和积极性,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