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丽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150080;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100875)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高校外语教学*
于 丽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150080;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100875)
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外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论证语境、语域和语篇的关系,理清语域含义,对比外语学习与母语发展,从语域出发解释高校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任务设计与教学真实性等,在系统与实例化关系中揭示语域对高校外语教育的组织作用。
高校外语教育;语域;作为系统的语言;作为语篇的语言
高等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在以往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学生的知识和素养,为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基础。对高校外语教育的要求亦是如此。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为我国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做出巨大的贡献,但近年来却质疑声不绝于耳,尤其是近年来的外语教学改革。近十年改革的重点是推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于翠叶 2016:149)。改革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推动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认知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纵观相关研究以及高校外语教育的导向,我们不难发现,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1)对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界定不清,将其视为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综合体现。而听、说、读、写是语言能力表现的途径而非语言能力本身;(2)改革中过度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而忽略外语教学的本质内容——语言,即:教学中究竟应该教什么的问题;(3)仅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为对目标语国家风俗、礼仪和习惯等的认知,缺少对交际媒介——语篇,以及语篇与文化和情景的共生性的认识。这3方面的问题导致高校的外语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探讨语境、语域和语篇的关系,论证语域的意义;结合个体发生与语域思想,从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任务设计与教学真实性等维度解释高校外语教育。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与社会机构的关系中理解语言,研究语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系统,突出语言与语境的共生性。语境作为意义交换的环境(Halliday, Hasan 1985:12),分为文化语境和文化情景语境,二者之间是实例化的关系,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实例。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指参与情景语境中的任何语言使用的实例。语篇既是一个产品,可以被记录或研究。同时,从社会符号视角来讲,语篇又是一个在意义潜势中连续的语义选择过程。作为互动事件,语篇是意义的社会交换形式。(同上:10-11)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对语域概念的理解并不一致。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是通常与语场、语式和语旨的情景构型相联系的意义构型(同上:38-39)。Martin则认为语域与语类共同构成语境,是语境的一个层次,包含语域、语旨和语式3个变量;语域相当于情景语境,语类相当于文化语境(Martin 2012:67)。他认为,其用语域代替情景语境,将语类上升至文化语境,可以解决在“语境中的语言组织结构层次图”中体现与实例化关系上的矛盾。
对于层次之间体现关系的理解离不开对系统与实例之间实例化关系的理解。图1是在Halliday(2007a)的基础上,对体现关系和实例化关系的诠释。实例化说明层次内的横向关系。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语篇与语言系统之间是实例化的关系;无论文化语境还是情景语境,还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连续体,都是层次结构中的语境层,层级内部构成连续体,通过实例化关系描述;无论是作为系统的语言,还是作为语篇的语言,都是层次结构中的语言层,层级内部构成的连续体亦通过实例化关系描述。体现解释的是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语言和语境之间是体现关系,作为系统的语言识解文化语境,作为语篇的语言识解情景语境。语境层内部构成的连续体与语言层连续体之间亦是体现关系。
图1体现与实例化关系
对于语域的理解我们更倾向于Halliday和Hasan的观点,将其视为沟通语境层与语言层的意义构型,强调语言配置和语境配置之间的系统联系,即语言成分(概念、人际和语篇元功能)与语境变量(语场、语旨与语式)之间的体现关系。从语境的角度看,体现指不同类型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制约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的方式;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体现指不同的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选择建构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的方式。(Martin, Eggins 2012:174) 语域是一个沟通语境层与语言层的桥梁,是使语境与语篇之间的相互预测成为可能的机制,如图2所示。
图2语域的体现与实例化关系
语域作为一个连续体,从语篇实例看,情景语境、语域与语篇构成体现关系,如图2向左,情景语境、语域、语篇逐渐向系统端发展,构成连续的亚系统,作为亚系统的文化、作为亚系统的语域和作为亚系统的语言亦构成体现关系。
语言用于识解经验,儿童母语发展与其对世界的认知发展同步(Halliday 1993),随着个体社会生活经验的不断增加,经历的语境日益丰富,语言不断向新的语域扩展。母语发展,以学校教育为标志,一般分为学前、学中和学后3个阶段。入学前儿童的语言系统通过与家人、同伴、邻居等互动得以发展,识解日常生活经验,表述常识知识。入学后,即学校教育中,儿童由常识知识的学习步入教育知识学习期,母语参与到每一个学科的教育中。教育知识对儿童的语言系统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学习一个学科即学习该学科的话语(Halliday 2007b:91),语言能力发展要与教育知识的发展同步。
依据Bernstein对知识结构和话语方式的划分,儿童学前期发展的是水平话语,承载常识性知识;学校教育发展的是学习者的垂直话语能力,承载的是教育知识(Bernstein 1999:157-173)。垂直话语能力和教育知识为步入职业话语共同体,从事某一专业的工作奠定语言和知识基础。同时,在参与职业共同体话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语域范畴,丰富语言资源和意义潜势,使语言能力获得持续发展。
与母语教育相比较,外语教育起步于学校教育,缺少学前期,分为学中和学后两个阶段。识解常识经验的语言能力须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从我国学校的外语教育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和绝大部分高校的外语教育并未与其它学科教育相结合。个体语言发展的语域范畴有明显的局限性。
语言资源和意义潜势积累没有扩展到其他学科语域。学生步入社会,进入某一职业共同体,需要的不仅是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识解相关领域经验的语言资源,即具备垂直话语能力。这就自然出现学校的外语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缺少连贯性,缺少发展学生识解学科专业经验的语言资源和意义潜势的阶段。学生在步入某一职业共同体时,不具备该领域的语言资源储备,更谈不上对该语域内语言资源的掌控能力。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社会对大学外语教育质疑声不绝,认为大学外语教育“存在‘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毛伟 盛群力 2016:106)。
为此,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看,大学外语教学应该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这就与特殊用途外语不谋而合——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内容与特定学科、职业和活动密切关联(Strevens 1988;Dudley-Evans,St John 2004)。特定学科、职业或活动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概念中的语场相一致。但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特殊用途语言还是通用语言,语言同时具有经验、人际和语篇3种功能。特殊用途外语不应仅仅关注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科专业内人员身份建立与认同等交际与交流方式,突破目前特殊用途外语教育局限于语场的现象,整合语场、语旨和语式,从语言的经验、人际和语篇意义3个相度出发,使学习者的语言资源、语义潜势扩展到其它学科语域。
语域是一个使语境与语言之间关系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对语言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设计和教学过程具有组织作用。培养目标是外语教育的整体导向,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得以实现。教学过程既可以是某一节课从头到尾的展开过程,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从始至终的教学实践过程。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教学任务都是教学过程的依托。
4.1 语域与高校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
Halliday认为,在所有语言教育中,学习者必须建立一种特殊的资源:用于创造意义的资源,并将这种资源称为意义潜势。个体发生视角下的个体语言的发展,是个体语域不断扩展,语言资源、意义潜势不断丰富的过程(Halliday 2007a:274)。语言能力是对语言资源与意义潜势的掌控能力。正如Halliday所言,即使是母语我们也无法掌握语言使用中所有可能的功能领域,外语学习更是如此,外语教育成功是特殊领域的成功。为此高校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从语言系统端来界定,是一个作为亚系统的语域概念。
为此,高校外语教育的目标理应定位在培养学习者基于语域的特殊用途外语能力,发展学习者某一特殊语域的语言资源,掌控该领域的语义潜势,培养其依据语境对经验、人际和语篇3个相度语义潜势做出选择的能力。
4.2 语域与教学任务
语篇发生指语篇的发展,而语篇发展又是在特定语境下语域展开的过程。为此,可以通过分析语篇,析出语域的构型,预测语篇的语境。语篇作为语言系统的实例,是个体通过互动发展语言系统的途径,为此教学任务设计以语篇为基本单位,而非词句。
教学任务分输入型任务和产出型任务。对于输入型任务而言,其目的是从语篇的语域分析着手,建立语篇与语域之间的相互期望。任务设计以语域的3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为框架。通过语场——概念功能,语旨——人际功能,语式——语篇功能的对应关系,建立语篇的语域意义构型,从而通过语篇预测语境;产出型任务应以一定量的输入型任务为基础,在学习者已经初步建立特定语域与语篇之间的相互期望、具有一定量语言资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同样以语域变量为中介,通过已知语域特征,建立语场——概念功能,语旨——人际功能,语式——语篇功能的对应关系,建立体现语境对语义层——语言元功能3个相度选择的限制,是一个通过语境预测语篇的过程。
4.3 语域与教学过程
语域既可以与语言亚系统相对应,构成外语教育的目标;同时,又可以与语篇实例相对应,作为统筹、设计、组织外语教学的中介。外语教学中对语篇实例的加工认知,目的是建立语篇与语域之间的相互期望,通过语域变量,建立语篇的语义选择与语境的对应关系,在逐渐累积的基础上,发展作为亚系统的相关学科专业的语言资源。语言资源的储备是语言应用的基础,外语教学在发展学习者外语资源的同时,要培养学习者对专业领域语言资源的掌控能力,即应对语境——语义——词汇语法——音系——语音之间限制与选择关系的能力,有能力依据不同的情景语境在亚语言系统中对语义做出选择,产出语篇,实例化亚语言系统。
外语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语篇实例到语言亚系统(学科专业领域的语言系统)再到语篇实例的过程。
语域作为语境和语义之间互为预测的中介,其变量亦是解释教学真实性的渠道。这种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学语篇的语域构型与现实语篇语域构型的相似性,而非同一性;其次是语篇语义的选择性和语篇生成性。
教学语篇的语域构型与现实语篇语域构型的相似性。这一点是从输入型教学任务来看的。输入型教学的目的是基于语篇,建立语域构型,预测语境,建立语境与语篇语义之间的限制——选择与体现关系。输入型任务的设计以教材内语篇实例为基础。教学的真实性首先要求的是教学材料的真实性。依据外语教学与测试中的解释,学习材料的真实性要求学习材料来源于真实生活,即为现实交际中产生的语言实例。但限于教学环境、学习者因素等,往往真实的语言实例并不适合于语言教学的需要。被选入教材的语言实例作者/讲话者和受众关系的发生复合化,不仅有现实生活实例内的原文作者/讲话者和受众的关系,还有教材编写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复合的人际关系致使教材内语篇的语域发生改变,受其限制的语义选择必然发生变化。教材内语篇实例,受制于其教学目的。基于语篇,通过3个元功能建构的语域变量必然与原文本(现实交际的语篇实例)有所差异。教材内教学材料的真实性是一个相对、接近真实语境中语域构型的概念。教学任务的真实是一组相似性关系。
虽然教学语篇的语域构型与现实交际的语篇的语域构型是相似性关系,但教学语篇中蕴含的语境——语义——词汇语法层——音系——语音之间的限制—选择与体现关系是真实存在的。教学的关键是将这种限制与选择的隐性关系显性化,帮助学习者建构语境对语义选择的限制与选择关系,突破将语篇视为“产品”进行研究分析的局限,体现语篇语义选择的动态性和生成性,发展学习者依据语域构型进行语义选择的能力。从输出型教学任务来看,真实性是在给定的语境下,产出符合语域构型要求的语篇实例的过程。任务设计的关键是在任务指导语中要明确语场,即要做什么,同时阐明人物角色、关系,使学习者积极的参与到语义选择、语篇生成中。在对经验意义和人际意义的驱动下合理地组织语篇,完成交际任务。不管教学任务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虚拟的还是源自于真实的交际任务,这种语义选择与语篇生成的过程是真实的。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从培养目标、任务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真实性等维度对高校外语教学做出初步阐释。论证语言、语境、语篇、语域等核心思想以及体现与实例化关系,我们认为外语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交错的关系中,发展学习者的外语语言资源和意义潜势,培养学习者在语言系统中的语义选择能力。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把系统功能语言学视为是关于语言的元语言,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如何整合其理念,从宏观上指导外语教学实践。
毛 伟 盛群力. 聚焦教学设计:深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J]. 外语学刊, 2016(1).
于翠叶. 基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外语教学模式改革[J]. 外语学刊, 2016(4).
Bernstein, B.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course: An Essay[J].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ofEducation, 1999(2).
Dudley-Evans, T., St John, M.J.Development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Halliday, M.A.K. Towards a Languag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J].LinguisticsandEducation, 1993(2).
Halliday, M.A.K. The Notion of “Context” in Language Education[A]. In: Webster, J.J.(Ed.),LanguageandEducation[C]. Beijing: Peking Unitverstiy Press, 2007a.
Halliday, M.A.K. Language and Socialization: Home and School[A]. In: Webster, J.J.(Ed.),LanguageandEducation[C]. Beijing:Peking Unitverstiy Press, 2007b.
Halliday, M.A.K., Hasan, R.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Martin, J.R. Language, Register and Genre[A]. In: Wang, Z.-H.(Ed.),RegisterStudies[C]. 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Martin, J.R., Eggins, S. Genres and Registers of Discourse[A]. In: Wang, Z.-H.(Ed.),RegisterStudies[C]. 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Matthiessen, C.M.I.M., Halliday, M.A.K.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FirstStepintotheTheor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9.
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 In: Tickoo, M.(Ed.),ESP:StateoftheArt[C]. Singapore: SEAMR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88.
定稿日期:2016-09-22
【责任编辑陈庆斌】
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andCollegeForeignLanguageTeaching
Yu L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register; language as system; language as text
H319.1
A
1000-0100(2016)06-0130-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6.030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义评价视角的语法隐喻研究”(1253227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课题“‘卓越计划’下大学英语话语能力构念和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研究”(GBD1212059)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4年度重大项目“系统功能语法与大学外语高水平教学的内容改革框架”(105577GK)的阶段性成果。
First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in moder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n, based o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the meaning of register is put in order based on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register and text; thirdly, a contrast between first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development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genesis; fourthly, it reveals the organizing function of register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sign of teaching tasks, pro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uthenticit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tc.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ystem, instance and instant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