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育萍
回收酒矸变艺品 打进一零一通路
●康育萍
吴春池(左)、吴庭安(右)父子不断为废玻璃找出新用途,两人背后那面墙,正是回收玻璃制作而成的
你曾想过家里不要的灯管、酒瓶或旧手机上的面板玻璃,最后都去了哪里?答案是中国台湾最大的玻璃回收商:春池玻璃。
春池玻璃位于中国台湾新竹市香山区,董事长吴春池打从16岁就在当地的玻璃工厂当学徒,收玻璃50多年,囊括中国台湾玻璃回收业近七成市占率。“我每天捡半小时,一个月就可以增加60块收入,”排行家中老大的吴春池自幼为补贴家用,从没有人要做的生意起家,如今竟能滚出五亿年营收。
吴春池在1970年正式成立春池玻璃,把回收事业企业化。每年台湾玻璃回收量约15万吨,相当于三亿支容量600毫升的酒瓶,春池就回收其中约10万吨废玻璃,经分类、去杂质、压碎、研磨等处理,卖给台玻等大厂,或投入建筑、工程、艺术品使用。但回收玻璃看似简单,又是毛利很低的产业,春池是如何建立竞争门槛,做到中国台湾第一大?
如何“收”便是第一道难关。不像其他业者选择和运输业者合作节省成本,春池从服务客户的角度思考,自建30辆车队,每天24小时中国台湾跑透透。若客户窑炉出问
题,即便半夜,它第一时间就得出车回收处理,每月光油钱就200多万,也因此和台玻、康宁等玻璃大厂建立紧密关系,成为其最大回收商。搞定回收环节,再来是分类。春池设法用自动化解决碎玻璃不好分拣的问题。
吴春池儿子、春池玻璃第二代接班人吴庭安,从小常到工厂打工,跟父亲一起捡玻璃,大学念的是资源工程,之后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工业管理,成为推动老公司转型的关键人物。春池在他带领下,花三年时间斥资近亿元,自行研发一套自动分拣系统,当产在线出现碎玻璃,摄影镜头便会自动判别其颜色、材质,依据不同种类加以分类,一小时可分拣10吨玻璃,效率比以前高10倍以上。春池的转变,其实来自于危机。
四年前,春池回收大量的面板玻璃,但因面板玻璃难以做成原料卖给玻璃厂,只能用来铺路。短短10个月就累积四万吨的库存,却不易换成现金,还得向银行借贷5000多万,维持现场营运。
这并不是春池第一次遭遇危机。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玻璃厂削价竞争,中国台湾新竹玻璃厂几乎快倒一半。于是,吴春池开始投入艺术品研发,陆续打入台北101、桃机等通路,成为一笔新的收入来源。四年前眼看危机再次来临,吴庭安决定替公司展开再一次转型。
大学时,他曾研究发现面板玻璃具备耐热特性,若经二次粉碎,研磨成和面粉一样细的颗粒,就可加入水泥,变成一块块环保砖。春池投资上亿元研发,光量产就试了八个月,终于在2013年上市。
目前建材收入占春池25%年营收,不过负责销售的中国台湾开发资材公司总经理萧荣发表示,春池是建材业的新进者,建筑师大多有固定合作的包商,如何改变这生态,是接下来的最大挑战。
春池两代人同心,证明即便是再冷门的产业,只要坚持下去、持续精进,总会走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