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芳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有益的行为,它常常表现为: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心等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的目标中也提到: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等。而幼儿期又是亲社会行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小班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他们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多方面的变化,要经历从心理到行为的蜕变,由此从小班开始关注并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十分必要,它将对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下面是我在实践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宽松有安全感的环境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小班幼儿第一次从温暖的家庭中步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从亲人的呵护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表现出胆怯、惊恐、紧张、哭泣等现象,这时则需要老师能尽快和幼儿拉进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像爸爸妈妈一样会带给他们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所以每天早晨我们会以积极、愉快的情绪热情接待每一个孩子,蹲下身子一边亲切地叫着孩子们自己熟悉的乳名,一边将他们揽到怀中,给一个拥抱、一个抚摸,使其感受到老师是关注他的;对哭泣厉害的幼儿则会在认真倾听“哭诉”的同时给予安慰,并随机运用玩具、游戏等方式将其不良情绪转移,渐渐地多数幼儿的情绪已趋于稳定,原本怯怯的问候声变得响亮起来,还会主动给老师一个拥抱......正是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感染了幼儿,拉近了师幼关系,增进了对老师的信任,幼儿的安全感、归属感逐渐形成,亲社会行为也在这宽松的氛围与环境中悄然显现出来。
二、把握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助推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得小班幼儿的认知、行为、态度等千差万别,常常表现出:自私、任性、独占、不愿与人分享等现象。而一日生活处处隐含着教育的契机,教师如能把握好这些契机,就会有效推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换位思考,建立同理心
幼儿的同理心是指:幼儿从以自身为中心向他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是幼儿在意志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角度设想,学习与人分享、互助、友爱的心理行为,即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当幼儿有抢占玩具等不友好行为出现时,可以引导其思考:如果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你的心情会怎样?(生气、不高兴)小玩具的心情呢?(很伤心)大家都想玩这个玩具,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呢?(你先玩我在玩或我们一起玩)当玩具被遗弃在地上无人问津时可以用语言暗示:“呀,小玩具为什么会在这里?怎么办呀?”老师反复这样的引导,时间久了就会看到令人欣喜的场景:“我们俩一起玩好吗?小玩具真可怜,好孤单呀!我把它送回家去!”可见同理心的建立让幼儿开始从自我向利他转变。
2.借助榜样作用
幼儿爱模仿,与幼儿常相伴的家长、老师、同伴的行为时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首先我们应和家长达成一致,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好表率,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学会经常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要理解、接纳孩子的行为,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对同伴好的行为要给予正强化,鼓励幼儿向他们学习,如对不争抢玩具友好玩的幼儿进行表扬;对有礼貌的幼儿给予奖励;对帮助小伙伴穿衣服的幼儿大力表扬;对主动拣拾玩具的幼儿应及时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们的爱心。我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正是道出了榜样对人的影响。
3.巧妙运用游戏、读物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在游戏中进行交往就会有摩擦、有问题、有互动。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足,这时作为老师应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是与非,判断对与错,揣摩其行为背后的实质,并作出正确的引导。尤其重视游戏后的集体评价,将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以自身的感受发表意见,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许多图书、多媒体中蕴含着较高价值的教育内容,我们在陪伴孩子阅读、欣赏的同时,应抓住并提炼出其中的精粹,使之受益于幼儿,更好的推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三、利用特殊教育资源,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
过生日:刚入园的小班迎来了第一个来园过生日的孩子,他们完全被蛋糕吸引,着急的等待吃蛋糕,这时老师便会问:“今天是谁过生日?过生日都要做些什么事情?”“是天天过生日,点蜡烛、唱生日歌、、、”幼儿答道,“你们想对天天说些什么吗?”,“祝天天生日快乐!”丫丫抢着答道,紧接着其他孩子也纷纷送上了祝福。在以后的生日庆祝中,孩子们会主动为小伙伴送上自己的祝福,有的还会提前给同伴准备好生日礼物,我想孩子们之间的友情以及幸福和快乐指数是否就会从这小小的生日 PARTY开始点燃和升华呢?
2.
九九重阳节:我们邀请了老人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老人们听着孩子们唱的暖心歌曲、收到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礼物以及一声声甜甜的话语,笑得合不拢嘴,有的眼圈含着激动的泪花,连夸孩子们懂事。这种活动的开展自然而然会萌发起幼儿尊重老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3.
新年茶话会:要求每个幼儿只带一种食品,数量不限,在家长的支持下,活动室内出现了许多幼儿喜欢的食品,老师启发幼儿:“你带来的是什么?你想和谁分享?”“我要分给我的好朋友;我要给老师尝一尝”这是多数幼儿的心声,“如果小朋友分给你好吃的,你又应该怎么做呢?”“把我的也分给小朋友。”
于是孩子们之间开始了互送分享,慢慢的幼儿就会意识到分享不是付出而是互利,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综上所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他需要幼儿在反复的感受与体验中,逐渐积累而成,就如荀子《劝学篇》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应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品质,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中国教育部 2012.9
[2]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
[3]科恩(Doroth H.Cohen).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