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霞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现了教育的新生态,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的难度。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进行自我改革、自我进化,借力于“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其教育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生态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 +”,马化腾曾解释说,“互联网 +”通常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便在各行各业中活跃起来,“互联网+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由于“教育过程是一个教育对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生态过程,教育者、教育内容则既是维持并改善这一生态、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主要作用力,也是构成教育生态的基本要素。”因此,大力推进“互联网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生态提供机遇。但由于“互联网 +”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会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互联网+”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开展,使教育从封闭走向进一步的开放,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权威知识的垄断,以“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 +”将知识共享、资源共享真正变为现实,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创新了教育模式,还提高了教育传播的有效性,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生态的实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在“互联网+”条件下,可以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的昀大优势就在于能将分散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在“互联网 +”的助力下,各地区、各学科的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再局限于仅仅围绕意识形态领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结合其他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吸取各学科的知识精华,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知识的融合与扩充,也有利于适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新生态。
(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特征之一是“尊重人性”,认为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样坚持“以人为中心”,其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互联网+”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变革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断运用新媒体技术,采用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线教育”、“微课”、“慕课”等,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生态。
(三)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教育的时空局限,大大提高了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学实践活动,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还远远达不到教育传播的理想效果,而“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知识、时时刻刻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有利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践行;其次,通过“互联网 +”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跨时空的资源共享,促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改革,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互联网 +”的条件下,都可以公平地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传播,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传播方式的新生态。
二、“互联网+”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制定,意味着当今互联网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但互联网作为一个包罗万象、内容庞杂的信息平台,其中不乏包含着各种不良信息,不仅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不利于教师主体功能的发挥。
(一)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首先,在“互联网 +”的条件下,来自全球各地的思想文化、社会思潮蜂拥而入,冲击着大学生的耳目,对于那些文化辨析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很容易迷失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当中,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出现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难度;其次,学生在对知识的索取上容易趋向碎片化,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生对知识的自由选择,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专注度和深度都有所下降。
(二)教师主体功能的下降
在一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而在“互联网 +”条件下,虽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范围有所扩大,但缺乏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更别说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指导实践了。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从而忽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这将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带来挑战。
三、面对来自“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平台,虽然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绝不会取代传统教育。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善于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展“在线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 +”的优势,也要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克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实现“在线教育”与课堂教育的优势互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生态。
(一)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
面对“互联网 +”带来的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首要,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理想信念、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制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化辨析能力及道德判断能力,学校还要加强对在线教育的监督,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在线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为了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效果,还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效果,推动课堂及时评价、在线教育评价、阶段性评价等效果评价机制的完善及运行,切实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效率,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调整教师队伍建设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上,而忽视教师的育人功能,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国家应该培养新一代的教师队伍。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掌握并运用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能力,提高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培养教师正确的主体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在线教育,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昀核心的育人功能;昀后,要及时整合师资力量,打造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提高教师运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的能力,提升传统课堂教育的吸引力,还要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促进全国各地区实现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三)推动课程改革
“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主要特征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进行适当的课程改革,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首先,在课程目标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敢于从知识教育转向思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未来的“互联网 +”时代,才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理性分析、灵活掌握,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发挥“互联网 +”的优势;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与外部平台的合作与共享,将“价值观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融合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发挥互联网联通一切的功能,推动“泛在学习”即时时可学、人人能学、处处能学的实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放性、时代性;昀后,在教学模式上,要不断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善于“将传统理论与现实热点、实体课堂与空间课堂相结合,以有效有趣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 [J].理论与改革,2007(2).
[2]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5(9).
[3]任姣丽.教育新生态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