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庆华
2016年4月17日-21日,由韩国伦理学会、中国伦理学会、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主办的“第24次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在韩国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教育”,来自中韩两国的100余名学者围绕东西方文化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现代社会诸领域的伦理问题等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东西方文化与道德教育
大会开幕式后,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研究员和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都圣达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全球化时代的道德教育与文化自信》《儒家伦理的“亲亲性”与普遍伦理问题》的基调演讲。孙春晨研究员认为,全球化引发的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是中国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严峻境遇。研究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德教育,没有必要去谴责全球化,也不能一味渲染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可兼容性。超越文化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推进道德教育本土化和全球化紧密结合的基础性环节。以文化自信引领道德教育,就是要充分展示民族道德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和现代价值,就是要以开放的姿态将道德教育融于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大环境中,培育公民理解和尊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道德精神。都圣达教授认为,自孟子以来,儒学的仁爱以亲情之爱为出发点,最终指向众人之爱。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范围必然会受到亲近关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情感文化是珍视人情与个人亲属关系的生活方式。然而,从公共领域角度来看,情感文化的消极作用就是公正性的缺失。作为儒学的根本原理,仁是众人之爱、人类之爱,但是,儒家伦理如果不克服“亲亲性”的局限性,就很难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伦理而运用于道德教育之中。因此,提出新型的普遍性儒教伦理,是伦理学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韩国西原大学崔文沂认为,当今社会孝的含义虽然没有改变,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实践孝的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类似孝意识及孝价值观减弱等社会文化问题已成为韩国和中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此,两国应开展与孝义务根源和孝教育相关的合作研究,实现传统之孝和现代之孝的调和。山西师范大学王黎静提出,忠、孝是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是构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仅要走进“五伦”看“忠孝”,跳出“三纲”看“忠孝”,更要以人为本看“忠孝”。中国政法大学赵庆杰认为,未来孝道的重塑不应奢望回到传统社会由家庭承担所有养老任务的状态。明智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做法是,发挥家庭精神慰藉功能的优势,外化家庭物质供养的功能。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李庆熙讨论了多元文化社会中对少数者的理解与实践。从21世纪开始,本是以单一民族组成的韩国,开始出现不同民族混杂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数者。在新自由主义经济体系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应改变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对少数者问题认识的道德态度。厦门大学张会永提出,现代性政治伦理的危机就是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危机,它们导致了政治的技术化、价值的虚无化和人的平庸化,而克服这些道德危机的途径就是重回以政治共同体和精英统治为基础的古典政治伦理。暨南大学任彩虹认为,在当下现实世界。自我实现遭遇了一系列道德困境。追溯其因,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不容忽视,照搬其自我实现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伦常关系。为了通达自我实现,必须构建理想、生活、实践“三位一体”式的支撑体系,使理论上的构画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从自觉到自为。安徽师范大学赵平从伦理文化史的视角探寻“见义勇为”的人类理性,进而分辨“勇”德的不同形态,积极而又审慎地倡导见义智为的理性选择以形成社会公德的新风尚,有益于传承和弘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江南大学陈绪新提出,从积极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开展以品格教育为核心任务的道德启蒙运动,就是为了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播撒一颗颗善意的种子,以积极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力、勇敢的进取心、宽广的忍耐心以及真心诚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塑造自己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使自己真正过上善的生活,享受人生幸福。韩国公州教育大学李范雄讨论了增进幸福感的道德教育方案,在个体自身方面,要转换观念,树立目标并为之努力,回想幸福的记忆,调节压力,学会知足常乐等方法。在社会层面,可以尝试表达感谢之情,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亲切待人,宽容理解他人等方法。宁波大学厉云飞提出,幸福教育包括“教幸福、学幸福”与“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两方面,探究式幸福课通过运用问题引领、多维互动、自主参与、科学评价等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感受幸福的能力。韩国首尔大学李浩然认为,颜之推在复杂的政治思想环境中通过哲学超越使得儒家精神重新成为立身修教之本,这对于当代中国立足传统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王萍认为,在回族道德教育中,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空间、回族特殊的地理分布和文化空间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修养空间,共同构成了回族道德教育的空间结构。大连理工大学王嘉提出,网络意见领袖位于网民话语权力的顶层,能够成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个人主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主体性价值,并能够反映、引导网络舆论,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需要。安徽师范大学王习胜提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道德实践不应该只是合目的性的行为,它需要伦理理论就其具体情境中的选择难题和价值期待释疑解惑。伦理咨商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治疗,这种带有个体特殊性的道德治疗活动与社会普遍性的道德治理举措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韩国首尔教育大学李仁宰根据社会情绪性理论,提出了培养韩国小学生社会情绪性能力的方案。社会情绪性能力要素有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性认知、有责任的决策等。在这几个要素当中,应把重点放在自我与他人的感情理解和对怨恨的调解之中。西南科技大学李群山认为,面对频发的青少年学生弑师案,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从单纯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将教育的定位与落脚点真正放置在对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上。安徽师范大学路丙辉认为,家庭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应着力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整理家庭道德教育的“教材”、改善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韩国教员大学金国铉讨论了伦理教育中道德性自我省察的方案,认为当代社会的青少年大多数时间都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使用智能手机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而且人们习惯以“忙”为借口不去反省自己的生活。为了不使青少年进入社会后迷失方向,学校应当培养学生自我省察的习惯,建立对应的教育体系。安徽师范大学赵冰认为,超越道德荣誉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个体层面需要重视民众道德荣誉感的涵育、注重正确道德荣誉观的形成和培育,在社会层面建立道德荣誉培育的制度及相应机制。
三、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认为,儒家以“仁爱”和性善论为基石、以“义以为上”的价值观为支撑,建立了慈善伦理体系,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21世纪的中国慈善伦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在伦理观念、伦理关系和实践形式上加以变革,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神圣的使命。浙江大学张彦认为,在转型中国的背景下,共享发展是对当前伦理困境的理性反思与现实选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要以提升发展主体的共建能力、确立发展成果的共享制度和实现共同善的价值追求为内生动力,从而为当代中国的转型发展提供思路。韩国交通大学洪容熹从现代社会中的商业伦理、现代企业中的伦理风险以及社会公正的道德指引三方面对韩国与中国的商业伦理与环境伦理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韩国庆尚大学李相浩提出,当代社会应恢复儒教中的经济伦理,弘扬经世济民之道,企业管理者应以“仁”的理念领导团队,待员工如亲人一样,为员工的权益着想。
暨南大学陈联俊认为,网络社会道德认同变化的逻辑起点是信息逻辑改变了现实逻辑,表现在人的思想意识、交往关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主体因素发生变化,网络技术改变了道德认同的基础及条件。提升网络社会道德认同状况,需要重构价值信仰、鼓励公民参与、改善社会信任及增强政府公信力。韩国庆尚大学宋善永讨论了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使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了应遵循的基本伦理规则。湖北科技学院张小枝提出,现代掠夺性伦理的破灭正是后现代生态伦理建设的开始,后现代“返魅”的生态伦理观向现代机械论的世界观发出挑战,其首要武器是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它直接影响着绿色革命、深层生态运动和生态女权主义的发展。深圳大学郑湘萍提出,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生存观清晰地展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多元生态伦理主张,为人类正确处理生存和发展关系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模式。
本次学术大会还讨论了政治伦理、制度伦理、传媒伦理、人口伦理、城市空间伦理等议题,展示了中韩伦理学者对现代社会伦理问题的全方位研究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