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卫东
这两年,美国明星教师罗恩·克拉克和他的55条班规已经被很多中国同行熟悉。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罗恩·克拉克大学毕业后周游列国,23岁开始在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5年后来到纽约市哈莱姆区,取得巨大的成功。他曾3次受美国总统及夫人邀请带学生作客白宫,2000年当选迪士尼年度教师,出版著作《55条基本班规》(中译本书名为《优秀是教出来的》)和《教育者的11项卓越品质》,并创办罗恩·克拉克学园。他被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称为“美国教师”,他的传奇故事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热血教师》。
不过,除了《热血教师》中的为师之道,我更感兴趣的是影片主人公克拉克成熟的心理状态。这些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普遍关注,而教师的心理成熟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看一些教育新闻和教师随笔,我经常想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那个大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的画面。一个心理成熟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个人以为,影片《热血教师》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心理成熟的教师能坚持自己的梦想
因为所教5年级班的考试成绩连续四年位居布佛特郡第一名,学校特意为代课教师克拉克安排了一个写有他姓名的固定车位作为奖励,希望让克拉克有归宿感。可是,在看到纽约的公立学校极缺好老师的消息后,年轻的克拉克马上决定离开他已经熟悉的学校,还有他的父母。
非常喜欢克拉克和父母之间的这段对白。
克拉克:“我喜欢这里,但我得换个地方,在他们用那块停车位的空地给我作墓地之前。妈妈,纽约的公立学校极缺好老师,报纸上说他们跪求好老师。爸爸,每一年我都告诉我的学生们,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敢于做梦,勇于冒险,现在是时候来兑现自己的话了。我会想念你们的,但我该走了。”
虽说各国有不同文化,但父母对待儿女的态度似乎有很多相通之处。母亲一般比较关心孩子的生活,父亲更多希望孩子实现梦想。这番话已经充分体现了克拉克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品质:在乎学生,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看待,在乎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承诺。我相信克拉克这种态度不是出于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近乎本能的一种反应。最后那句“我会想念你们的,但我该走了”,有亲情,但不为亲情羁绊,只因人生有梦。
“我们明白,亲爱的。”克拉克的母亲拉着丈夫的手,看着儿子上了车,“再见。”车子发动,母亲悲伤地对身边的丈夫说,“有很多人在纽约被杀害了。”
舍不得孩子离开,甚至为孩子的命运担心,但依然不阻拦,任孩子奔自己的梦想而去。联想起春节期间央视那则“妈妈什么时候享福”的公益广告,在中国,许多父母不但为儿女操劳一辈子,还要为儿女的儿女继续操劳。当然,另一方面则是“父母在,不远游”“离家千里归须还”这些约束。父母为孩子的物质生活操心,往往是以孩子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代价。还好,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深入,个人的独立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完善的社会制度,是能够保证每个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用担心最基本的生老病死问题。而一个成熟的教师,不应该是所谓“看破红尘,不思进取”,也不能只为职称绩效而工作,而是始终有自己的梦想,并愿意努力实现之。
克拉克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许多。他租住的小旅馆的房间窗外能看到的只是近在咫尺的对面楼房的墙壁,他精心布置的教室一次次被学生搞得一塌糊涂,他一次次被学生白眼和取笑,一度情绪失控。为了让他们能安静听课,他十五秒喝一罐巧克力奶,直到把自己喝吐为止;他和学生打赌,如果自己学会了双跳,他们也得跟着自己学点东西;圣诞晚会上,他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鼓励学生点燃蜡烛点燃自信,“你们能够学得比你们之前梦想的还要多”;为帮学生记忆美国历史,他把相关材料编成RAP;他自己帮学生买午饭邀请学生参加辅导,用扑克牌模拟赌博的方式帮好赌的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帮学生做晚饭好让她有时间做家庭作业,为受家暴伤害的学生寻求庇护……
看完《热血教师》,差点被影片中克拉克班里的学生吓到——那简直是一窝的小疯子啊——同时也钦佩克拉克对梦想的坚持,以后工作中再有沮丧的时候,可以再看此片给自己鼓劲加油。
二、心理成熟的教师有清晰的边界意识
所谓边界意识,套用一句广告语,就是“我的事情我作主”。这话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那换一个说法:“我不能干涉别人的事情。”是不是有点意思了?再换一个说法:“我不允许别人在没有得到我许可的情况下干涉我的事情。”生活中,我们注意到这些了吗?这或许真是一个大问题。
初到纽约的克拉克找工作受挫,不得已在一家餐馆打工。这家餐馆的特色是服务生都是想梦圆百老汇的小演员,他们端盘子时把自己打扮成某一剧中的角色,一边谋生一边等待上镜的机会。在这里,克拉克认识了玛里莎,并在谋得教职后得到了她极大的帮助。
有一回,克拉克的客人要求食物全熟,可厨房提供的只是三分熟的菜品。克拉克要求厨房重新做,厨师很不情愿地将菜肴重新加热,并用命令式的口吻告诉克拉克“去送其他菜吧”。克拉克马上回应:“我知道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或许很多人会忽视了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注意到了可能也会觉得克拉克过于敏感。可我认为这体现了克拉克有清晰的边界意识:做菜是你的事,送菜是我的事,我们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你不用告诉我该怎么做事。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一旁的玛里莎才会祝贺他“终于正式成为了一个纽约人”。
不只是克拉克,他的学生和家长也有很强的边界意识。克拉克找到工作后利用休息日去家访,在学生莎美卡的家门口被莎美卡告之“今天是周六,你个白痴”,请求莎美卡的母亲以后能够帮助老师做些事情,家长的回复是:“我已经有工作了。”最后连门都没得进。再次家访时,克拉克发现莎美卡因为要帮妈妈照看三个年幼的弟妹没时间做家庭作业,他留下来帮莎美卡给弟妹们做晚饭。莎美卡的母亲回家看到这一切,当着孩子的面质问他:“你觉得我不能照顾我的家庭吗?”克拉克尴尬离去。此事没完,第二天,莎美卡的母亲到学校投诉:“我把女儿送到学校是为了受教育的。我不希望一个老师把学校的事情带到我家里。”
除了教学,美国教师不能随意介入学生的生活,这是一个很难把握分寸的难题,甚至可能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强调教师的边界意识,是因为在我们这里,太多教师在“为了你好”的名义下肆意侵犯学生的权益。当然,缺乏边界意识的不独教师群体,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学生们在克拉克的苦心引导下终于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最后参加了州统考,克拉克的朋友玛里莎得到了一个试演的机会,可是她的男朋友杰森得到了洛杉矶的一份工作,希望她能一起去洛杉矶。玛里莎两只手各拿着一杯咖啡来找克拉克,说她很紧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玛里莎看着克拉克,希望他能替自己作出选择。
“我教六年级的小孩子该怎么做,而我上次发现,你已经不是六年级的小孩了,所以,非常感谢你登门拜访……”令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克拉克边说边打开房门把玛里莎推了出去。
“我……”玛里莎可能也有些意外,还想说什么,早已对她一见钟情的克拉克拥吻了她。深情一吻后,克拉克拿过一杯咖啡,回房并关上了门。
无疑,玛里莎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是留在纽约还是去洛杉矶,是继续自己的歌剧演员梦还是“为了生活”,是选择克拉克还是杰森。此刻,她的紧张完全可以理解,她希望克拉克告诉自己该怎么办,克拉克却断然拒绝替她作出决定,因为一个成年人既不应该把自己的选择权交到别人的手里,也不应该替另一个成年人作出决定。成长就是能够学会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并承担此后发生的一切。必要的时候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但决不交出自己的决定权。
三、心理成熟的教师不掩饰真实的自己
克拉克信心满满地来到纽约,却一次次求职失败;好不容易在哈林小学抓住机会填了个空,他向校长要求教最差的六年级的那个班,以为孩子们会爱他的,不料学生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在开始的两个月时间里,克拉克努力、失败、沮丧,振作、再努力、再失败、再沮丧……终于,他情绪失控了。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他双手抓住莎美卡的桌椅(影片中学生的桌椅是一体的),愤怒地用力摇晃着,然后拿上自己的外衣和包,黯然离去。
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为自己的再一次胜利而欢呼。不过,以赶走教师为己任的莎美卡在和同学击掌之后却趴在桌子没有参与狂欢。
克拉克约了玛里莎,请她带自己逛逛“来了三个月还什么都没有看过”的纽约。玛里莎看出了克拉克的异常,陪着他在雨中走了三个小时。克拉克痛苦地向朋友承认,自己失控了。他没有强调自己是为了学生好,而是承认自己突破了教师的底线,“发疯似地晃动桌椅而里面坐着一个12岁的小女孩”。他认为自己失败了,干不了这份工作。
曾经也非常不喜欢学校的玛里莎告诉克拉克,他此刻的这份无助感,孩子们天天都能感受到,不是孩子们不努力,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不相信自己除了胡闹还能做什么。为了做演员,玛里莎从第一次试镜后等待了两年七个月,她鼓励克拉克坚持:“如果我离开了,百老汇会想念我的,这些孩子也会想你的。”
克拉克终于做了那个为孩子们回头的人。当然,他也再一次被学生甚至被校长特纳认为“很白痴”。
重回学校的克拉克仍然没有因为是“为了学生好”而强迫学生学习,他采取的方法,有的容易被学习,比如根据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周日自己掏钱给补课的学生买午餐;有的则可能是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度很难理解的。比如,一次次和学生“打赌”,他赢了,学生要跟着他学习;他输了,则是让自己出丑。于是,在教室里,他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喝巧克力奶喝到吐;在教室外面,他一次次狼狈地摔倒在地上。
想起曾在网上看到过的几则消息。国外有的校长和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和学生“打赌”,如果他们读了多少书,自己就去吻小猪、睡房顶,甚至爬着去学校。我很欣赏这样的“打赌”,这是老师从内心里将学生视为“平等”一方,不忽悠更不强迫学生。“愿赌服输”,你学习,我出丑,用“牺牲”自己的办法帮助学生提高。
这些年教师不读书不写作的状态相当普遍,可是我们一直习惯用“国家(民族利益)、大家(集体荣誉)和小家(个人前途)”三家合一的理由鼓励甚至强制学生学习。相比之下,这种“打赌”学习法是不是更真实更人性化一点?
教育教学肯定要讲究方法,但一个自己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的老师,最终能靠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一个从不考虑同事感受,却擅长溜须拍马的老师,又怎么可能让学生相信真诚和善良?一个只顾眼前、只顾自己的老师,能有什么方法让学生懂得规划的重要性呢?这些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只能选择掩饰自己,而他们的教育其实就是说谎。
优秀如克拉克这样的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自己已经是一个内心强大,心地善良,心存梦想的人了,他们不需要掩饰。展示自己,就是教育。
四、心理成熟的教师重视分数但不唯分数
克拉克非常擅长提高标准化考试成绩,他能成为明星教师,应该与此有关。但克拉克的优秀,远不只帮助学生获得高分。
影片中,他给学生制定的班规,第一条就是:“我们是一家人!”任班里学生如何胡闹,不尊重自己,不把他放眼里,克拉克始终爱着他们。
泰肖恩在班里是个“危险分子”,打架赌博,还与街头小混混来往,曾把老师气得辞职。在一次和同学冲突后,他又一次想离开学校。克拉克把他拦了下来。楼梯上,师生发生了如下对话:
“你已经被记过两次,如果你现在走出去,他们一定会开除你的,回去吧。”
“为什么?”
“因为我会怀念你热情的性格。特纳先生没必要知道这件事,只是……再给自己一个机会。”
得了肺炎的克拉克被迫在家休养,他让玛里莎帮忙每天录四个小时的课程在教室里播放。病愈回校,克拉克发现孩子们的作业完成得很不像样。
“你们离州统考只有一周的时间了,只有一周的时间来告诉特纳先生,告诉你们的父母,告诉你们自己,你们都能做到些什么。难道你们就没有什么想要对我说的吗?”
“我们不可能通过那些测验的,我们总是会搞砸。”一个女生说。
“不要指望我们了,伙计——先生。我的意思是,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说。”另一个男孩说。
“所有在这间屋子中的人都不只是一个人。我们是怎么跟彼此说的?我们是怎么一起努力的?我们是怎么来一起准备这些考试的?”
“但我们一直是落后的啊!”又一个女孩说。
“我们没有落后,你们是领先的。”
“所有人都觉得我们是失败者,克拉克先生。”班上学习最用功的女孩班德里娅说。
“不!”克拉克站了起来,“你们不是失败者。这些班规,它们出现在你们今年所做的所有努力中,发现新的事物,相信彼此,相信你们自己,我为你们感到骄傲。相对这些而言,这个考试?切,什么都不是!”
“克拉克先生,我们必须通过统考才能毕业,对不对?”莎美卡问,“所以如果我们……你知道的,完蛋了呢?”
“但你们是不会完蛋的。你们今年并没有完全努力,而只是为了准备一些考试而已。每天,在这个房间中,我们学到了比书本上学到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我教你们,而你们也教了我,我们一起学习怎么去学习。所以,下个星期,你们就要去参加那个考试,你们一定要尽自己的全力去考,然后你们就能在离开这间屋子的时候,知道在你以后的生命中,你们可以做到任何你们想做到的。”克拉克继续鼓励他的学生。
没有欢呼,没有掌声,学生们神情凝重,显然并不相信克拉克说的。学生胡里奥还叹了口气,靠在椅子上侧过身看着窗外。显然,“破罐子破摔”与国界无关,每个人都可能出现“习得性无助”。
考试结束,克拉克征得家长同意后带学生去看歌剧,他告诉学生:“你们大家在过去三个月里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管分数如何,我希望你们知道我为能成为你们的老师而感到骄傲。”
结局是相当美好的。统考成绩出来,克拉克的班测试成绩比其他所有班级都要高,包括那些由优等生组成的班级。学生们开心地击掌庆贺,他们应该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如此出色。家长们也欢笑鼓掌,他们终于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是如此出类拔萃。
孩子们没有感谢克拉克帮助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没有感谢克拉克让他们成为了“人上人”,他们感谢克拉克,“因为你一直在这里,即使我们不想要你;因为鼓励我们勇于做梦;因为你在玩双跳的时候,真的很像个傻瓜……”
分数的重要性不必烦言,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重视分数理所当然。可是人生有许多东西远比分数重要得多:相互的信任、真诚的陪伴、永远有梦想……没有这些,就没有那55条班规;不了解这些,恐怕也掌握不了那55条班规。克拉克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一个有自己教育价值观的人,决不是一个只为能让学生取得高分而得意的功利教师。
哦,影片最后,玛里莎悄悄推开门走进了教室里,相信她作出了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