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有人说,哲学使人深刻。因为它科学地对整个世界和自然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教给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而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医养生学其魅力也锐不可当。在中华大地上,它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化,博采众长,不断积累养生实践经验,总结完善养生理论,并切实地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目的。本期,我们就来说说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正气是我们身体的保护神
《黄帝内经》中有个曾被无数人引用的经典句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么,什么是正气?我们首先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医里讲正气泛指人体一切正常功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正气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气血津液、腑脏经络共同组成了人体抗病防病的防御系统,发挥着保护机体健康的作用。一句没看懂?没关系,通俗点讲,中医中所讲的正气其实与现代免疫学所说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十分相似。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条件下,正气弱的人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也很鸡贼,知道挑拣那些“软柿子”先下手,难怪有些人一年四季壮如牛,而有些人稍有点“风吹草动”就病歪歪。
当然,在一定条件下,邪气也可以成为主导因素。所以呀,中医养生学就提出了“保养正气,慎避邪气”的养生原则。
具体来说,保养正气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是保护好肾,中医认为肾藏精,人的肾就像树的根一样重要,为整个生命活动提供养料,它直接决定人体各项功能的强弱及衰老的速度。补肾的方法有很多:食补、药补、按摩、运动……不管怎么说,要伺候好我们的肾,才不会感觉身体被掏空。第二点是照顾好我们的脾肺,如果说,肾脏功能的强弱主要拼的是爹妈,毕竟在娘胎里,我们也做不了主,那么,后天的修炼就主要靠个人了,先天的不足也可以后天来补。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就是在吃饭和呼吸这两件最平常的事上下文章。人出生后依靠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和肺所吸入的清气来充养人体精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脾胃吸收好的人发育的更健壮,肺活量大的人更健康。即所谓“先天养后天”,“后天补先天”,有些人总好像不费吹灰之力便成为人生赢家,实则他们只是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罢了。那么,说到补,许多人又会想起山珍海味等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然而,对于大多营养过剩的现代人来讲,粗茶淡饭更为适宜。试想,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会不会有累垮的一天?脾胃也是如此。第三点是养神,“得神则昌,失神则亡”,清静养神而和调正气,无论禅坐、冥想都是帮助提高正气的有效方法。第四点是避邪气,刮风添衣,下雨打伞,不开心了就找朋友倾诉……冷暖自知,不要硬挺着,也别太作。
天地之法离不开和谐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的运行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中医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形成了“天人相应,和谐统一”的观点。
古代有个猛人叫葛洪,他的头衔多得不得了——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这个人曾“大放厥词”:“我命在我不在天”,他认为生命的存亡,年寿的长短,不是决定于天命,而是取决于人体自身。这一在现代看来都略显张狂的口号,在养生史上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不少养生家受其思想的影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许多养生方术。中医养生学吸收整合了这一观点,认为人是可以有意识地协调统一自身与外环境的关系,以调控自身因素和改造外界环境相结合的策略,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然而,大自然的法则十分简单粗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改变自身因素来顺应自然,当然,也不乏改造外界环境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先例。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
一年四季,自然界有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相应的春天是草木萌芽的季节,到了夏季它们就变得枝繁叶茂,秋季时农民伯伯就可以收割金黄的麦穗,到了冬季就是一片荒凉,积聚力量等着来年生发。人本是沧海一粟,对自然界的规律也同样适用,并且要更好地借助自然的力量,为己之用。春夏之际,让阳气好好升发,秋冬该养阴的时候就别得瑟,来年才能身体棒棒哒。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四季的特点做好预防: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热,秋季多疟疾,冬季多寒湿咳嗽。季节变换的时候,患有冠心病、气管炎等慢性病的患者咱就多注意点,饮食调理、备好药、多穿衣服……策略很多,有准备的仗,没有输的道理。
除了四季变化,月圆月缺、昼夜更替,也有其固有规律,月亮的盈亏不仅掌管着女性的月事,连新生儿的降生它也要管一管。据调查,月圆日,婴儿的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人的阳气盛衰在以天为单位的时间里其实也是不同的,白天阳气渐强,动则生阳,所以,适合做些日常工作,身体锻炼;而到了夜间,阴气接管主权,阴主静,就要做个安静的美少年,这样才能好好地入睡。聪明的古人早就把这个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不同方位地域对人的影响也不同。人的身体很有趣,舒适的气候环境造就人较弱的体质和温顺的性格,而恶劣的气候环境则造就人健壮的体魄和强悍的性格。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环境的成员,同理,富人养尊处优,过着奢华的生活,顿顿肥甘油腻,脏腑虚弱、筋骨脆弱,一言以蔽之就是“富贵病”;而贫穷的人,虽吃糠喝稀,过着朴素的生活,却拥有着坚实的脏腑,强健的筋骨。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患“生活方式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如此风云诡谲的环境下,养生,不仅要修炼强健的体魄,更需修炼强大的内心。
寓于生活中的养生道理
《类经附翼·医易》曰:“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动与静,不可分割,动是绝对的,静则是相对的,在绝对的运动中包含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又蕴含着绝对的动。看着特别像哲学原理?中医学的确吸收了古代哲学对动静的认识,赋予了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具体内涵。
生命在于运动。去健身房做韵律操是运动,下地干活是运动,在家做家务也是运动,运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适当的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这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但请一定注意“适当”二字,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不是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就值得炫耀。在中医理论里,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和血都是来源于饮食的精气,并能相互作用。津液耗损常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的不足,二者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倘若一个人长期出大汗,很可能会继而出现心悸气短、四肢厥冷、脉微细等气血亏虚的状况。《灵枢·营卫生会篇》就有“夺血者汗,夺汗者无血”之说。懒癌晚期的朋友也先别急着雀跃鼓掌,长期静止不动同样伤身,《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这样看来,似乎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到底要怎样呢?中国传统的一些体育运动,就十分神奇,多是外动而内静、动静结合,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但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运动过于老套。那么,退一步讲,追赶时髦的小年轻练习瑜伽也是极好的,那也是形神共养的好功法。
中医认为,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这样看来这真是一对“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呢。如果仍觉得理解困难,我们再打(继)个(续)比(胡)方(诌),神就好比黑社会里的带头老大哥,聪明机灵有头脑,却行动不便;形呢,就是四肢发达,智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弟。小弟收来保护费,并上贡给大哥,俩人才能衣食无忧,如果缺少了一方,恐怕另一方都要挨饿。为避免遇见厉害人物打不过等诸多情况,小弟每天都得勤练着点武艺,而大哥呢每天操心的事情太多,难免心神不宁,所以,就得时常闭关修炼一阵子。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己在无意中运用了老庄哲学,即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在尽可能排除内外干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
我们许多人也在无意中运用着这些道理,工作太辛苦了,就画个画,唱个歌,弹个琴,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精神最专注,心无杂念不就是静吗?实在不行了,咱还可以休个年假逃离“北上广”。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结。好啦,这次课,就上到这,我家带头大哥今天过于操劳,剩下三个基本原则,就等着下期再议吧。(参考教材 马烈光主编《中医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