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敏 殷绍燕
(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 泰州 225300)
板块模型的特征与解决策略
潘利敏 殷绍燕
(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 泰州 225300)
板块模型是高中物理中的一类典型模型,往往需要从多对象、多过程、多个力、多种临界情景等进行分析,往往使学生束手无策.在实际的习题教学中,通过总结板块模型的特征,分析板块模型的临界状态,可化解教学难点.
板块模型;特征;解决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常发现一部分学生经常处于“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的状态.不少学生为此而苦恼,觉得物理很抽象、难学,渐渐地会感到枯燥无味.板块模型涉及摩擦力问题、木板和物块两个物体的多过程运动,在动力学中显得相当重要,老师总是很认真地去反复讲解,但学生总是反复出错或者不会做.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指出学生常会犯错的地方,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
板块模型是指地面上有木板,木板上有物块,用力拉动其中一个,靠摩擦再带动另一个,地面可以光滑也可以粗糙,两个物体可以一起运动也可以发生相对运动,所以板块模型问题显得很复杂,不少学生还没有分析,就害怕得不敢做下去了.板块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往往存在临界值,拉力超过这个临界值和小于这个临界值情况会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跟生活经验联系,做些小实验来体验和领悟其中的道理,而后分析、计算、作图、拓展提升.
2.1 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领悟临界值的存在
针对板块模型的临界值问题,可通过小实验,让学生定性了解:用一本大书作为木板,一个小盒子作为物块,分三种情况:用很小的力、很大的力、中等大小的力拉书本,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如图1甲,用很小的力向右拉书本,书本和盒子均静止(以笔作为参照);如图1乙是用很大的力拉书本的结果,由图可知,书本和盒子均向前(右)加速运动(以笔作为参照),但盒子相对书本向后运动;用中等大小的拉力,书本和盒子将一起向前加速运动.有了以上定性的认识之后,再引导学生计算这两个临界值.
图1
2.2 板块模型的解决策略
2.2.1 计算板块模型的临界值
图2
例:如图2所示,物体A放在足够长的木板B上,木板B静止于水平面上.已知A的质量mA和B的质量mB均为2.0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2,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若从t=0开始,木板B受F1=16N的水平恒力作用,在t=1s时力F1变为F2=4N,方向不变,在t=3s时撤去F2.
(1) 木板B受F1=16N的水平恒力作用时,A、B的加速度aA、aB各为多少?
(2) 从t=0开始,到A、B都静止,A在B上相对B滑行的时间为多少?
(3) 以纵坐标表示A受到B的摩擦力FfA,横坐标表示运动时间t(从t=0开始到A、B都静止),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画出FfA-t的关系图线.
分析:把B板与物块A看成整体,整体能否被拉动有一个临界值,F1临=μ2(mA+mB)g=4N.所以拉力F1<4N时,AB均静止.还有一个临界值,当板B与物块A都运动,两者之间将要发生相对滑动时,对A进行分析:μ1mAg=mAaA;对B进行分析:F2临-μ2(mA+mB)g-μ1mAg=mBaB,且aA=aB,解得:F2临=12N.
当12N>F1>4N时,板块两者一起加速运动,具有共同加速度.当F1>12N两者各自加速运动且产生相对滑动,这样先算好临界值,分清三种情况,根据题目给出的拉力就可知板块的运动情况.
变式:若板与桌面是光滑的,没有临界值F1临=μ2(mA+mB)g=4N,F2临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实际上是将问题简化了,通过计算分析,仅存在一个临界值,只需分清两种情况即可.
2.2.2 分析、计算板与物块的运动情况
根据题目所给定的拉力与所计算的临界值比较,弄清到底是哪种运动情况,而后再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例题的第(1)、(2)两问求解如下.
(1)F1=16N>12N,两者各自加速运动且产生相对滑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Ag=mAaA,aA=μ1g=0.2×10m/s2=2m/s2,F1-μ2(mA+mB)g-μ1mAg=mBaB,代入数据得aB=4m/s2.
(2)t1=1s时,A、B速度分别为vA、vB,vA=aAt1=2×1m/s=2m/s,vB=aBt1=4×1m/s=4m/s.F1改为F2=4N后,在B速度大于A速度的过程中,A的加速度不变,B的加速度设为a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2-μ2(mA+mB)g-μ1mAg=mBaB′,代入数据得aB′=-2m/s2.
设经过时间t2后,A、B速度相等,此后它们保持相对静止.vA+aAt2=vB+aB′t2,代入数据得t2=0.5s,A在B上相对B滑行的时间为t=t1+t2=1.5s.
2.2.3 画出v-t图像来表示两者运动过程
尽管例题中没有要求画出v-t图像,但运用图像可以把较为复杂的过程形象直观地分段表示出来,因此作为一个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策略,v-t图像需要重视.如图3所示,① 在0—1s,F1=16N>12N,两者各自加速运动且产生相对滑动,当t=1s时,拉力变为F2=4N,方向不变;② 在1s—1.5s,A仍然在B上相对B滑行;③ 在1.5s—3s,拉力还是4N,A和B一起匀速滑行;④ 在t=3s以后,由于撤去了拉力,A和B一起在水平面匀减速滑行,直到停止.
2.2.4 摩擦力与时间FfA-t的关系图
针对例题的第(3)问,在0—1.5s,A在B上相对B滑行,受滑动摩擦力f=μ1mAg=4N;在1.5s—3s,A和B一起匀速滑行,不受摩擦力作用;在3s—6s,A和B一起匀减速滑行,共同加速度为a共=μ2g=1m/s2,受滑动摩擦力f=mAa共=2N,据此画出FfA-t的关系图线(如图4).
图4
图5
图6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要是木板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情况又如何?绝对光滑的水平面实验中不存在,我们在木板下方放置两根圆柱形棒,木板下表面所受摩擦很小可以忽略,如图7所示,这时再让学生来体会拉力变化的情况,领悟到会有一个临界值、两种情况.
图7
针对板块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而后领悟临界状态,找出临界值,分析几种情况.这种边学边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使课堂活跃不呆板并有成效,更让学生感到物理学习是生动有趣的,物理就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可培养学生用实验获得物理知识的能力,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这也教会了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弄懂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是在玩中学,学中悟,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