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喆
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贾 喆
目的 探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124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顺行全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补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P=0.006)。结论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补液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顺行全胆囊切除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效果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以右上腹不适、疼痛为主要症状,好发于中老年[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饮食结构调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则需行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就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124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试验组患者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37~64岁,平均(47±3)岁,病程1.1~12.5年,平均(6.1±1.3)年;对照组患者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6~65岁,平均(47.1±2.9)岁,病程1.2~11.8年,平均(6.8±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相关诊断标准;均符合手术指征;本研究已经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胆囊癌;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者;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全身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乙肝五项、凝血时间、腹部彩超、心电图、心肺X线检查。由术者详细地为患者讲解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优点及术中注意事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对手术的恐惧、紧张心理。术前,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做好术后适应准备,如练习咳嗽、排痰及床上排尿排便方法等。术前12 h禁食、4 h禁
水,以免术后肠胀气出现。
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顺行全胆囊切除术,患者取平卧位,右腰下加垫以充分暴露右上腹部,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采用三孔法实施手术,建立气腹,在腹腔镜引导下,从胆囊管进行分离。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患者取平卧位,右腰下加垫以充分暴露右上腹部,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在患者腹壁上打4个孔,为患者建立气腹,暴露胆囊、壶腹以及胆囊管移行部位。从患者胆囊底部切开胆囊壁,将胆囊内的胆汁吸净后,取出结石,放入标本袋中,切除底、体部的胆囊前壁,将胆囊周围粘连部位进行适当分离,然后从胆囊底部开始分离胆囊,分离至胆囊壶腹部时,将胆囊颈和胆囊管的角度设为90°以下,同时结扎胆总管;进行手术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伤及胆囊及胆总管。然后沿胆总管进行分离,分离胆总管后,在距胆总管5 mm部位处理胆囊管。若胆囊管与胆总管连接较为紧密,则需先切开胆囊颈部,对胆囊管方向及位置进行准确定位,用钳子夹住胆囊管并进行切断,再通过腹部的一个孔,将切除的胆囊移除。术后在患者肝下留置引流管,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所有患者在手术当日,可进食少量无脂流质食物,逐渐过度为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及富含纤维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辛辣刺激、油腻及脂肪含量较多食物;在饮食中要增加膳食纤维,以减少结石形成,多食粗粮、新鲜蔬菜、水果等降胆固醇食物。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当日即可进行适当床下活动。术后7~10 d保持伤口干燥、干净,当切口部位有轻微疼痛或局部发硬时,应告知患者此为正常现象,会逐渐消失。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SP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时间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后引流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6253±10 2.9±1.2 3.9±1.2试验组6236±9 3.2±1.4 4.1±1.5 t值 4.395 0.367 0.245 P值 0.012 0.732 0.819
2.2 术中出血量、补液量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补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补液量比较(ml,±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补液量比较(ml,±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 术中补液量对照组62 33±5 984±125试验组62 18±3 836±149 t值 6.852 3.355 P值 0.002 0.028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中,血管损伤3例,胆管损伤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3%(7/62);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P=0.006)。
胆结石主要是指胆囊内或胆囊颈部出现结石,依据病变位置可以分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及肝外胆管结石等[2]。对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以往均采用开腹手术方法,虽然其的治疗效果尚可,但手术所需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3]。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其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4]。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根据胆囊切除手术的分离顺序不同分为顺行性和逆行性两种,目前临床上腹腔镜顺行性胆囊切除术是胆囊切除术的首选手术方式。
腹腔镜顺行胆囊切除术虽然可以彻底将胆结石取出,但手术过程中易损伤患血管、胆管,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5]。且当胆囊炎症较重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胆囊管或胆囊动脉不易暴露时,腹腔镜顺行胆囊切除术并不适用。
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是利用胆囊的自然移行关系进行逆行剥离的,能够减少肝外胆管损伤,避免对周围组织及血管的损伤,安全性较高[6]。与腹腔镜顺行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具有以下优点:①手术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仅需切除胆囊前壁,可保留胆囊床及胆囊后壁,从而能避免胆囊层次不清时,由于分离胆囊壁而造成的过多渗血,减少术中出血量;②三角区处理较灵活,在处理三角区时,可依据患者情况,在近壶腹部结扎,在此切断胆囊管;③这种手术方式由于先把胆囊内结石取出,从而可以避免在进行胆囊切除时,结石会滑至胆总管的风险,降低了这一风险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7]。但是,其还具有手术过程中需先切开胆囊的缺点,因此在进行胆囊切开时应注意避免
结石散落于腹腔内;在胆囊切除后,还需对腹腔进行冲洗引流。在进行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测量患者胆囊壁厚度、粘连程度及胆囊周围组织器官情况,准确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手术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补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补液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 李法文,陶绪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并发胆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4)∶126-128.
[2] 陈亚楠.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2(1)∶2525-2526.
[3] 黄伟旺.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3)∶572-573.
[4] 吴虎全.逆行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结石性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3)∶1745-1747.
[5] 叶方进.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7)∶113-114.
[6] 彭玉林,桂武斌,路明,等.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0)∶64-65.
[7] 杨尚风,黎颖.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6)∶68-69.
R575.6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11.048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沈阳 1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