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千惠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浅析肖邦《e小调玛祖卡舞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宫千惠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肖邦是欧洲音乐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玛祖卡舞曲是和波兰民间音乐联系最密切的体裁,肖邦把毕生经历都放在了玛祖卡舞曲上。本文以肖邦《e小调玛祖卡舞曲》(Op.41No.2)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其音乐风格特征,并为演奏者提供良好的建议。
肖邦;玛祖卡舞曲;音乐风格
玛祖卡舞曲取材于三种民间音乐,分别是玛祖尔舞曲(Mazur),库亚维亚克舞曲(Kujawiak)和奥别列克(Oberek)。这些舞曲音乐都是三拍子,重音常常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肖邦在创作玛祖卡舞曲时,有时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舞曲混合使用,有时是把这几种舞曲先后并列使用,处理得非常自由。因玛祖卡舞曲是最具波兰民族性的音乐体裁,所以肖邦用玛祖卡舞曲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e小调玛祖卡舞曲》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首,下面就《e小调玛祖卡舞曲》的音乐风格特征展开分析。
玛祖卡舞曲中的每个乐句,都有一种引申和发展的可能,从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得知,肖邦喜欢即兴发挥。他经常用一系列的装饰音来表现主题,这就使得玛祖卡舞曲具有民族性。《e小调玛祖卡舞曲》创作于1838年末,是肖邦抒情性玛祖卡舞曲中最优美,也是最忧伤的一首。装饰音的使用是《e小调玛祖卡舞曲》的点睛之处,这些装饰音与音域相对狭窄的古典装饰音截然不同,并且能够巧妙地和旋律结合起来。虽然这首玛祖卡舞曲非常短小,但是其中蕴含的情感很浓重,且变化细腻[1]。
这首玛祖卡舞曲的主题缓慢,但又富于歌唱性,它质朴、哀伤,且充满忧郁。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这种来源于内心的情感倾诉是非常少的,而这种情感在这首短小的玛祖卡舞曲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乐曲的调性是不明确的,正是这种不明确的调性才更好地把作者忧郁的情绪表达了出来。比如说,乐曲的一开始用了#g,看起来像a小调,两小节之后又出现了#d,有着e小调的花奏,然后又将e小调的#f音还原,就形成了降低II级音的弗里几亚调式,对于中古调式的运用使玛祖卡舞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如谱例1所示:
例1:e小调玛祖卡舞曲(1-11小节)
《e小调玛祖卡舞曲》不像别的玛祖卡舞曲那样热烈欢快,乐曲之中带着一丝悲哀和忧愁。在第30小节中,音乐的强拍明确地落在第二拍上,但在接下来的两小节中,重音移动到了第一拍上,到了第33小节,重音又回到了第二拍上,旋律在后面还进行了下行模进,重音和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好像是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的那一抹彩虹,这一瞬间就像肖邦又回到了故乡波兰,沉浸在幸福之中。谱例2如下:
例2:e小调玛祖卡舞曲(30-36小节)
然而,这一切非常短暂,还没有等人们尽情享受到它的美时,便悄然消失了。优美的旋律经过关系小调的离调之后,便回到了#d音的主题,它的力度不断增强,为乐曲主要主题的最后再现做了准备[2]。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在结构上大多采用了ABA的三部曲式,但《e小调玛祖卡舞曲》却和别的乐曲不同,采用了对称倒置的形式,也就是说它的结构图示不是(AB)+C+(AB)的标准的三部曲式,而是变成了ABCBA,与回旋曲的曲式结构相似。民间音乐对于和声的运用是非常简单而又单一的,而肖邦把这种单一的和声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因此玛祖卡舞曲被称为“半音和声百科全书”。我们所熟知的半音进行一般都在主旋律中出现,肖邦创造性地将半音进行运用到了中声部和低声部,他在玛祖卡舞曲中所运用的和声效果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为玛祖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首《e小调玛祖卡舞曲》主要主题的再现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使这首玛祖卡舞曲成为肖邦同类作品中最引人入胜的一首。肖邦不像往常一样将主题平静地再现,相反地,再现主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力度上,从开始的p变成了ff,织体变得更加浓重,副属和弦的主音e在上方持续着,低声部用这个和弦的七度音取代了主音,增加了和弦音响的不稳定性,而主旋律却出现在了整个和弦音的中间部分。如谱例3所示:
例3:e小调玛祖卡舞曲(53-68小节)
这所有的一切导致了主题性格从悲哀转变为愤怒[3]。积压在心中的愤恨此时都通过音乐倾泻出来,这种精神上的强烈呼吁使乐曲达到了顶点,对我们的心灵具有强烈的震撼,仿佛我们变成了肖邦,在和他一起呐喊。
关于这首《e小调玛祖卡舞曲》的渊源,波兰音乐家亨利克·奥平斯基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他认为这首玛祖卡舞曲的主旋律和波兰民歌《手挎玫瑰花篮的少女》的主旋律很相似[4]。如谱例4所示:
例4:《e小调玛祖卡舞曲》主要主题与民歌《手挎玫瑰花篮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