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怡菲
浅谈孝道文化在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蒙怡菲
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孝道,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孝道文化应该从小培养,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积极弘扬新时代敬老爱老的精神,为中小学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中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爱心、孝心和责任心,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孝道文化 中小学教育 重要性
孝顺是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在平时的教育中必须重视开展孝道教育,大力弘扬我国孝敬、明礼、诚信、仁爱等传统美德,从小培养青少年具有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精神。本文就孝道文化在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方面谈点浅见。
(一)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基本道德素养
在青少年中实施孝道教育能够让他们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习惯。同时让他们知道父母养育自己是责任,自己孝敬父母是义务,我们的身体发育均来自于父母,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国古代《孝敬》中提出孝老爱亲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人们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有爱,才能对社会、对国家有更多的热爱和贡献。所以,在中小学实施孝道教育能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孝顺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若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么对别人、社会哪里来的文明呢?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只考虑自己,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一首歌的歌词说:“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一个人齐心合力,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爱父母、爱家人,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必须要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孝顺父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孝道是培养人具有道德意识的基础,孝道教育有利于人们形成完美的人格,帮助人们实现更大的价值。古人说:“修身、齐家、平天下”,只有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人们为了光宗耀祖而努力奋斗,这些动力来自于孝道,所以说孝道是人实现价值的动力和保障。中小学生应该重视孝道教育,培养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一)家校合作积极开展孝道教育
中小学生孝道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校在实施孝道教育的过程中要联合家长开展教导教育,并指导家长怎样开展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学生与家长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要指导家长不能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满足,无理取闹行为要及时正确引导;同时也不能一味地放任孩子个性发展,否则容易忽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树立榜样精神,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尤其是在中小学生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都希望自己做得最好,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标准提高自我。所以在生活中树立先进人物作为榜样,树立榜样精神,才能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比如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道德典范,对好的事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通过开展“小孝星”活动,促进学生养成孝顺的习惯,以便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这样能够使中小学学生从自我做起,倡导孝文化,主动献出爱心,提高自身修养,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挖掘“孝道文化”素材,传播孝文化
中小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要重视“孝文化”的传播。教师在教学中多利用一些有孝道精神的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孝道精神。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弘扬孝道精神,比如组织学生在周末开展志愿者活动,照顾年老多病的养老院奶奶,培养学生具有尊老、敬老的品质。同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交流作业,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家务,帮父母洗脚、和父母聊天,并了解父母最近的烦心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父母解决问题,最后可以将这些写成一篇作文和感受。通过这些互动行为使学生更加了解父母、懂父母,从而真正地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多帮助父母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形成孝顺、尊敬父母的习惯。
孝道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被称为是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孝道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远大的抱负,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们更好的发展。中小学阶段必须要重视学生孝道文化的教育,学校要联合家长实施综合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教育作用,从多个方面促进青少年孝道文化水平的提高。
[1]刘有学.开展祭祖扫墓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感恩意识和孝道情怀[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5(7):13,14.
[2]张紫茜.浅谈孝道文化的传承对中小学生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10):27,20.
[3]张宝才.儒家文化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2010(4):162.
[4]段飞冲.善用孝道管理铸就卓越校园[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z1):34.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