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赟洁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柯赟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是广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挑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浅析,以图能够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提供借鉴,促进工作的实效性。
“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 挑战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正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作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发展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教育内容刻板生硬。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政治性教育目的存在刚性要求,这导致有时候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出现刻板生硬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出现割裂。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灌输式教育因为生动性不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不重视,敷衍了事甚至不屑一顾。其次,教育途径不系统,不协调。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教学线以马克思教研室等为代表的必修课程、学生工作线以辅导员、班主任等岗位工作为主的日常教育,以及许多高校普遍使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但是我们看到,这些途经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接,各自为政,导致学生在接受方面要么出现重复疲惫、要么出现不一致。另外,师资严重不足也较为突出。在有些高校,马列教研室教师、学生管理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课程流于形式,打折扣。不少学校过于依赖兼职队伍,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进展。
机遇一,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播快、覆盖面广、传输快捷、交互性强的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先进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性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小、形式单调等弱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网络上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大学生。让学生在思想交流中自觉接受引导,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方式。
机遇二,互联网内容形式多样化和广泛性,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促进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我教育。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多媒体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感染力强等特点,将教育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走向动态,让学生们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在轻松、愉悦的网络中受到教育,教育方法向多元化、现代化迈进。
机遇三,互联网平台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保护大学生的隐私,使学生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有些学生不喜欢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及想法。在网络平台上能够袒露心扉,情感交流更加真实,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首先,“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在网上冲突与交融,大学生很容易受西方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潮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一些网络垃圾信息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偏颇。例如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络失信行为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损害网上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网上恶搞、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已成为网络公害。
第二,传统教育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却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受到人物、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性格考虑合适的地点,尽量在学生能够摆脱心理压力、放松心情的地点进行,也要考虑学生的时间,尽量在学生自由的时间进行交流。再如,教育者对群体进行讲授时,大学生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教育效果较好,而一旦离开特定的环境氛围,教育的感染效果会迅速下降。
第三,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可以使人们逃避现实,大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他们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形成了双重身份和人格,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长期的“人机交流”会弱化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由于长时间上网使得大学生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交往机会大大减少,极有可能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差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以致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
[1]张陶然.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宁波大红鹰学院社科部,2010(29).
[2]朱西周.论网络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本文系常州纺院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创客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STEAM模式研究》,项目编号:RJZ201502。
柯赟洁(1982-),女,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