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莉
近代广州社会的洋货消费风尚
黄柏莉
作为西方国家先进工商业占领中国市场的产物,洋货以先进的技术、相对精良的制作,与较高的实用性为物质依托;以崇尚洋化的消费观念为文化依托;以市场规律为支柱,迅速在近代广州消费市场占据重要的位置。并且在时局等多方因素影响下,潜在并有力地稳固了洋货消费市场的发展。
近代广州 洋货 消费风尚
20世纪初日用洋货全面占据广州消费市场,对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消费风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至民国时期,虽受各方时局影响,广州市场进口的日用洋货在不同时期呈现增长与减缓的各种趋势,但总体来说,洋货在普通市民生活中仍然得到广泛使用。来自世界各国、种类繁多的洋货因为价格、品质与实用性等多方面的优势,深入影响着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根据《粤海关报告汇集》中的统计与记载,1900至1938年,广州市场的日用洋货种类几乎涉及了市民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日用类、衣物类、食物类与器物类。①日用类洋货主要包括:火柴、洋针、洋线、洋纽扣、洋皂、洋钉、洋灯、洋伞、玻璃镜子、眼镜、钟表、香水、洋烟、洋牙刷、洋纸、洋笔、洋墨水等。衣物类洋货主要包括:洋布、洋绸、洋呢、洋被、洋毯、洋袜、手帕、毛巾等。食物类洋货主要包括:洋面粉、洋饼干、洋酒、洋糖、洋烟、汽水等。器物类洋货主要包括:留声机、缝纫机、风扇、金银首饰、银器、玻璃器皿、八音匣、显微镜等等。
以衣物类为例,由于洋布的大量进口导致西装、西帽等洋化服饰在广州的普遍流行,崇尚洋化的消费风气相当浓厚。在19世纪80年代后,洋布对广州市场的进口量大增,1885年达到554817匹,②19世纪90年代,主要进口洋布的价格都在每匹2元左右,一般都低于同类土布的价格,价格的下跌使洋布的消费逐渐由官绅富商的奢侈型消费发展为大众化消费。《番禺末业志》记载当时“洋纱幼而匀,所织成之布,自比土布为可爱,而其染色更娇艳夺目,非土布所能望其肩背”,③因而广受市民青睐,洋布取代土布成为消费的必然趋势。1905年洋货进口比上一年有所增长,这一年抵制美货运动发生,但 “西式小帽大帽、汗衫、鞋靴,华人均极喜用”。④1906年的广州,“那些毛织品和棉毛混纺织物用于缝制时下流行的仿洋式服装。据称全城新开了100家裁缝店,主要缝制军服和校服……西式小帽、大帽及手套,亦大有加增,因本口华人喜用之故,盖男子约计有75%,均喜于冬令戴用西式小帽,惟多在入夜之时。”⑤1907年,“在较富裕阶层中流行穿外国制内衣,这类货物进口值大量增加。”⑥1910年,“手帕、面巾亦大加增,足见洁净卫生之证”;“盖男子约计足有75%,均喜于冬令戴用西式小帽”。⑦此外,“穿着外国款式内衣的中国人增加了,这是正在出现的有趣现象。棉背心需求较大,妇女们特别喜欢一种款式新颖悦目的莱尔线织物,全年该商品进口值为13.4万海关两。”⑧1911年,受革命风潮影响,洋货进口减少,但“西式小帽、大帽,少有加增,盖因华人割去发辫,换戴西帽”。⑨1912年“半因革命事起,大局未定”,更因省外各邻近地方“秩序扰乱,以致货物转运内地颇为危险”,以致这一年由外洋进口之货“估值关平银2646119两,较之去年,少13%”,⑩但可注意到,用于市民直接消费使用的货品中,如西式小帽大帽、衣服、袜、汗衫、洋伞的进口均有大幅增加。粤海关报告中称其原因正是“华人均极喜用,进口甚多”,如“西式小帽大帽,去年175133项,本年311381顶;汗衫汗裤,去年38925打,本年78663打,洋袜,去年30881打,本年78985打。”(11)1913年由于“省城与香港直接订购者日见其多之故”,“各项洋货进口均有加增”,其中因为省城人皆喜用进口的原色布,致进口布匹数量大增;另诸如钟表、洋面粉、白糖、西式小帽大帽等杂物的进口量也比去年有所增加。(12)
民国初年洋布的大量进口与消费,直接拉动与促进了西式服饰在广州城市的流行。西装作为西方文明的标志,在20世纪初的广州城内成为最时尚的装束,被称为“文明新装”。进入20年代,“因人心皆向西服”,“市民穿西装者渐众,市内之洋服店亦随而骤增”,“市内及河南花地芳村等处,约共增设二百余间”,导致西服定价大跌,竟可以“数十元定制一套”,“供过以求,故亏本者实居多数。”(13)进入20年代,除了洋服在广州甚为流行之外,西洋而来的日用品(随身配饰等)也成为当时普通市民,特别是青年男女热衷购买的时髦商品,许多青年爱以洋化十足的装扮,来彰显自己的西洋派头与品味。《粤海关报告》记载“皮银包、靴鞋等类,日有加增”,其原因正是“省城人民喜效西式。”(14)至20年代,广州一些时髦女青年更流行佩戴西洋配饰,《广州民国日报》就记载一位女学生的时髦装扮就包括有:散发妹头水、镶珠石玳瑁发夹、金链地球墨自来墨水笔、丝袜、粉纸、爽身粉、镶黑漆皮白帆布鞋、鞋粉、烤发钳、火酒、烧发钳、抹漆(皮鞋用)、襟头花、大炮台烟仔、绢遮、手袋、无接痕布衫布裙、五色洋信封、一分贰邮票。(15)而诸如鞋抽、牙签、头梳、烟盒、眼镜、丝袜、手表、戒指等物,则是广州时髦男子的流行配饰。
在广州城内,人们饮食方面的西化趋向也相当明显。如洋米从18世纪后期以来,一直在广州居民的粮食消费中占有相当比重;19世纪80年代后,广州居民的洋米消费量进一步加大,当时的洋米几乎全部为广东省所购,而且是通过九龙关进口的。同时,广州居民对美国面粉的需求也大为增加。美国面粉虽然价钱贵,但因其色白粉细而受到欢迎,在相当的时间里成为广州居民一项主要粮食,食用普遍。在1888年,进口数字从73333担增加到87241担;至1905年 “粤人虽抵制美货,而美面依然如常进口”。(16)1906年“使用洋麦面不断增加,在饼店里年到出售面包已是很平常的事”。(17)此外,“罐头牛奶,人甚喜用”(18)。
作为西方国家先进工商业占领中国市场的产物,洋货以先进的技术、相对精良的制作,与较高的实用性为物质依托;以崇尚洋化的消费观念为文化依托;以市场规律为
支柱,迅速在近代广州消费市场占据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民初以后,广州兴起创办实业热潮,加之由政治事件与外洋战务导致的国货运动此起彼伏,但民众对洋货的醉心程度与消费喜好仍未受到根本的影响。民国年间,就有学者撰文写道:“一般新人物,醉心欧化,其所谓奢侈品,无一不消费于舶来物。举一国之母财,辇而输诸外洋,以奖励欧美之生产,中国母财之涸,可立而待。”近代广州的洋货消费离不开富裕阶层消费洋货的示范效应、新式媒体广告的宣传与推动力,以及广州市民实用化的消费观念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这些因素最终使得洋货消费深深根植于在近代广州市民群体的观念活动之中,并且在时局等多方因素影响下,潜在并有力地稳固了洋货消费市场的发展。
注释:
①根据《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中"粤海关十年报告(二)至(五)"整理分类得出[J].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902~1060.
②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第446页.
③邬庆时.番禺末业志卷4[M].工商业.
④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436.
⑤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446.
⑥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462.
⑦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500.
⑧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459.
⑨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518.
⑩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528.
(11)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531.
(12)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544.
(13)外强中干之洋服营业[N].越华报,1929-12-13.
(14)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518.
(15)一个女学生的日用品[N].广州民国日报,1925-5-29.
(16)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436.
(17)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447.
(18)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1995:436.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黄柏莉,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