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琼
“3+2”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共建模式”下对师资共建的探索
陶 琼
文章分析了现在“3+2”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共建”模式下师资共建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探索相应解决办法,为相关高职学校提供师资方面的借鉴。
“3+2”模式 教学共建模式 师资共建
“3+2”模式指的是专科和本科的衔接。在教学过程里,这一模式可以实现高职一体化,有效提高技术性人才的综合素质。不过,实现高职一体化,贯彻落实“3+2”模式对于课程的类型设置以及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重视程度不够,流于形式
对于一部分学校来说,它们口头上讲述自己对“3+2”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共建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度,但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实践里,呼吁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但却并没有在实践中加强师资建设。很多学校满足于现在取得的成就,忽视了长远的发展,仅仅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满足于现状,没有深层次的开拓和发展。具体来看,他们在促进师资建设时爱走捷径,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中,仅仅在盖章后就代表完成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去。在建设双师型体系中,用门槛较低的技能证书来应付和蒙混,过分关注各种指标,却忽视了教师的真正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一来,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缺乏能力,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二)过度看重结果,名不副实
对于一部分学校来说,它们过分关注师资建设的结果,导致师资建设道路走向误区,仅仅关注一些指标和证书的结果性,忽视了对于教师过程性建设,疏于管理,使得教师的长远发展受到阻碍,而其知识更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停滞不前,导致师资能力进一步减弱。过分看重结果尽管在短期内会提高师资能力,但长期来说和“双师”的名号却有较大差距。
(三)缺少过程性考核和长效性机制
在很多高职学校的建设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尽管对于师资建设的重视力度比较高,但是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发展,教学理念得不到诠释,也忽视了讲师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师资队伍里没有自我更新的意识,导致教学理念的滞后,而在高职市场中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断扩大。综合来看,现在普遍存在的过程性考核缺失,导致高职学校教师缺乏压力,对于自我要求过低,这样一来,积极性锐减会阻碍师资共建。
(一)重塑高职学校对师资建设的观念
如果要实现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就要使用高素质的教育人才,还要兼具高水平的培养方式。所以,对于高职学校本身,要加快转变思想方式,充分关注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培养先进的理念,不仅仅要局限于对相关指标的满意程度,也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利益,要在实践中谋求师资水平的提高,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合作,实现师资共建,为社会发展提供高技术人才。
(二)提高“3+2”模式下师资建设的信心
在“3+2”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共建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信心尤为重要,只有有充足的决心才可以实现师资共建,这种信心的树立必须通过培训的方式,只有使老师树立相关的理念,才可以督促自身提高综合素质,在自身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实现学生的高素质培养。
(三)实现“3+2”模式下规范管理,实践培训力求扎实
要想使得“3+2”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共建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就要抓好相关环节,实施规范化管理,适应社会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衔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的同时,又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办事。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现在行业的趋势和潮流,实现培养效果的提高。不管是对于教师企业实践的哪个环节,都要取得一定的成效,除此之外,要通过校企合作,来稳扎稳打,落实实践效果和成就,在本质上提高教师能力。
综合来看,现在的“3+2”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共建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不重视、教师不积极的角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要通过实践来壮大师资力量,通过观念上的创新来提高教师的主动性,通过实现教师的能力提高,而教师作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媒介,必须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64~65.
[2]周大农,戚亚光.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1(4):12~13.
(作者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本文系“3+2”中高一职体化“教学共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4B545。
陶琼(1979-),女,汉族,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3+2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