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2016-12-06 03:15路鸿乐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泰德玛莎个人主义

路鸿乐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路鸿乐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此文将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角度分析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大致可以分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推手》这部电影向我们暗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形式,在双方充分交流的情况下,不同的文化形式可以和谐共存。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霍夫斯泰德

《推手》这部电影是李安导演在1992年执导一部电影,与《喜宴》和《饮食男女》组成“父亲三部曲”,这三部喜剧电影都以中美文化的冲突为主题,让观众在嬉笑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推手》讲述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先生,搬去美国与儿子同住。在这段时间,他非常不能适应与儿子、儿媳共同生活,甚至无奈的离家出走、自力更生。在故事的最后,他终于在这个新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利用自己的太极拳优势,成了教外国人太极拳的老师,结交了新的朋友,也重新回到儿子和儿媳身边,终于融入了美国的生活。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理论属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范畴。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他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下人们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能将一群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通过研究,他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归纳为六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关心大家庭,牢固的族群关系可以给人们持续的保护,而个人则必须对族群绝对忠诚。

2 《推手》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是相互排斥的。电影中的人物可以被分成三类,一类是思想西化的玛莎和杰米,另一类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朱老先生,还有一类就是生活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年轻人晓生。晓生出生在中国,很早就来到美国求学,与美国的姑娘玛莎结婚,他已经习惯了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让他不时感到疑惑,让他在与父亲的相处中感到为难。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家庭意识差别很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世界各国文化的人们都生活在或大或小的家庭中。然而,集体主义国家的家庭庞大,喜欢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个人主义国家的家庭较小,儿女在成家后很少与父母同住。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以子孙繁盛为福,他们的家庭观念很强,一家人福祸相依、患难与共,儿子成家后与父母同住,亲戚间通常不分家,祖孙三代人一起生活,所以家庭成员通常非常多。然而,美国的家庭习惯与中国不同,他们的家庭成员通常只有父母和孩子,而不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家庭成员比较自由独立。当人们上了岁数,他们更倾向于与自己的爱人共同生活,而不是自己的儿孙。

在电影中,朱老先生千里迢迢去投奔自己的儿孙。他的夫人逝世的早,孑然一身、孤苦伶仃,想来儿子这里寻求依靠,心想下半辈子就跟儿孙共同度过。这样的想法值得理解,但是他并没考虑到自己的儿孙同样需要自己的空间和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尤其是朱老先生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扰乱了儿媳玛莎的生活。玛莎是一位作家,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创作,然而朱老先生并没有个人空间的观念,认为一家人无需讲究这些。正因在家庭观念上的不同,家庭矛盾和文化冲突即将爆发。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赡养父母的观念上也有很大差别。在集体主义个观念中,“养儿防老”和“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生孩子就是为了给自己年老时候一个依靠,以保自己衣食不缺、老有所养。对孩子来说,赡养老人、孝顺公婆是天经地义的,并且受社会舆论、邻里街坊的监督。如果哪家的儿子胆敢不顺从父母的意愿、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人们就会指责他,这也是道义所不容的。但在社会福利体系健全的美国,人们生孩子的目的与中国并不完全相同。人们养育子女是希望他们能为社会做贡献,并且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们在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后,会有社会养老金保证老人的生活,社会福利机构也会为老人提供周全的照顾和医疗服务,保证人们安享晚年。

所以在电影中,朱老先生来到自己的儿子家,认为自己理应受到儿子悉心的照顾和全家的爱戴,然而,他对自己已经打扰了家庭的正常秩序浑然不知,儿子、儿媳、孙子都有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家人对老人并不十分的关注,家庭矛盾也是靠家人民主的解决,而不会一味顺从老人的意愿。朱老先生心中十分失望,他觉得自己被孤立了,儿孙、儿媳对自己都不孝顺,决定离家出走。老人离家出走后,晓生非常自责,他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父亲,也没有让妻子孝顺父亲。他和玛莎大吵一架,家庭关系紧绷到了极点。对玛莎来说,她不认为自己有赡养公公的义务,也没有义务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没有人有权利干预别人的生活和指责别人的行为。所以玛莎一方面十分委屈,丈夫的发怒以及公公的出走令她害怕和恐惧;另一方面,丈夫对公公的百依百顺和全权负责,也让她感到十分不解和迷惑。

在教育孩子方面,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集体主义国家,父母通常给孩子很多的保护和关爱,在他们的学习中会告诉他们规则和要求,孩子们只需要按照要求去做,而不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家长通常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的事情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亏待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和长辈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例如电影中的朱老先生,他对自己的孙子十分溺爱、有求必应,孙子想边看电视边吃饭,朱老先生就一口答应了。朱老先生教孩子画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画小乌龟,孩子想尝试新的颜色和抽象的画法,被老先生一口否定了。然而,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去探索新鲜事物、摸索独创的办法,在规范孩子的行为方面也十分严格。电影中的杰米画了一只小乌龟,他虽然画的非常可爱,但画得并不像,然而玛莎还是在鼓励他,尊重他的独特创作。当杰米想看电视时,玛莎并没有无条件的答应,她知道吃饭时看电视不利于消化,不能让孩子养成这个坏习惯,所以玛莎坚决地说只有在吃完饭后才能看。

集体主义相比于个人主义,更注重家族的延续、子孙的繁衍。在中国,人们认为多子多福,子孙越多,家族越兴旺。而结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繁衍后代、绵延香火。在电影中,朱老先生非常开心的看着孙子的生殖器,骄傲地说这能给自己家族带来更多子孙。然而,玛莎对于朱先生的行为十分愤怒,她认为朱老先生的这种行为十分可笑,甚至变态,他已经侵犯了自己儿子的隐私。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一对男女结婚是因为彼此相爱、愿意共度一生,而不只是为了生育。在人生规划方面,他们也愿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个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生儿育女。每个人的生育意愿也应该由自己决定,而不应该由长辈来控制。

3 结语

有人说,电影可以使人生长度延长三倍,电影能使人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事物。在李安的电影《推手》中,我们的确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当中国人和美国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时文化的碰撞,引起人们关于文化的思考。他既让我们思考,也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大致可以分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推手》这部电影向我们暗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形式,在双方充分交流的情况下,不同的文化形式可以和谐共存。就如这部电影的题目《推手》一样,中国的太极拳讲究的是刚柔相济、阴阳调和。在解决文化冲突问题上,电影中朱老先生对于推手的解释,似乎给了我们提示,那就是,“放松,不要抵抗,保持与对方的接触”。

[1] 王淑燕,奚彦辉.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基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J].心理研究,2008(5):42-46

[2] 石红莉,张猛.从《推手》看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J].名作欣赏,2012(9):175-176

[3] Myron W.Lustig,Jolene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路鸿乐(1991.01-),女,山东淄博人,现于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J905

A

1672-5832(2016)04-0130-02

猜你喜欢
泰德玛莎个人主义
破案“神速”
泰德的拖拉机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好奇的乔治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
下岗后如何构筑更好的未来?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
个人主义能克制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