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唤唤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文言文翻译错误浅析
刘唤唤
文言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目上得分率偏低。文章分析了考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错误,并结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经验,给出了几点建议。
高考文言文 翻译错误 建议
文言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文言文句子翻译不仅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句间关系的把握[1],又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考察。近年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相对稳定,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选材上延续前几年的惯例,选取的仍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比重较大的人物传记类型。原题如下: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笔者参加了2016年的文言文翻译阅卷工作,从学生答题的实际状况看,此题的得分率偏低。下面简要分析考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几种错误: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基本的固定结构未能完全掌握
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是学好文言文的有效途径。如“岂无”是中学文言文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凝固结构,可以译为“难道没有……吗”有考生译为“岂不是没有……”“就是没有……”“怎么会有……”等,与句子原意截然相反。
(二)语法基础薄弱,未能识别词类活用,翻译未明确词性
词类活用现象是通常发生在文言文实词中,是高考文言文翻译中一大命题点。“安”和“囊”考察的即为词类活用。“安”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安全/安身立命/保全自身”等,很多考生译为“安全;安稳;安静”等,再与后面的“其身”组合,句子就变得不通顺。“囊”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包起来”等,有考生将其译为“袋子/包裹”等。考生之所以会有以上错误译法,显然是未能分辨出“安”和“囊”是被活用的缘故。
(三)翻译用词文白掺杂,口语化严重
文言文翻译除了要求准确、通顺,还要求用词典雅。很多考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翻译用词过于口语化,如有考生将“刚直之人”译为“老实人,憨子”,将“不能安其身”译为“不能静静在家待着/让他回乡下去”等。
(四)逻辑混乱,偷换主语
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或省主语,或省宾语,甚至省略谓语,考生往往会在判断省略成分上摔跟头。如(1)中大多没有安身之地的主语是承前省“刚直之人”,然而有很多考生将主语当作“做了坏事的小人”,译成了“小人无法安身”“做了坏事的奸臣无法保全自己”等。或许考生按照自己的善恶观,认为小人最终会得到报应,因此将“多不能安身”的主语偷换了。
(五)偏重意译,枉失关键词得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评分标准是句子大意分得加关键词得分。通常给出的一句话中会有2-3个关键词,倘若只是意译,最高不过3分。如(1)有考生译为“这中间刚直的人超过小人,多不能好好活着”“刚直的人败给龃龉之人,不能保命”,另有考生将“囊示登云”译为“把雁矢拿给登云看”等。可以看出考生基本是能够理解大意的,但没有译出关键词,所以只能得句意分。
(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生造字和笔画缺失现象
新课标规定中学生应该掌握3500个汉字。笔者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达不到这一要求,书写错别字的现象特别严重。有些考生甚至将“难道”写成“难到”,另如“流言飞语”“抵毁”“非谤”“诽徬”“俳傍”“污陷“藏污纳诟”“纷便”之类的错误更是不胜枚举。还有笔画缺失,如将“百姓”的“百”写成“白”,将“臣”写成“巨”等。还有照抄也抄错的,如把“囊”写成“嚷”等。这类错误实在是不该犯的。
(七)混淆形近词的词义
笔者发现考生对“龃龉”一词的译法可谓是五花八门。“龃龉”本义是指上下牙齿对不齐,喻指相互抵触,不协调。这里可以理解为“受排挤,受攻击倾轧,意见不一”等。然而不止几个考生将其译为“坏牙,蛀虫,长蛀牙,未长牙的幼儿”等,足见是把“龃龉”和与其形近的“龋齿”相混淆了。
(八)知识性错误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出题会考虑到区分度的问题,反映在文言文翻译上就是有一两个难词,即“弗胜”和“雁矢”。这里的“弗”相当于否定词“不”,重点在“胜”。“胜”有两个读音,一为shèng(1)动词:①战胜,超过;②克制。(2)名词:①山水古迹;②胜利;(3)形容词:①杰出,高明;②美好,优美。(4)副词:尽。如“谷不可胜食也”。一为shēng,意为“禁得起,能承受”,如《诗经·商颂·玄鸟》: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读shēng的用法不甚常见。再看“矢”作名词时有三个义项:①箭;②古代投壶用的筹码;③通“屎”,粪便。[2]文章考察的正是此意,该用法在中学文言文阅读中不常见,古文中有用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三遗矢矣。另有《庄子·人间世》:夫爱马者,以筐盛矢。本题的考点恰好是重点词的生僻义,许多考生在此失利。
(九)粗心大意,答错题目位置
或许是由于粗心,亦或是出于紧张,有部分考生在该题目下方答的是第8题诗歌鉴赏的内容。对于这种非知识性错误,更让人遗憾。
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熟练掌握固定结构或句式,使文言文学习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认为:数学、物理这些理科科目需要熟记大量的公式。其实,学习文言文也有公式可套用,这些公式就是——固定结构和句式。像考题中的“岂无……”这类的凝固结构,中学里已经学了很多:“何不……”“所以”“何……之有”“何……为”等,每学习一种固定句式就摘录在笔记本上并时常翻阅复习,以达到看到即能准确识别并且能够脱口而出其意思的效果。考生在复习时要把课文知识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活学活用,从而形成准确的译文能力。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秉持“逐字对应”的翻译原则
所谓直译的基本要求就是逐词对应了,要把句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关系呈现出来,无特殊用法的直接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复合词进一步扩展即可。若有词类活用或者固定句式,可能需要对句子的语序进行调整以保证整句译文的通顺。“逐字对应”原则可以帮助考生大大增强找准得分点的意识。
(三)注重积累,在掌握常用义的基础上关注生僻义,结合语境大胆使用生僻义
文言文字词的常用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不能学得过死。如“雁矢”一词,根据文意,可以确定这里的“矢”为名词。“矢”作名词的常用义是“箭”,若译为“箭”与前面的“雁”组合,在语义和语法上是说不通的。那么可以根据语境“岁大饥,人相食”,尝试用“矢”作名词时的一生僻义“屎”进行翻译为“大雁的粪便”。另外老一辈人在讲到饥荒年的故事时说道,饥荒时节,人们几乎无所不吃:草皮、树根、观音土等等一切可以减轻饥饿感的东西。如此看来,吃雁屎也不无可能。了解和关注生活经验也有助于当今物质生活丰富的学生理解一些看似无法接受的事实,比如吃雁屎。
(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使用书面语,书写规范字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是对每一门学科的要求,对文言文翻译来说更应该如此。过于口语化的语言不宜出现在高考卷面上,低级的错别字更应该避免,宁用平常的一般词汇,也不要使用错了的生僻字。学生要自觉摆脱对手机、电脑和电子词典等设备的依赖,常写字,写好字,坚决杜绝眼高手低、提笔忘字的现象发生。文言文翻译不同于作文,不要求过高的文采,只要达到词达句顺即可。
虽说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大难点,但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打牢基础知识,遵循翻译原则,找准得分点,保证卷面整洁,我们相信提高翻译得分并不是什么难事。
[1]刘腾辉.文言文翻译“六字诀”——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类题目答题技巧及拓展演练[J].中华文化活页,2014(6):70.[2]李浏文.杨国,古代汉语字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39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唤唤(1990-),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