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俐娟
“V1着V2”结构浅议——从“小三角”理论角度考察
庞俐娟
“V1着V2”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很常见并且富有特色的一种短语结构,但目前对于该结构的研究还没有十分深入。本文将从邢福义先生提出的“两个三角”理论中的“小三角”角度出发,对这一结构进行简单剖析和初步归纳,旨在寻找其独特的语法、语义、语用价值,以丰富对于这一结构的研究和认识。文中描写了“V1着V2”的语法表现形式,发现“V1着V2”结构具有持续性、具体性的语义特征,最后通过与“V1V1V2”结构相比,得到“V1着V2”在音律、语义上的语用价值,并得出“着”在这一结构中的强制与突显作用。
小三角 语法结构 语义特点 语用价值
本文讨论的“V1着V2”结构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动词性成分通过添加时态助词“着”而形成的一个连动短语,前一个动词性成分记为V1,后一个动词性成分则记为V2。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V1”和“V2”都是由同一主语发出的动作,也就是说,V1和V2必须是关涉同一主语,这是本文对这一结构进行讨论的前提。
本文从头到尾贯穿的一条主线是邢福义先生提出的“两个三角”理论,“两个三角”即“大三角”和“小三角”,“大三角”的含义是指由普通话、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汉语所组成的整体结构;“小三角”指的是语言现象自身的语表—语里—语值三位一体的构成关系,是语法、语义、语用相辅相成的语言规律。本文试从“小三角”语表—语里—语值的角度,来考察“V1着V2”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探索这一结构的语法构成、语义表达和语用价值。
(一)V1和V2的语法构成成分
最易充当V1和V2的语法构成成分是动词,主要有两大类:具体行为义动词和抽象义动词,其中具体行为义动词又包括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两类。
动态动词指的是动作性强烈的动词,动词表示的动作带有明显的过程性,这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动作起点和动作终点可以被清楚地感知到,起点和终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它所反映的是运动变化的动作。动态动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瞬间动词
瞬间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或者运动变化都是一发生就转瞬即逝的动作或者变化。这一行为动作可以重复进行。“跳”是一个典型的瞬间动词,动作的发生和结束之间的距离很小,时长很短。
2、活动动词
活动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者变化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可以持续进行,但是总要结束的动词,这类词虽然可持续,但是动作的起点和终点还是可以预见的,不是不可知的。动作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测量的,距离的长度和时长较瞬间动词略长。“吃、喝”等词就是这一类的代表。
3、过程动词
过程动词指的是动作行为有一定的过程,过程是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常常表示一个动作正在进行,过程动词与活动动词的不同点是过程动词的起点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终点却不够明显。但是终点不够明显不是说没有终点,进行的变化总会结束。这一类动词起点和终点之家的距离较长。“长、变”等是这类动词。
另一类静态动词指的是动作性不明显或者并不发生动作的动词,静态动词不表示运动变化,而是表示动作的性状和存在状态。静态动词的动作,起点和终点没有明晰的界限,很难判断出起点和终点尤其是终点的截止在何时。
(二)V1和V2的不同语法表现
1、V2只能允许具体动作性动词进入
这一点已经如上所述,究其原因,这与V1、V2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语法位置有关。在“V1着V2”结构中,V1和V2的动作发出者都是人,但是由于V1所处的语法位置在“着”前,致使V1的语法角色更接近一个修饰语,而不是动语;相反,V2所处的语法位置则正是动语的位置,在整个“V1着V2”结构最易充当谓语的语言环境下,V2成为了整个“V1着V2”结构的中心点,其性质更加接近动语。这也是为何V2不能由抽象义动词充当的原因。
2、V2不仅可以是词,还可以是短语
“V1着V2”中,V1常常是由单音节的动词充当,双音节或者多音节的动词很少能够进入V1,但是V2的形式却百变多样,不仅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的动词可以进入,动词短语也可以合法进入。如下:
①她赖着不走,在门市等着呢。(张秉春《办公室的故事》)
②宫崎叫着想挣脱开,但他挣不开决心要死的人的臂膀……(叶楠《花之殇》)
V2——“不走”是状中短语,“想挣脱开”是动宾短语。
综上所述,V2的语法成分可以且往往比V1复杂,V2常常是由动词添加附着成分或者由动词短语充当的,光杆动词充当V2的概率远小于复杂成分;V1却恰恰相反,V1的语法位置更易接受光杆动词进入。
(一)持续性
V1和V2两个动词由动态助词“着”黏附在一起,“着”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持续的典型标志,因此“V1着V2”整个结构所具有的最明显的语义特征就是——持续性。
不管V1、V2是何语法成分,若要合法地进入“V1着V2”结构,就要满足动态助词“着”对于动词持续性的要求,否则就是非法组合。因此,V1、V2的最基本的语义特征就是具有持续性,非持续性动词不可进入这一结构。
如:*死着说
显然是一个不合法、语义不通的短语组合。
(二)具体性
V1和V2中都可以进入具体性动作义动词,但V1同时也可以由抽象义的动词充当,如:
笑着说(具体义动词)
轮流着吃(抽象义动词)
V2只能由具体动作性动词成分来充当,如上两例中的“说、吃”,因此确切地说,具体性主要是针对V2而言。当V1由抽象义的动词充当时,V1的行为动作义非常微弱,但是V2却始终是表示具体动作义的动词成分。试比较:
轮流着读书
V1——轮流是个抽象的动作动词,V2——读书是个具体的动作动词。而V2是“V1着V2”结构的核心部分,因此V2所具有的具体性也就是整个“V1着V2”结构所具有的语义特性。“V1着V2”结构在句中经常充当的句子成分是谓语,因此“V1着V2”结构在句中的具体语义体现往往是人发出的具体动作和行为,是动作和行为的持续或者结果。
(一)节律上的价值
V1常为单音节的光杆动词,V2更多情况下则由复杂动词性成分构成,因此V2在音节数量上要多于V1。
再从“V1着V2”结构整体上观察,“V1着V2”结构中蕴含两个不同的动词成分,并且这一前一后两个动词成分由“着”系联在一起,与其他同样含有两个不同动词成分的句子相比,含有“V1着V2”结构的句子显得十分紧凑、简洁,“V1着V2”结构可以用较短的句子成分对语义做出同样的表达,如:
她笑着说:“你来晚了。”
她笑了,说道:“你来晚了。”
同样的语义传递,前者比后者在结构上紧凑了很多,也简洁了很多,传递给读者同样的信息内容的同时,降低了阅读量,也减少了读者的阅读负担。
(二)“V1着V2”语义上的价值
“V1着V2”结构与句中含有两个不同动词成分的句子相比,具有紧凑、简洁的语义特点,并且与“V1V1V2”结构相比,也具有不同的语义表达功能,“V1着V2”结构表义更为丰富。为何现代汉语中已有“V1V1V2”结构,还需要“V1着V2”结构的存在呢?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既然“V1着V2”结构存在且常见于现代汉语中,说明其一定具有与众不同的语用价值。
试较:笑着说(“V1着V2”结构)
笑笑说(“V1V1V2”结构)
“V1V1V2”结构是由动词重叠再附加另一个动词构成的动词叠结结构,结构中的动词组合情况是V1先重叠再联结V2。
首先从宏观结构上对这两个结构进行观察,可以清楚地发现,相同之处是都含有V2,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V1着”,另一个是“V1V1”。“V1着”是动词附加动态助词“着”形成的,因此表示的语义是动作的持续进行或者持续保持;“V1V1”则是由一个动词重叠而成,动词重叠所表达的语义是量小、尝试、时短。一个是动作的持续进行或者持续保持,一个是动作的量小或者时短,二者最显著的语义区别在于动作进行过程的延长还是短暂,这就是二者最大的区别所在。
(三)“着”的强制与突显作用
对于“V1着V2”结构的句法结构关系,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连动,另一种是偏正。前面提到本文将这一结构视为连动短语,但是有的学者将“V1着V2”结构看作是偏正结构而非连动结构,这是由于虽然在语法结构上来讲,V1和V2是并列的两个动词成分,构成连动结构,但是从语义方面来看,V1更像是V2的修饰成分,像是作V2的状语成分,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一结构是偏正的状中结构也是有理有据的。例如:
轮流着背诵
轮流地背诵
通过以上两个短语,可以更加明显地对比出V1对于V2所起的语义作用,V1的修饰功能不言而喻。
“V1着V2”结构之所以存在这种双重性的性质,是由于动态助词“着”的存在,使V1和V2之间发生了变化。本应是连动结构的“V1V2”由于“着”的存在而具有了或连动或偏正的争议。
综上所述,是从“小三角”——语表、语里、语值视角考察下“V1着V2”结构的各种表现,其中讨论V1和V2的语法构成和特点,分析了“V1着V2”结构整体的语义特征和具有这些特征的原因,最后通过与其他类似语言结构的对比说明了“V1着V2”结构的独特语用价值和存在意义。
“V1着V2”结构是汉语中常见并且富有特色的一个短语结构,但是对于这一结构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像其他语言现象的研究那么深入和透彻,本文只是对这一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总结,文中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指正和批评,也希望能够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和角度,今后笔者也会在学习中继续关注对“V1着V2”结构的研究和探索。
[1]邢福义.邢福义自选集[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08~31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0~31.
[3]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2~94.
[4]郑贵友.现代汉语语用价值之考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5):98~102.
[5]郑贵友.说“X归X,Y归Y”[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2):53~63.
[6]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J].云梦学刊,1990(1):45~51.
[7]邢福义.“NN地V”结构[J].语法研究和探索(四),1988(9):54~62.
[8]侯友兰,徐阳春.“V1着V1着……V2……”句式语法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36~40.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