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莲
女性哥特视域下的《呼啸山庄》
罗桂莲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创作了193首诗,但是却只有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呼啸山庄》。在文学方面勃朗特三姐妹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却是在其死后的两年才被人做了高度的评价。本文将结合小说作者的背景分析《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哥特主义。
女性 哥特视域 哥特小说 《呼啸山庄》
女性哥特诞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其概念首次出现在艾伦·莫尔斯创作的《文学女性:伟大的作家》中。艾伦·莫尔斯在研究了18~20世纪的众多英美女作家作品后,发掘出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女性哥特传统,女性在其充当了少女、姐妹、母亲和自我,并长期处于女性的视角下来审视”,艾伦·莫尔斯就把《呼啸山庄》定义为一部女性哥特小说。
(一)前期影响
艾米莉·勃朗特于1818年出生,其家庭是典型的英格兰牧师家庭,兄弟姐妹共六人。艾米莉因为其内向的性格,常常到周围的荒原处散步,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享受大自然的气息,与大自然为伴,她认为荒原开阔雄劲的气息深深地吸引了她,这种独特的喜爱也在其创作的《呼啸山庄》体现出来了,细腻而到位的荒原描写也为小说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艾米莉生活的时代是处于男权制度下的19世纪,作为女生的她虽然也有读书认字的机会,但是其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却还是被禁锢了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男孩才是家庭的重心,而正是父亲对于男孩的溺爱让艾米莉的哥哥几乎成为了家里的“暴君”。在这样的家庭里,姐妹三人常常需要为了谋生而努力,甚至到有钱人家里当家庭教师,这个职业在当时是被人所歧视的。直到1848年,哥哥的死去才使三姐妹有了彻底的解脱。
(二)后期刺激
在这段时间里的伦敦,哥特小说在文学圈里的流行程度已经在逐渐消退,然而幸运的是,因为勃朗特姐妹住在较为偏僻的约克郡哈沃斯牧师住宅中,所以仍然在哥特小说的遗产中探索,尤其是霍夫曼和司各特的神秘、恐怖故事更是激发了艾米莉的想象力。住在母亲和姐姐死去的房屋中,有着暴戾而奢侈的父亲和堕落的兄长,加上离群索居的生活、荒凉落魄的环境、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和可怕的梦魇,使得勃朗特姐妹好似身临其境在哥特式的情节中。小说中女主角对于恶棍的态度其实就是她们对于父亲和兄长的情感展现,畏惧而又仰慕。这正是她们想要在作品中表达出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和独特的时代精神。
(一)女性情感和父权制度的矛盾
《呼啸山庄》中的恶棍希斯克利夫是典型的哥特式恶棍形象,他具有不择手段且狂暴的个性,然而在凯瑟琳的面前又有其特有的人性柔情。他用一切去爱凯瑟琳,这样不理智的爱情,让他丧失了应有的理智和道德规范,甚至产生了哥特式所具有的非人间幻想,为了女主他能不顾一切,这样热烈的情感构成了一个在地狱世界备受煎熬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感情是因为他所在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其实是一种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的强烈占有欲的表现。这样扭曲的双重性格体现在对耐莉的尊敬和对哈顿的关爱,但是其实这样的表现都是性格被扭曲了后残存的一丝人性的光辉。
在《呼啸山庄》中,大量充斥着父权制度保守性和颠覆性的矛盾。小说中讲到凯瑟琳虽然在婚前很是肆意妄为,却在婚后默默地关心着哈顿,给予了很大的宽容,也在生活中渐渐变得安稳,甚至是他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好丈夫和好父亲,凯瑟琳也因此在画眉山庄拥有了宁静安详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也能看出,凯瑟琳因为和希斯克利夫相爱产生了很大的创伤,却在哈顿的体贴下逐渐变得平和下来,但是好的生活终于还是被打破,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得这样的平静最终被打破。
(二)女性自我和社会压力的选择
19世纪英国,男性权威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使得女性只是家庭的从属者,没有自己的独立身份和地位。而《呼啸山庄》小说中的凯瑟琳却颠覆了这样的定位,勃朗特把女主角塑造成了一个需求自我身份的女性象征,小说中表现出的强烈女性自我意识,其实也是其自我内心深处所希望具有的独立地位。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有着相同的灵魂,作为大自然的孩子并生死相恋过,但是画眉山庄的美好感情有使得凯瑟琳并不想再回到那个黑暗的呼啸山庄,其实画眉山庄就是当时英国社会的映射,是成为中世纪英国文明社会的象征,其具有的巨大诱惑力,使得女主角无法坚持自己为了挣脱男权社会的个性,也无情的挤压了凯瑟琳曾获得过解放的女性生存空间。勃朗特也正是想用小说来告诉读者,男权制度社会背景下的女性解放极其困难,就像小说中具有的画眉山庄的诱惑那样,迫使女性服从安排放弃自我。在小说中勃朗特运用幻觉表现出来凯瑟琳的内心煎熬,在正统和异端间忍受着灵魂撕裂的痛苦,也加剧了故事的哥特色彩。最终凯瑟琳还是在煎熬后选择了后者,也成就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新妇女形象。
《呼啸山庄》是一部以复仇为题材的小说,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再加上小说具有的恐怖、反压迫及离奇的气氛,使得该小说一经出版就被人们所否定了,甚至有很多的评论家称其是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的小说作品。一直到二十世纪才被人发现其巧妙的主体结构和激烈的情感冲突,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其在文学上的贡献。
[1]安淇.生态女权视角下的《呼啸山庄》——卡瑟琳欧·肖形象分析[J].中学生英语,2016(6):119~120.
[2]于佳慧,申富英.《呼啸山庄》中的二元对立——从矛盾到和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2~76.
(作者单位: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