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灿广播小说和戏剧演播的创作特点

2016-12-06 10:06黄旭捷
长江丛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演播创作

黄旭捷



浅析曹灿广播小说和戏剧演播的创作特点

黄旭捷

【摘 要】在广播中,小说和戏剧演播一直以来占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如何通过有声语言很好地对小说和戏剧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将文字语言的视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留出更多的空间给人以想象和思考,让文字语言的表达意义得以提升,积极影响更加广泛,则成为长期以来众多播讲人的难题。本文以朗读美学为理论依据,以曹灿广播小说和戏剧演播创作为实践依据,浅析曹灿广播小说和戏剧演播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曹灿 小说和戏剧 演播 创作

小说、戏剧本身属于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而演播,是将这两种艺术形式中文字语言向有声语言转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播讲人以有声语言为传播方式,对文字语言的进行的二度创作。

但与此同时,如何将故事描述和人物塑造准确地通过有声语言表达,遵循文字语言的表达目的,减少因二度创作带来的信息损耗和缺失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创作重点和难题。

由此看来,创作主体——播讲人的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就此,以朗读美学为理论依据,以曹灿广播小说和戏剧演播创作为实践依据,浅析曹灿广播小说和戏剧演播的创作特点。

首先,播讲的创作不是对某一个创作环节进行孤立性的剖析,而是需要全方位整体性的探究,但创作探究总思路是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的,本文将从整体出发,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探究思路。

一、抓两头

所谓抓两头,就是在有声语言对文字语言的二度创作中,首先应先确定播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出发点,强调的是播讲人对文字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前提,即播讲人应在对文字语言正确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切实遵循文字语言的表达目的,将自身主观感受融入其中,通过表达技巧向受众进行有声语言传播。从而形成一个文字语言的内容和播讲人的主观感受共同向受众进行呈现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教授张颂在《朗读美学》一书中十分明确的说明了这一问题,“作品和作者、朗读和朗读者是一种合二为一的统一体,不但不会分道扬镳、各行其道,反而能够互相补充、彼此张扬。”

具体到小说和戏剧的体裁中,张颂教授在《朗读美学》一书中对小说和戏剧的共同点作出了如下阐述:“她们的共同点,一是故事,二是人物。作为故事,在虚构中,以事醒人;塑造人物,在渲染中,将心比心。这是主流,这是正理。从作者来说,‘有感而发’,‘缘事而作’;从读者来说,‘企盼收获’,‘期待共鸣’。”前面强调,文字语言向有声语言的转化,是文字语言通过有声语言向受众进行立体化和多维度的呈现。也就是说,有声语言的传播不是一个“强加于人”的过程,它在“潜移默化”中兼具了必须听胜于看的潜在要求。既然小说和戏剧的作者是“有感而发”“缘事而作”,那么我们在对其进行有声语言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也必须保持“有感而发”“缘事而作”,而这就是一个播讲人进行二度创作的前提。

同时还应注意到另一句话,就是“从读者来说,‘期盼收获’,‘期待共鸣’。”这就是播讲的落脚点显著体现,即播讲的目的——满足和引导受众。

满足和引导,一定程度上既相辅相成又是一对矛盾体。播讲是对受众需求的满足,满足涵盖了受众对欣赏和知识的需求,从这一点来说,其兼具了引领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满足是多元素共同构成的,其中也涵盖了听觉的美感,有些播讲人在演播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声音的美感,却忽视了内容和情感的清晰、准确的表达,造成信息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引导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如何做到满足和引导的整体和谐,是每个播讲人都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

由上所知,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确定为播讲人提供了一个创作原则、依据和标准,形成正确的创作方向和保证。

二、带中间

播讲人以有声语言对文字语言向进行二度创作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原作品中的故事描述和人物塑造更加的生动化、形象化、具象化,将文字语言视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留出更多的空间给人以想象和思考,这是一个让文字由“死”到“生”的过程,让文字语言的表达意义得以提升,积极影响更加广泛。

如果说“抓两头”的强调是文字语言向有声语言二度创作的整体要求和把握。那么,“带中间”指的就是除去出发点和落脚点之外的,对具体的文字语言进行有声语言二度创作的各个过程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这涉及了表达技巧的多个方面,由此作者专门与曹灿先生进行了交流。

(一)正确分析人物特征是小说和戏剧演播的核心

曹灿强调,其演播的特点在于赋予每一个人物特殊的声音,使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把人物立体化。这恰恰说明人物性和故事性是小说和戏剧的两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人物特征的分析和总结能很好地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材料依据。

一部小说和戏剧作品,人物贯穿始终,当播讲人把对每个人物特征和人物关系的分析聚合在一起,不但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演播稿件,而且整个小说和戏剧的人物演绎方式也就更加明晰。对人物特征的分析不是毫无章法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此,以曹灿演播的《李自成(第一部)》为例,对其中的两个人物特征作如下分析:

崇祯:皇帝,30多岁,勤政苦干,对未来抱有幻想,自尊心强乃至显得气量过小,多疑。

高起潜:大太监,30多岁,做事谨慎、认真,胆子小,习惯欺软怕硬。

由此,在声音表现上,就必须依照人物特征作出具体性的演绎。

“崇祯”,声音低沉有力,节奏缓慢,语气多以“冷”、“疑”“怒”为主,平时表达语势较为平淡,内在语较多。

“高起潜”,声音高亢,节奏较快,语气多以“急”“惧”“喜”为主,语势多以上扬为主。

当然,这是在小说和戏剧演播前对人物特征作出的大致分析,具体的人物演绎还应依据具体的内容来进行更为具体的表达。

曹灿还认为,其对于多部小说和戏剧作品演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长期的话剧表演积累。同样都是塑造人物,在话剧舞台上曹灿用的是声音和肢体语言去塑造人物,而在进行小说和戏剧演播时,曹灿利用有声语言,将话剧舞台上人物的声、形乃至神,都有意识的凝聚在了声音表达上,从而使得人物表现更为的鲜活、真实。这是曹灿多年舞台创作所留下的宝贵经验。

(二)以“虚拟”的方式找寻对象感

从舞台演员到话筒前的演播,工作的转换让当初的曹灿一时之间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对“对象感”的把握。曹灿认为,话剧直接面对观众,让人有现实感。而演播时,眼前是没有观众的。这突然令其一时间难以适应。

曹灿回忆道:“记得当初我第一次站到广播录音间的话筒前,为当时的少儿节目录制故事。一个五六分钟的小故事我录了一个多小时,弄得满头大汗。就是这样还是不行,电台的编辑们说我的‘对象感’不强。怎么办呢?我苦恼很久,于是我就把我家院子里的小朋友都找到跟前,给他们讲故事,不断尝试和练习用特别口语化的方式讲给他们听。”从此以后,曹灿逐渐开始有意识地练习在心中用虚拟的办法产生观众。

(三)对受众反应的感受

小说和戏剧演播的另一个难度是对受众反应的感受,因为受时空的限制,播讲人和受众在客观角度而言是无法接触的,但这不等同于播讲人可以忽视受众的反应,因为受众的在接受过程中的任何反应都无时无刻反馈着播讲人的传播效果,如果播讲人能及时掌握受众的反应,形成一个“一呼一应”的链条,那么就能不断使播讲人的表达得以不断调整和改善,从而使传播效果得到质的提升。

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于时空的隔离,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时空的统一,曹灿认为,这需要播讲人,特别是刚刚起步的播讲人在播讲正式每一篇稿件前都需要进行一次模拟的演播,演播的要求是面前有真实的受众存在,通过一次次稿件播讲的积累和及时的受众反应的感受,形成一个不断调整和改善表达方式的良性循环链条,在相对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积累之后,形成对受众反应的规律性掌握。

当然,从文字到声音,对戏剧小说演播的创作方式的讨论不仅限如此。同时,如何则取演播稿件,分析受众群体和选择好栏目播出时间、时长以及更为合理的运用演播技巧等等都是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戏剧和小说演播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并且相信未来仍然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更多的难点和问题都有待我们共同进一步实践、探索和研究,尽己所能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形之于声,及之于众,让受众真正享受到小说和戏剧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曹灿与黄旭捷访谈[Z].2012.

[2]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演播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有声小说《白鹿原》演播艺术分析
——以李野墨演播版本为例
新时代有声演播者应该如何掌握情气声的关系
互动技术在舞台美术场景中的应用
《如诗如画》创作谈
论人物语言的性格化创造在文艺作品演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浅谈小说演播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