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云博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心态的研究
吕云博
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例,了解他们在城市的工作、收入状况,生活状态以及农民工在城市环境中的主观感受,找出了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的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 心态 研究
(一)对于城市的印象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本身的评价总体是正面的,有定居的主观愿望。他们对于城市的正面评价主要体现在城市的人文风景、经济发展、消费娱乐、信息交通等方面,他们认为城市工作机会多、变化快、经济发达、干净整洁、文明有秩序,然而涉及他们对于其自身城市生活现状的感受,72.6%的被调查者表示认为城市生活工作繁重、压力大,且远离亲人,生活圈子狭窄,孤独失落。
(二)对城市市民印象
根据调查分析得出,认为城市人很友好的有48.3%,认为不友好的只有6.6%, 感觉一般的占45%。总的来看,他们认为城市市民的整体素质较高,生活质量要比他们好,但许多农民工都表示可以感觉到市民在许多方面对他们存在偏见与歧视心理。
(三)进城动机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老一代农民工进城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求生存的需要。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目的不仅注重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是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是否有利于自身价值的体现。
(四)身份定位
从身份定位上来看,老一代农民工把自己定位为“农民”,而新生代农民工把自己定位为“市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长期的打工经历使他们积淀了城市文化,他们在城市生活下来的心理愿望更加的明朗和强烈,他们希望得到市民的身份,并且希望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
(五)消费心态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消费意识上很新潮,他们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甚至还崇尚名牌。在消费观念上,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注重基本的温饱,还注重自身精神愉悦的需求和满足。
(六)维权意识
老一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相对较弱,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当自身的合法权利被侵犯时,他们往往是忍气吞声,这造就了逆来顺受的权利意识。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民主法制意识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七)对子女期望
在被调查的30名在外务工人员中,他们无一例外地希望将来子女户口迁往城市,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看出农民工显然认为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舒适程度高得多,在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子女的期望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生活、工作在城市并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的迫切渴望。
(一)身份认同混乱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您还是不是农民?”回答“是”的人占37.3%,回答“不是”的占25.4%,回答“说不清楚”的占37.3%。由此可以看出,有四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再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认同农民身份和对身份认同模糊的各占三分之一强。这也就是说,在这一群体当中,没有一种身份认同占据绝大多数,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处于混乱的状态。
(二)有较强的社会差异感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后,由于一系列制度的壁垒,使得他们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机会或者是优惠和帮助;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与城市居民“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甚至存在着较大的职业区隔,即农民工大多是从事脏、险、累等城市人不愿意做的工作。
(三)有较大的社会距离感
调查表明,从社会距离的整体感觉来看,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感觉到了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想进入城市居民群体中去的,愿意与城市人一起居住并与城市人谈恋爱结婚。而有一半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感觉到了城市人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有某些城市居民不欢迎他们在这里居住,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城市人不愿意与外地人恋爱结婚。
(四)劳动权利受损产生的弱势心态
劳动权利的保障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一个难题。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合同签订率还比较低,新生代农民工很多权利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欠薪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了弱势心理;还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计件的方式对农民工结算工资,他们为了多挣钱,自然要延长工作时间,基本的休息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产生了弱势心理。
(五)农民工没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城市里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以城市居民为对象,农民被排除在外。农民只有土地作为最低程度的生存保障,辅以一定的扶贫和救济。农民工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自然不能享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六)精神与情感的缺乏产生的孤独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希望在大城市挣取工资,还希望在这里获得友情、爱情,寻求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但现实却事与愿违。首先,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家人、亲人在农村,他们只身一人来到城市,这使他们产生一种漂浮不定的孤独心态。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的黄金时期,但由于自身的职业特征,交往对象有限,婚姻情感问题相对难解决,心理找不到依靠,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在民营或外资企业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这使他们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享受和寻找精神的满足。
(一)改革户籍制度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剔除附加给户口的各种不合理功能加快落实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的落户政策,并使他们享有与市民同样的社会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将那些对本市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有一定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二)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增加收入,这比给他们提供社会保障来得更加直接和实在。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无法得到,再让他们参加社会保障、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就显得勉为其难了。如果要在当前的形势下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那么保障农民工能够如期得到他们应得的工资是最现实的。因此,必须坚决贯彻、严格执行《劳动法》,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要下大力气整治。
(三)企业应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
企业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的基础上,还要创设条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融合,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座谈会等,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展现他们的管理才能,承认他们的主人翁地位,使新生代农民工爱企业、有干劲,增强其归属感。
(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他们对自己面临的挫折和困难甚至不公平待遇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得与失、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正确对待现实问题,教育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社会、看待改革、看待人生,学会处理自身与社会、他人的关系,选择理智的反映方式,掌握调节自己情绪的方式和方法,及时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
(五)加强就业指导
引导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引导农民工认识到自身能力提升与自身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投资意识,使其真正切断与土地千丝万缕的依附关系,脱离小农意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工人。
(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就学
72.6%的被调查者认为子女就学问题是自己在城市生存的最大困难。流入地城市解决农民工的子女就学问题,是一个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的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工人子女素质问题,只有全面提高农民工子女素质才能使得市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工更加安心地在城市工作、生活,增强其对于城市的归属感,这对于社会安全以及农民工心态的转变都有积极的意义。
[1]宋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与价值观变迁研究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3).
[2]张义烈.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二代”市民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