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外来员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2016-12-06 03:21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澳门企业

文 彤

(暨南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经济·管理】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外来员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文 彤

(暨南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现代经济发展引发了劳动力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迁徙,外来劳动力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入也成为热点问题,而这一现象和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城市尤为突出。研究结果显示:酒店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外来员工群体在澳门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其影响表现为经济融入、行为适应与心理融入三个纬度。企业通过工作聘用实现了外来员工在迁入地的身份认同,并通过薪资福利和技能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实现生存与立足的经济融入;其次,企业通过工作团队建设和文化环境营造实现外来员工和本地员工的良好沟通,促进其社会资本的构建,使其在行为适应上进一步融入迁入地社会;另外,企业借助更多的尊重、关怀、肯定等措施可以增强外来劳动力对企业乃至迁入地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效地实现心理融入。

社会融入;外来劳动力;企业社会责任;旅游企业;澳门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的流动成为一种必然,外来劳动力流入对于多数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现象。任何经济活动都具有社会属性,必然会嵌入到地方社会关系网络当中①Karl Polanyi,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Boston:Beacon press,1957.,外来劳动力在工作地的生活、工作也一定会与当地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②Granovetter Mark,“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Vol.91 No.3,1985,pp.485-487.,这使得社会融入成为这一群体不可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庞大的外来劳动力早已成为中国城市就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文化背景、技术能力、经济实力、价值观念、社会资本等诸多因素差异,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却面临着明显的障碍和困难,甚至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随着中国进一步全面实施推进城市化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外来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将成为必然趋势,这一群体如何顺利地实现社会融入,什么因素能够帮助他们完成社会融入,是城市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社会学、地理学、城市学、管理学需要在理论上探讨的热点问题。

澳门是一个资源匮乏的海滨城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劳动力的旺盛需求,由于本地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没有澳门居住身份但经澳门政府批准而获得就业资格的外来劳动力大量涌入澳门,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澳门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并且拉低了主要行业的工资水平①宋雅楠:《外来劳动力对澳门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5期。,引发了澳门居民的不满。在这种排斥、仇视态度与行为影响下,外劳②本文借用澳门社会各界对外来劳动人员的习惯称谓“外劳”,后文同。群体普遍没有安全感,成为社会边缘群体,社会融入也成为其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是在前期调查访谈中笔者却发现,由于澳门酒店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履行,外劳群体与本地员工相处融洽,他们关于“社会认同”的自我评价总体属于一个“中偏好”水平③曹世武、王新建、郑向敏:《澳门外地劳工社会认同研究——来自酒店业的调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在澳门社会的工作生活表现出“超乎意料”的社会融入效果。鉴于此,本文围绕外劳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以及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感知评价,对澳门酒店企业152位外劳员工进行问卷调查④问卷调查于2014年6月至9月进行,选择澳门威尼斯人酒店、金龙酒店、新葡京酒店、富华酒店(4家酒店分属澳门不同档次、不同地段的酒店企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的160位外来员工进行问卷发放,有效问卷152份。为了验证调查结论的合理性,笔者还于2015年3月对相应酒店部分管理人员、澳门居民进行了访谈。,同时对管理人员、当地居民进行访谈,力图分析揭示企业社会责任与外来劳动力社会融入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社会融合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学者对移民的研究,是一种相互同化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即“个体或群体互相渗透(interpenetration)、互相融合(fusion),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共享历史和经验,相互获得对方的记忆、情感、态度,最终整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⑤Robert E.Park,“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33,No.6,1928,pp:881-893.。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中国城市人口迁移问题的国内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外来人口研究当中,任远、邬民乐认为社会融合是不同个体、群体或文化间的相互配合适应的过程⑥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杨菊华进一步厘清了“社会融合”与“社会融入”的区别,认为“融入”比“融合”更适合中国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适应过程,并指出社会融入不是一层不变的单维度概念,而是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强调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是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互相接触、互相竞争、互相冲突、互相适应的互动过程⑦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目前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研究集中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分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流派。人力资本观点认为如果移民进入的是一个公开竞争市场,那么他们在迁入地取得的经济成就将主要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水平⑧Alejandro Portes,“Economic Soci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A Conceptual Overview”,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The Essays on Networks,Ethnicity,and Entrepreneurship,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pp.1-41.。例如,移民在迁移之前的特征与状况尤其是教育与技术训练情况,将影响到其在迁入的社会的适应状况⑨John Goldlush,Anthony H.Richmond,“A Multivariate Model of Immigrant Adaptati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8 No.2,1974,pp.193-225.,但是这些在原住地获得的人力资本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在迁入地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重新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因此,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十分重要⑩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资本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移民的社会资本指的是移民个人通过其在社会网络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而获得的调动稀缺资源的能力,移民可以利用这种成员身份来获取工作机会、廉价劳动力、低息贷款等各种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的经济地位,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在外来劳动力社会融入当中具有重要意义①朱考金、刘瑞清:《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

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的获得,除了依靠外来劳动力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外部社会环境相关因素的支持。现阶段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政府与社区对外来劳动力的支持,普遍认为制度建设是外来劳动力融入社会的重要条件,由此还为地方政府、基层社区等相关部门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出相应建议。实际上,外来劳动力的社会融入同样需要用工单位即企业的支持②张永丽、肖华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分析》,《农村经济》2012年第2期。,企业不仅能够提供职业培训和发展机会来促进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增加,还能够通过诸如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环境营造、职业团队发展等推动其社会资本的提高,而这些都属于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行为表现。因此,可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在外来劳动力的社会融入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三、案例介绍

(一)澳门酒店业外劳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澳门经济的发展,本地劳动力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澳门开始通过输入外劳解决这一问题。1988年,澳门政府颁布输入外地劳工条例(12/GM/88号批示)和输入技术劳工条例(49/GM/88号批示),开始正式输入外劳③张穗强:《澳门的劳工问题及其出路》,《亚太经济》1988年第6期。。在较高的工资吸引下,以中国内地、香港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外地雇工源源不断地涌入澳门,截至2015年,澳门外劳的数量达到了181646人,较之2002年的23460人增长了7.74倍,外劳人数已经占到澳门总就业人数的46.2%,澳门经济发展对于外劳的倚重越来越明显。

表1 2007—2015年澳门劳动力就业情况

旅游业是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领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行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供给,同时由于服务行业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导致澳门本地劳动力就业意愿相对较低,外来劳动力的进入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自2003年澳门“赌权开放”以及中国内地居民港澳“自由行”政策的实施与推广,澳门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酒店业规模极速扩大,2003至2012年澳门酒店数量从35家增加到67家,客房总数从8869间增加到25436间,劳动力需求量急剧增大。2015年,酒店业④受限行业统计口径,但结合相关人士访谈观点,酒店业及饮食业外劳数据能在绝大程度上反映澳门酒店业外劳实际情况。外劳人数占澳门外劳总数的26.5%,占澳门酒店业总就业人数的87.5%,酒店业已经成为澳门聘用外劳数量最多、增长最快的行业。

(二)澳门外劳的社会反响

外劳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澳门“劳工短缺”的问题,使得因劳动力不足而出现的经济发展瓶颈现象得到缓解,对于澳门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澳门外劳输入数量逐年增多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澳门外劳规模地不断增大,外劳在就业机会、工资水平、技能竞争等方面对本地劳动力产生了直接的压力和影响,虽然澳门特区政府输入劳动力的政策强调要确保澳门本地居民优先就业及劳动权益不会受损,只有在当地没有合适人员或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时,外地雇员才会被考虑作为补充而批准输入,并且特区政府每年严格控制外劳输入总体数量,还限定部分行业的工作岗位只能聘用本地员工,本地居民和工会团体对外劳的抵触情绪仍然日趋严重,外劳常常被部分澳门居民冠以“抢饭碗”“寄生虫”等不雅名称。2007年以来,澳门出现了多次排斥外劳的游行示威,反映出部分澳门市民对外劳群体的排斥情绪十分明显,外劳问题已经成为澳门社会常规化、例行化的主要矛盾①邓益奋:《“五一游行”凸显澳门外劳问题》,《澳门月刊》2012年第5期。。

“他们都很脏,经常随地吐痰,也不太守纪律,说话又很不礼貌,以为自己很厉害。”——澳门居民A女士访谈记录。

“他们为了升职而经常拍主管马屁,被人骂也不会说话,我们不会拍马屁又只会顶嘴的就被他们不断地爬升了。”——澳门居民B男士访谈记录。

“虽然是因为澳门人员不足,但是他们的条件这么好,我们很难与他们相比,现在好像变成他们安排我们做事,这么多的外劳都是管理层,我们迟早是没有地位。”——澳门居民C女士访谈记录。

“他们长时间在澳门工作,学历又高,对我们有很大的威胁。”——澳门居民D女士访谈记录。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外劳社会融入评价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152个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是50.66%和49.34%;82.2%的外劳年龄集中在18—40岁之间;46.5%来自中国内地;大专以上学历占55.93%;工作岗位主要包括服务人员(39.47%)、后勤技工(14.47%)、行政文秘(21.98%)、管理人员(13.82%)等,与澳门酒店业外劳群体的人口特征基本相符。

表2 编码结果

外来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包含心理、身份、文化和经济等多项因素,并可以归结为经济、社会、心理或文化3个层面②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5期。③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④王桂新、罗恩立:《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合现状调查研究》,《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3期。。结合这一观点,本文借助Nvivo10.0软件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处理:通过开放性编码建立自由节点,得到33个概念,10个初始范畴;梳理各个概念之间的有机关联,在主轴编码建立树状节点的过程中形成经济融入、行为适应、心理融入3个主轴编码(详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受到部分澳门居民及工会团体的排斥影响,外劳群体对于在澳门的社会融入实际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从他们的感知评价中能够发现酒店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满意的工作环境、恰当的团队组合、合理的薪酬福利等社会责任行为产生了重要作用,由此本文从经济融入、行为适应、心理融入这三个维度围绕澳门酒店企业社会责任对外劳社会融入的影响进行后续分析。

(一)经济融入

经济融入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经济结构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劳动就业、职业声望、经济收入、社会福利、教育培训等方面以目的地居民为参照的融入状况,是个体经济地位的综合反映①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对于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外来人员来说,生存是最初的挑战,就业和收入因而成为他们社会融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经济层面的适应即经济融入是外来人员在流入地立足的基础。澳门外劳输入有严格的政策和程序,企业聘用外劳必须先向澳门政府提交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通过劳务公司开展招聘等程序,每个赴澳外劳都要在澳门出入境事务局办理领取非本地劳工证的手续后方可进入澳门工作②第12/GM/88号批示“输入劳动力”,澳门政府公报[N/OL],1988年2月1日,http:∥bo.io.gov.mo/bo/i/88/05/desp12_cn.asp。,因此酒店企业在所聘用的外劳来澳门之前就为其提供了就业保障,使得外劳顺利地拥有融入澳门社会的立身之本。

薪酬福利是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劳动力融入地方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澳门酒店业外劳的薪酬集中在5000—14999澳门元之间,57.24%的外劳月薪在5000—9999澳门元,月薪在10000—14999澳门元区间的占19.08%,67.11%的外劳可以享有额外奖金或年终双薪。虽然相比澳门本地员工而言外劳的工资处于偏低水平,但却远远高于其来源地的工资标准,并且绝大部分的外劳能够享有免费餐饮和住宿,因此这一工资薪酬能够保障他们在澳门的日常生活需要。另外,酒店企业还给外劳提供了相应的福利待遇,享有群体的相应比例分别为医疗补助(33.55%)、保险(25.66%)和交通补贴(15.13%)。因此,54.6%的外劳对工资满意,63.16%的外劳对福利待遇表示满意,酒店企业基本上解决了外劳群体在澳门立足的问题,并在薪酬福利上促使他们在主观上产生融入地方社会的意愿。

表3 2012—2015年澳门酒店业员工平均薪酬情况

技能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实现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方式,企业从外来员工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其提供职业培训,是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寻求更好发展的重要路径。63.82%的被调查外劳表示得到过职业培训的机会,这显示出澳门酒店企业重视员工培训及个人发展的责任心。

“刚来澳门适应得很顺利,公司都安排好的,薪水也不错,都好啦。”——酒店外劳小黄访谈记录。

“薪酬方面我觉得不错了,比他们本地的要低一些,这是没办法的啦,但是比家里那边要高很多,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来啦。”——酒店外劳Mariia访谈记录。

“公司的培训很好,现在的一个主管也是外劳啊,就是通过培训提升上去的,大家都想这样啊。”——酒店外劳小钟访谈记录。

(二)行为适应

行为适应是指流动者不仅在理念上认同当地的规矩习俗,而且行动上按照当地认可的行为规范进行实践,与谁交往、交往频度、交往模式、交往范围等构成了流动者社会网络的主体内容,直接体现了行为适应的程度高低。可以说,人口流动的每一个行为环节都受到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外来劳动力必然要在流入地建立新的社会网络或关系网络,与本地居民展开互动交往,才能以更深的层次融入当地社会。

实际当中,澳门酒店业外劳接触最为紧密和频繁的就是同在酒店工作的本地员工和管理人员。从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来看,外劳与本地员工之间应该是直接竞争和对立的关系,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似乎存在难度,但是调查结果中73.34%的外劳感觉与本地员工之间沟通良好,只有15.8%的比例对此不满意,说明外劳与本地员工之间能够在行为上实现很好的融合适应,这与之前的设想形成了巨大反差。在后续访谈中了解到,酒店企业预料到这种对立的可能性,在岗位设置、工作安排、团队建设当中有意识地将外地雇工和本地员工混合在一起,组织团队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了解,鼓励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互动,并且定期通过轮岗实现团队成员的交换,以扩大每个员工在企业内部的社会交际面,在外劳行为适应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都是喜欢跟同乡在一起的,我们刻意将他们打散,组成团队,在酒店都是一家人了,没有外劳和本地员工的分别了,方便交流。”——酒店高管张先生访谈记录。

“大家都是这样打散组建团队的,而且这个团队也不是固定的,我们通过轮岗定期交换团队成员,这样每个员工都能多认识人啦,最后全酒店的人就都熟悉了。”——酒店中层梁女士访谈记录。

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外劳的管理是澳门酒店业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外劳与主管相处的融洽程度直接影响酒店的运营效率,同时也是影响外劳顺利融入企业乃至社会的重要因素。71.7%的外劳感觉与主管相处比较融洽,48.68%的外劳遇到问题或不满时,将直接向主管申诉作为首选的申诉渠道,反映出外劳群体对主管的信任程度,这与酒店团队文化建设中强调主管对外劳员工的关怀与关注是密切相关的。

“他们那么远过来打工,人生地不熟的,当然要多关心一下啦,酒店平时也是这么交待的。”——酒店中层麦女士访谈记录。(三)心理融入

实际当中,虽然许多流动人口在职业发展、生活方式甚至关系网络等方面都深深融入迁入地社会,已经成为迁入地社会的一分子,但他们可能仍然保持“过客”的心态,在心理上并没有形成对迁入地社会的归属感。只有当流动人口对迁入地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心理融入时,他们才算是真正融入到迁入地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融入。

对社会的认同、自我归属感、受尊重感、对自身的认同等都能够衡量和说明心理融入的程度,本文的调查也围绕着外劳对工作、企业等周边因素的满意度、认同感来探讨心理融入方面的实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的工资、良好的培训和发展前景、相处融洽的工作团队、来自管理层的关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劳对企业的认同度;外劳也通过与本地员工及主管的交往、参加社区活动等逐步实现对外部社会的融入,降低了他们对融入外部社会的心理障碍。74.34%的外劳对自身工作比较满意,认为在工作中获得了乐趣;67.64%的外劳认同自己的工作,表示从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由此对所属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外劳人数比例达到69.74%,可见外劳群体都能够较好地形成对所属酒店的认同,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这正是酒店履行社会责任,对员工进行关怀的效应。

“在这里工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照顾,感觉很好,很愿意长期工作下去。”——酒店外劳小麦访谈记录。

“我的工作得到了主管、经理的肯定,我也觉得很有面子,工作起来很开心。”——酒店外劳Jack访谈记录。

“本地的同事还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很高兴有机会接触澳门本地人的日常生活。”——酒店外劳小王访谈记录。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通过澳门酒店业的调查发现,酒店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确实对外劳群体在澳门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使之相对于部分澳门居民和工会团体的强烈排斥而出现了“超乎意料”的顺利融入效果。因此,以员工关怀为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往往会对员工融入当地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一作用对于外来员工群体而言尤其明显,并且具体由经济融入、行为适应、心理融入三个维度实施延伸。

企业的聘用使得外来劳动力被直接赋予了迁入地的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给予外来劳动力借助企业平台去接触迁入地社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经济融入的可能。企业所提供的薪资、福利解决了外来劳动力的生存与立足问题,他们才会有能力与地方社会进行深层次交往,从而开始各个方面的融入。而企业所提供的相关职业培训,可以促使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转化与积累,为他们的社会融入增添优势。

实现了经济立足之后,外来劳动力将会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行为适应正是从社会融入广度来反映这一关系网络的规模。外来劳动力日常工作的企业是他们社会交流适应最为直接、最为频繁的窗口,比如与本地员工的沟通状况将直接影响其对当地居民的态度感知。企业通过工作团队建设和文化环境营造为外来员工和本地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实现两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外来员工社会资本的构建,推动其在实际行动上走出企业,更进一步地融入地方社会。

但是即使实现了经济融入与行为适应,很多外来者在心理上仍然保持着与迁入地社会的距离,而心理融入强调外来劳动力对迁入地社会的认同程度,反映出其在精神层面上真正摆脱了过客的心态,完全地融入迁入地社会,是外来劳动力融入迁入地社会的最高层次①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企业是外来劳动力接触迁入地社会的第一站,对企业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心理认同,因此企业给予外来劳动力更多的尊重与关怀,对其工作成果进行更多的肯定,可以增强他们对于迁入地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有效地实现心理融入。

当然,外来劳动力的社会融入是一个复杂过程,本文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其中的重要影响,但笔者调查也发现,由于澳门本地居民的排斥态度,外劳群体的心理融入现阶段仍然局限于酒店企业范畴,进一步融入澳门当地社会仍然面临着挑战。因此,企业可以在上述三个维度上帮助外来劳动力提升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其社会融入,但针对外来劳动力的准入政策、社会保障、居民态度、文化适应等仍然是后续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效果只有在各个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展现更为良好的影响效果。

[责任编辑 王治国 责任校对 王景周]

F590.65

A

1000-5072(2016)08-0093-07

2015-12-31

文 彤(1975—),男,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地方嵌入、社会网络与中小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批准号:2016A030313818);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广州为例》(批准号:15G18);本文受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资助。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刘泳仪、闫婷婷参加了前期调查研究工作,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劳动力澳门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