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伟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语言学】
“半A半B、一A一B、一A二B”比较研究
胡 伟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对“半A半B、一A一B、一A二B”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的角度有:产生时代,A、B的词性,A、B的语义关系,构式语义与构式整合度,换位自由度与A、B的位序原则,语用色彩、能产性连续统与语体特点等。讨论了认知机制与修辞作用,提出了词汇或构式创造的深层机制。
框架构式;语义关系;构式整合度;认知机制;修辞作用
邵敬敏、崔少娟(2010)①邵敬敏、崔少娟:《“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语义》,载《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4期。,邵敬敏、黄燕旋(2011)②邵敬敏、黄燕旋:《“半A半B”框式结构研究》,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分别对“一A一B”、“半A半B”进行了深入研究,下文关于这两种构式的论述,主要参考这两篇论文。刘大为(2010)探讨了修辞构式,指出了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区别,也阐述了二者的连续性,提出“将语法学和修辞学整合成一个学科统一体”的设想。③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载《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张伯江(2012)指出:“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语体研究,源自语法学界从关注孤立的结构到关注语言的社会交际环境的转变,是从社会运用角度对语法的观察,这是语法学与修辞学结合发展的一个方向。”④张伯江:《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语体研究》,载《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6期。以上研究对本文的写作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邵敬敏、崔少娟(2010)称“半A半B”为框式结构,笔者称之为框架构式。本文讨论的框架构式“半A半B、一A一B、一A二B”,指由两个数词分别把两个不同的语言成分连接起来,中间没有任何停顿的四字构式。本文所引例句除特别标明出处的之外,其余都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我们对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了统计分析,“半A半B”、“一A一B”、“一A二B”中不计重复的实例构式(如半遮半露、一朝一夕、一干二净)分别有354、1527、54个。
(一)产生时代
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半A半B、一A一B、一A二B”最早产生的时代分别在春秋、西周、战国时期。例如:
(1)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孙子》)
(2)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周易》)
(3)其川江、汉,其浸颍、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周礼》)
“半A半B、一A一B、一A二B”三个构式在先秦时期就被使用,“一A一B”出现的时代最早。
(二)A、B的词性
进入“半A半B”的成分A、B,主要是动词(也包括动词性成分,下同)、名词和形容词,如“半推半就、半人半鬼、半高半低”;动词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名词,形容词最少,可以表示为:动词>名词>形容词。进入“一A一B”的成分A、B,主要是名词(笔者把区别词归入名词,下同)、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如“一桌一椅、一拉一推、一喜一悲、一点一滴”;可以表示为: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进入“一A二B”框架构式的成分 A、B,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如“一湖二景、一来二去、一干二净”;可以表示为:名词>动词>形容词。
(一)半A半B
邵敬敏、黄燕旋(2011)认为,进入“半A半B”中的A、B语义上必须有某种联系,完全没有联系的语言成分不能同时进入该格式。A和B的语义关系主要有相关、相对、相反三种,这三种都可归为并列关系。语义相关的例子如“半坐半卧”,A、B一般多为动词,且两个动作必须相近而且相容;语义相对的例子如“半咸半淡”;语义相反的例子如“半生半死”。
(二)一A一B
据邵敬敏、崔少娟(2010)的研究,“一A一B”中A、B间主要存在三种语义关系:并列关系、先后关系、配列关系。并列语义关系的“一A一B”在句法上构成并列结构,内部还可细分为类义关系、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一菜一汤”是类义关系,“一笔一画、一点一滴、一蹦一跳”是同义关系,“一早一晚、一高一矮、一男一女”是反义关系。先后关系主要由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动词构成,如“一退一进”,形成了连动结构。“一人一台”是配列关系,句法上构成了主谓结构。
(三)一A二B
进入“一A二B”中的A、B语义上须有某种联系。A、B间主要存在三种语义关系:并列关系、先后关系、陈述关系。语义关系决定了句法关系,“一A二B”这三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分别构成了句法上的联合结构、连动结构以及主谓结构。
1.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的例子主要是类义关系,反义关系较少,没有同义关系。如:一湖二景、一荤二素、一差二错、一弓二箭、一工二本、一横二竖、一牛二虎、一女二男、一弦二柱、一石二鸟、一轴二轮、一州二城、一主二辅、一主二翼、一仆二主、一桥二路、一舟二人、一干二净、一明二白、一清二白、一穷二白、一咸二苦、一长二短。并列语义关系的“一A二B”在句法上构成并列结构,数量最多。
2.先后关系
这种关系类型主要由两个动词构成。时间上可以分出先后,从而造成动作的连贯性。先后关系中的成分 A、B全是动词。如:一来二去、一进二出、一看二帮、一看二算、一看二拖、一请二帮、一用二帮、一啃二嚼、一改二批、一闯二创、一靠二要、一摇二摆。在句法上构成连动结构,主要作谓语或状语。
3.陈述关系
仅从词汇意义上,看不出A、B有什么联系,但从句法上看,可以发现A是B陈述的对象,这可称为“陈述关系”。如:一材二用、一房二卖、一目二视、一身二任、一身二用、一物二用、一心二用。它们的句法结构为主谓结构,主要作谓语、状语,也可作宾语。
“半A半B”中的A、B语义上是并列关系(包括相关、相对、相反三种);“一A一B”除了并列关系(包括类义关系、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外,还有先后关系和配列关系;进入“一A二B”中的A、B间主要存在并列关系(类义关系、反义关系)、先后关系和陈述关系。
(一)半A半B
“半A半B”在构式语义方面出现了三种变化。a.加合,“半A半 B”=A+B;如“半沙半草”。b.增值,“半A半B”>A+B,如“半掩半露”。c.借喻,“半A半B”≈A+B,如“半鬼半人”。
(二)一A一B
“一A一B”在构式语义方面出现了三种变化。a.加合,“一A一B”=A+B,如“一长一短”。b.增值,“一A一B”>A+B,如“一草一木”。c.借喻,“一A一B”≈A+B,如“一板一眼”。
(三)一A二B
1.语义的加合
一A二B=A+2B。“一A二B”所表示的语义是“一A”与“二B”语义的累计相加,“一A二B”语义主要是由A、B的语义互补构成的。例如:
(4)这晚上的夜饭,林大娘在家常的一荤二素以外,特又添了一个碟子,是到八仙楼买来的红焖肉,林先生心爱的东西。(茅盾《林家铺子》)
(5)大太太赵氏生有一女二男,女名首芳,长子学良,次子学铭。(沈永兴、朱贵生《二战全景纪实》)
这种类型的语义只是简单地相加,并没有衍生出其他的含义。类似的构式还有“一弓二箭、一横二竖、一桥二路、一弦二柱、一舟二人、一轴二轮”等。
2.语义的增值
一A二B>A+2B。“一A二B”中的“一A”和“二B”相互作用,不仅表达了A、B本身所具有的语义信息,而且增加了A、B以外的信息量。例如:
(6)小集子上文化相当的人本来就不多,一来二去就给耽误了。(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7)随着声音,他身上忽的振奋起来,这声音把他的睡意扫得一干二净。(知侠《铁道游击队》)
这里的“一来二去”不是指“来和去”,而是指“经过一段时间,逐渐产生出某种情况”;“一干二净”是“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
它们扩大了原有的信息量,产生了语义的附加值。类似的还有“一明二白、一清二白、一穷二白、一长二短”等。
3.借喻
一A二B≈A+2B。“一A二B”框架构式的意义结合紧密,成分A和B之间由构式带来了某种约定俗成的语义关系,常常带有隐喻或者借喻的因素。例如:
(8)陆小凤道:“他们本来是想嫁祸给你的,让你来跟峨嵋派的人火并,这本是个一石二鸟之计。”(古龙《陆小凤传奇》)
(9)当时,刚懂事我就怀有特别强烈的想要改变迅速改变自己一穷二白面貌的愿望!(王朔《给我顶住》)
上述例句中“一石二鸟”的语义是“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好处”;“一穷二白”的语义是“比喻基础薄弱”。
4.语义的分裂
一A二B=A=2B。
例如,下面案例中的“一州二城”指“一个州由两个城构成”。
(10)不来梅的构成也颇奇特,一州二城,由不来梅和不来梅港组成,两地相距65公里。(《1994年人民日报》)
“半A半B”在构式语义方面有加合、增值和借喻三种变化,“一 A一 B”也有这三种变化,而“一A二B”除这三种外,还有语义的分裂。
(四)构式整合度连续统
“半A半B”中约有75%的例子有增值义,“一A一B”中约有15%有增值义,“一A二B”中约40%有增值义。
笔者认为语义增值比例最大的即构式整合度高,下面是构式整合度的连续统:半A半B>一A二B>一A一B。
Goldberg(1995)认为:“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其他业已存在的构式完全推导出来。”①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p.15.刘大为(2010)认为:“语言的事实应该是既存在不可推导的构式,也存在可推导的构式,每种语言中的简单句构式无疑都是可推导的,不可推导性不是构式的唯一性质。”②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载《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笔者通过对“一A一B、半A半B、一A二B”这些表层构式的研究发现,这些构式中同时存在可推导的和不可推导的构式,如表层框架构式“一A二B”中既存在“一女二男、一荤二素”这些可推导的实例构式,也存在“一石二鸟”这些不可推导的实例构式。笔者认为,框架构式能丰富构式语法的理论。
(一)半A半B
据邵敬敏、黄燕旋(2011)的研究,当“半A半B”的熟语化程度高时,A、B的语序基本是固定的,如“半推半就、半男半女、半吞半吐、半上半下”等。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凝固成熟语,结构不凝固表现在语序的不稳定上。尽管不稳定,在语序的选择上还是表现出一定的优选性,人们总是倾向于其中一种。“半A半B”中A、B语序的优选性受到自然顺序(包括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如“半生半死、半上半下”)和社会顺序(思维视点和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如“半官半民”)的制约。
(二)一A一B
据邵敬敏、崔少娟(2010)的研究,“一A一B”中A、B的位序大部分是固定的,不能任意互换,制约这样的位序主要有时间先后、构词顺序稳定及语义褒贬倾向三种原则,如“一言一行、一朝一夕、一喜一忧”。
(三)一A二B
“一A二B”框架构式中A、B的位序大部分是固定的,不能任意互换,制约这样的位序主要有以下三种顺序原则。
1.时间顺序原则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遵循着时间的前后顺序,从而在语言表达时也反映出这样的顺序,两者应该是呼应、一致的。如先出现的人、物、时间,先发出的动作行为,总是排在前面;后出现的人、物、时间,发生在后的动作行为,就排在后面。这里遵循的就是“时间顺序”。例如:一来二去、一进二出、一看二帮、一看二算、一看二拖、一请二帮、一用二帮、一啃二嚼、一改二批、一闯二创、一靠二要、一摇二摆。
2.构词顺序原则
“明白”等这些已经成词的词语拆开来以后进入“一A二B”框架构式中,变为“一明二白”。这时A、B的顺序一定要跟词语“AB”的顺序一致,而不能换为“一B二A”。这里遵循的是“构词顺序”,也就是遵循社会公认的词语组合习惯。例如:一差二错、一干二净、一高二低、一清二白。
3.数量顺序原则
按照小数在前大数在后的数量顺序,如“一弓二箭”,而不是“二箭一弓”。再如:一湖二景、一荤二素、一弓二箭、一舟二人、一工二本、一横二竖、一女二男、一弦二柱、一轴二轮、一主二辅、一主二翼、一仆二主、一州二城、一桥二路。
(四)换位自由度
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354个“半A半B”实例构式中有88个可以换位,即约有24.86%可换位,如“半白半黑、半黑半白”。在1527个“一A一B”实例构式中有236个可换位,即约有15.46%可换位,如“一小一大”换位为“一大一小”。54个“一A二B”实例构式中只有 1个可换位,约1.85%可换位,即“一女二男、一男二女”。换位自由度的连续统为:半 A半 B>一 A一 B>一A二B。
比较起来看,“半A半B”褒义最少,有中性,多贬义(如“半人半鬼”);“一A一B”在语用过程中较多褒义(如“一板一眼”),中性也多,几乎没有贬义现象;“一A二B”褒义比较少,中性最多(如“一弓二箭”),贬义很少。相对来说,“半A半B”是个有贬义倾向的框架构式,“一A一B”是个有较多褒义倾向的框架构式,“一A二B”是个比较中性的框架构式。语用色彩的连续统为(按褒义的多少):一A一B>一A二B>半A半B。
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出“半A半B、一A一B、一A二B”实例构式的数量分别为354、1527、54。从模因论(memetics)的角度看,构式类推也是一种模因复制。“半A半B、一A一B、一A二B”可称之为“构式模”。这些构式模能产性的连续统为:一A一B>半A半B>一A二B。
“半A半B、一A一B、一A二B”在小说、新闻、应用文等各种书面语体中均可出现,在北京话等口语语体中也常用,这也决定了它们的能产性比较强。
心理学中,组块(chunking)是指为了方便记忆把一些要记忆的东西加以分类或加工使之成为一个小的整体。组块是心理学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组块,把几个小单位组成大单位,对于原来的小单位来说,记忆容量就可以增大。人们在记忆知识时建立组块是记忆的关键。如某电话为02052668356,这个号码虽然为10个数,但经过这样组块:020、5266、8356,就成为三个部分,就容易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使其容量扩大。认知科学认为,知识在人的头脑中并不是散乱贮存的,而是以“组块”的形式分类贮存的,面对新的问题首先要确定“类别”,对“组块”检索,使有关的“组块”作为有用知识被调动起来,从而为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人类对于自己语言的理解,也多是以短语或句子作为短时记忆的“组块”。部分能产性高的四字构式会被说话人当成整体进行处理,而不再关注其内部结构。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半A半B、一A一B、一A二B”等四字构式成为一个整体被人们认知。
“半A半B、一A一B、一A二B”和“连A带B”这些四字构式有相似之处,在修辞方面具有语音和谐、经济简省和主观强调的作用。①胡伟、甘于恩:《框架构式“连A带B”系统研究》,载《学术研究》2015年第7期。这一点与处置式的语用机制不大一致。②胡伟、甘于恩:《河南滑县方言的处置式》,载《方言》2015年第4期。它们通常是四个音节,构成两个停顿,两个停顿之间有个间歇,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这给人一种匀称的感觉,节奏鲜明、音节整齐、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并易于理解;符合经济性原则,有很大一部分四字构式可以认为是由复句压缩而来的,用了四字构式以后就可以省掉一系列的关联词语,使用语经济,表意深刻;叙述人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主观评价与态度,如“半阴半阳”。
笔者认为,人类的认知思维是一个网络,网络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搭线(创新),甚至串号(语误),所以人类会说正确的语句,会创造新词,也会有语误。
路遥创造了陌生化词语“一高二低”。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性和反常态性,它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方面来说的。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一种语言创新。自动化的语言是那种由于长久使用而形成了“习惯”的语言。这种语言缺乏新鲜感和原创性,所以作家在创作时要用全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要通过语言的变形或重新组装使语言变得新奇和陌生。
(11)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的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路遥《人生》)
词汇创造是有深层机制的,路遥的认知中有图式构式“一A二B”,与“高低”互相搭线,形成了实例构式“一高二低”。通过类推造词,他创造了“一高二低”的陌生化语言。
其他知名作家也创造出不太符合构式“A来B去”的例子,如“奔来波去、排来列去、踏来蹋去”等。用刘大为(2010)的观点来看,这些是暂时性的修辞,从语法学的角度看,这些不符合语法构式特点。构式形成的条件主要是两个:重复和类推。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这些构式不符合语法条件制约,没有被重复使用,所以被淘汰。梁遇春、王朔、于晴(台湾)、梁凤仪(香港)等名家还用错了“无时无刻”的框架构式。
本文对“半A半B、一A一B、一A二B”进行了比较研究。CCL语料库中,“半A半B、一A一B、一A二B”最早产生的时代分别在春秋、西周、战国时代。进入“半A半B”的A、B,动词>名词>形容词。进入“一A二B”的A、B,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一A一B”的A、B,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进入“半A半B”中的A、B间只存在并列关系,构成了句法上的联合结构。“一A一B”中A、B间主要存在并列关系、先后关系和配列关系,构成了句法上的联合结构、连动结构以及主谓结构。进入“一A二B”的A、B间主要存在并列关系、先后关系和陈述关系,构成了联合结构、连动结构及主谓结构。“半A半B”有加合、增值和借喻的变化,“一A一B”有加合、增值和借喻的变化,“一A二B”有加合、增值、借喻和分裂的变化。构式整合度的连续统:半A半B>一A二B>一A一B。“半A半B”中A、B受到自然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社会顺序(思维视点和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的制约)的制约。“一A一B”的位序原则主要有时间先后、构词顺序稳定及语义褒贬倾向三种。“一A二B”中A、B的位序原则主要有时间顺序、构词顺序和数量顺序三种。换位自由度的连续统:半A半B>一A一B>一A二B。语用色彩的连续统为:一A一B>一A二B>半A半B。能产性的连续统为:一A一B>半A半B>一A二B。它们在书面语和口语体中都广泛使用。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四字构式成为一个整体被人们认知。四字构式在修辞方面具有语音和谐、经济简省、主观强调的作用。人类的认知思维是一个网络,网络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搭线(创新),甚至串号(语误),所以人会说正确的语句,会创造新词,也会有语误。构式形成的条件主要是两个:重复和类推。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上述内容,笔者列了一个表,如表1所示。
表1 “半 A半 B、一 A一 B、一 A二 B”比较表
研究这些构式,对构式语法理论的中国化,对学习和掌握汉语,对作家创作作品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闫月珍 责任校对 池雷鸣]
H146.1
A
1000-5072(2016)05-0021-07
2015-11-24
胡 伟(1977—),男,河南滑县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批准号:13AYY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双框类框架构式统计与比较研究》(批准号:2014M56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