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与对策

2016-12-05 04:38邓天宇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大众传媒已经是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载体,但大众传媒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也大肆蔓延。因此,本文从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剖析大众传媒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探索出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环境影响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大众传媒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消极影响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47-02

1 大众传媒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性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简单地说就是在定期内把信息传向四面八方的手段,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和电视”。[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依据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发展特征,用主流价值观念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尊重大学生个体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社会主流文化所需的人。[2]

由于如今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大众传播媒介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不断整理和拓宽自身功效,使其作用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自身存在的系列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携来了严重的负面危机。

2 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1 污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五花八门,大学生生活在大众传媒信息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些信息虽然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但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像色情、暴力、庸俗等大量垃圾信息的涌现,不仅加大了大学生筛选信息的难度,还污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严重影响了健康信息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大量外来文化的侵袭也极大的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西方的外来文化通过传播他们的认知结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来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更有甚者,有些外媒故意夸大我国的阴暗面和制造不安定因素,又加上最近社会上存在的“扶不扶”、“碰瓷”等道德缺失现象,让大学生看到的都是人性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使大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

2.2 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

由于大众传媒自身的商业目标加上大众对娱乐信息的喜好,不可避免的会使大众传媒以利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为了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大势传播一些肤浅的、轻松娱乐且毫无教育意义的信息以迎合大众的口味。久而久之,形成的这种只注重当下娱乐的趋向,使大学生只注重追求感官的享受,沉浸在低俗、肤浅的视觉文化中无法自拔,丧失了责任感和道义感。大众传媒抛弃了原本追求的精英意识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合流,使经典变为大众,崇高变为媚俗,不利于大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于是,在大众传媒和大众的共同作用下,主流价值观念所提倡的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精神道德信仰等被淡化、怀疑甚至被遗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受到挑战。[3]

2.3 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环节

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的不断成长,实现了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传输向多向互动的转变。因此,大学生能够利用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公众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虽然这些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得到了及时反馈,但是由于在互动过程中受某些错误信息和主观情绪的影响使反馈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增加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反馈信息的识别难度。另外,广阔的大众传播途径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信息源缺乏有效控制,也就不能保障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真实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信息反馈环节。

3 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日新月异,深深地影响了在大众传媒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大众传媒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自身存有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垃圾信息和外来文化侵袭的问题

在信息化時代,海量信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高速运转,又由于相关部门对信息的控制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导致暴力、色情、庸俗等大量垃圾信息不断涌入,加之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对有效资源的筛选显得吃力。此外,还给外来文化的进入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渠道,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媒介优势大势灌输他们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来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提高其理论水平,还冲击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主流意识的权威。

3.2 传媒的娱乐至上倾向

最近几年,大众传媒行业以传播流行娱乐信息为主导,通过把声音、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形成最直观的视觉效果直接冲击了大学生的感官系统,迎合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寻求娱乐的需求,这种信息传播使大众传播抛弃了长久以来追求的精英意识文化更进一步的与大众文化的合流,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在电视媒介中表现突出,例如,《奔跑吧,兄弟》《二十四小时》《猎人来了》《爸爸去哪儿》等综艺娱乐节目的不断产生。这些一味追求娱乐性的举动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媚俗化取向,有的甚至走向庸俗,低俗和恶俗,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4]

3.3 大众传媒市场化的商业倚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传播平台竞争激烈,越来越呈现商业化取向,甚至某些传媒为了谋求一己私利,不惜跨越自身职业道德底线,刻意地揣摩消费大众的信息癖好,专门传播一些虚假、暴力、恶劣的不良信息来迎合大众口味。另外还专门制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娱乐噱头来赚取点击率,巩固所谓的“市场地位”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种过度市场化的商业倚重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3.4 传播信息的虚假性

大众传媒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本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可是现实生活中情况确恰恰相反。某些传播媒介为了提高所谓的“知名度”,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夸大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制造错误的社会舆论,掩盖了事物的真实现象。另外,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公众平台的搭建,使大众可以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进行自由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快速地激发了大众情绪,这种情绪化也使交流的言论中带有一定的“虚假性”。

4 加强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4.1 强化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接受各式各样媒介信息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下,要明确大学生是主动的教育主体,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5]一方面,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放入学校的常规教育体系之中,通过走进课堂或开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深入了解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反思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侵害的能力。另外,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培养自身素质的能力,大学生应根据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行自我媒介素养养成教育,形成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垃圾信息的影响,用批判性思维去评价大众传媒,有意识地进行信息选择,对垃圾信息形成抗体,成为大众传媒的受益者。这样不但提高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而且对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提高大众传媒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如今大众传媒已经从信息的“守门人”转变成了信息的散播者,大量垃圾信息的出现和大众传媒就业者不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密切关系。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他们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润,不惜跨越自身职业道德底线违背大众传媒的初衷。因此要加强对大众传媒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完善大众传媒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组建一批有优秀道德水平与技术水平的大众传媒从业队伍。让每一位媒体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做一个有社会效益的媒介工作者比做一个经济效益工作者更有意义。妥善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必须分清黑白,抑恶扬善,禁止掩盖和夸大事实,对大学生和社会负责,做真实、客观、有效的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垃圾信息的根源,也遏制住了大众传媒的低俗化问题,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传媒的和谐共处,推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

4.3 完善立法和监管机制,改善教育的外部环境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针对大众传媒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都是零星的、不完善的。况且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使大众传媒又出现了垃圾信息过多,信息过滤技术差,信息处理滞后等新的问题,原有的法律已不能有效的管理和约束现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大众传媒业发展的新态势,重视对大众传媒业的立法与监管。通过建立和完善大众传媒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大对大众传媒业的执法力度、广度和深度。对大众传播媒介行业的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社會上有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发展的垃圾信息得到有效控制。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大对整个大众传媒业的监督力度同样疏忽不得,要把制定法律和对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这种立法、执法、守法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健康的外围环境与文化氛围。

4.4 形成三方合作局面,优化信息反馈环节

把大众传媒,学校和家庭这三部分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达到优化信息反馈环节的效果。首先,通过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在传递信息时双向互动和时时交流的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其次,学校需要建立或完善信息反馈机制。由于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受到大众传媒某些错误信息和大学生主观情绪的影响使这些反馈的内容里包括了一些不真实信息。因此,需要在大学设立专门的信息反馈机构,并配置一些措置反馈信息的专业化职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信息中筛选出真实信息,提高教育针对性。另外,重视家庭的教育与监督作用。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父母对子女的监督和教导也非常重要。[6]所以,家长应注重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时时刻刻关注子女在接触大众传媒时所呈现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孩子接触大众传媒时遇到疑难困惑的时候,家长要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加以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好鞭策者和指引者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子女在家里的表现和问题反馈给学校,三方通力合作,优化信息反馈环节,降低教育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0.

[3] 葛琛佳.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2011,(4).

[4] 陈红.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2012,(1).

[5] 胡忠青.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2007,29.

[6] 史晓东.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5,29.

作者简介:邓天宇(1995-),女,重庆涪陵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