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庆治
2015年以来,安徽省全椒县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三年行动的大框架下,引入了由专业化公司投标负责整个县域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转运处理的PPP模式。尤其是通过2016年8月14至16日《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的考察,笔者认为,这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实践的大胆探索或创新具有如下三个层面上的公共政策革新意蕴。
首先,它是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尤其是垃圾卫生治理)PPP模式的具体实践。所谓PPP模式,其核心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划定或“让渡”出城乡公共管理体系中的某一议题领域,允许社会企业(资本)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获得对该议题领域某一时间段的投资与专营权利,同时要对社会企业的运营状况承担监管责任,并向其支付一定数额的公共服务维持费用。可以说,全椒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转运处置PPP项目,就是按照上述原则实施的。从笔者一行的实地观察来看,它的初步实施确实带来了乡村生活环境的实质性改观,农户居民的生活垃圾基本做到了有序存放、当日清扫集中、收集运转过程中无次生污染,而专业化公司的专业管理与地方政府的目标管理也实现了较好地衔接互补,因而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性案例。
其次,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战略不断提升与细化的鲜活实例。十八大以来,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紧密关联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过去一段时间内强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延续或升级版。就全椒和滁州而言,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PPP项目,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政策个例,而应放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战略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之下。比如,我们先后参观考察的两个中心村——石沛镇黄栗树村和六镇镇柴岗村,就既与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支持下的新乡村规划与大规模修建直接相关,也与国家当下正大力推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战略支持下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产业发展直接相关。
最后,它也是重塑我国未来乡村集体经济、公共服务体系与社区共同体感的形式与路径的大胆探索。乡村个体经济、民营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村社管理体制与机构及其职能的日益弱化,导致的是广大乡村集体经济(资产)的锐减和公共服务体系与功能的严重削弱,相应地,群众对于乡村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已大大降低。因而,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不仅需要妥善保留那些历史性村社建筑来留得住民众的“乡愁”,还要通过主动的新型集体经济、社会与文化空间和服务系统的构建来创造民众的“共同体意识”。而且,这一点对于全椒来说似乎更为迫切。随着全国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和居民流动性的增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和皖苏交界处的全椒县,所受到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其中一个直接性难题就是农村常住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乡村呈现为严重的“空巢化”。
上述趋势的实质性扭转不是一个短期性过程,但毋庸置疑的是,重构广大乡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村社共同体感应该成为我们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而构成对上述两个层面以最强有力支撑的自然是某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资产)体系。就此而言,笔者认为,目前表现活跃的农村土地和农民资产抵押流转的市场化只是农村公共政策革新的路径之一或一个侧面,至少同样重要的应是新型集体化或公共化意义上的制度创新与探索。
责编/刘广为 美编/李智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