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老王》文本疑点的钥匙

2016-12-05 03:58:52浙江郑义广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疑点钱锺书香油

●浙江 郑义广

解开《老王》文本疑点的钥匙

●浙江 郑义广

杨绛先生的散文名篇《老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载客三轮车被取缔的情况下,一位好心的老先生担心没有气力运送货物的老王衣食无着,甘愿把自己降格为 “货”让老王接送,以此来帮助他。教材和教参中对这位 “老先生”的身份并没有特别的交代。老师们或许也认为这个问题与文本解读关系不大,许多教案、课例及研究文章对此都避而不谈。其实,探究 “老先生”的身份对作品情节、尤其是后半部分情节的推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轻率地跳过这一节,或把这里的老先生当作无关紧要的 “路人甲”,那么仔细玩味起来,后面发生的事情都将变得很难用常理解释,试析如下:

首先,老王在接了这个活之后要拉 “老先生”,哪还有时间经常到杨绛家里来呢?有人或许会说,他们的关系好,拉完活来串串门也很正常。诚然,两家的距离因素暂不考虑,老王没什么亲人,杨绛一家对他又非常照顾,走动走动也很正常,但令人困惑的是,老王为何扶病也要过来?哪天没来还要 “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从文中几处付钱的情节来看,他们的关系应该还没有那么密切。

其次,作品最后说:“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的对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其中的 “谢意” 显得特别突兀,对此,两人在见面交谈时都心照不宣,但我们不禁要问:老王为什么在将死之日要特意来感谢杨绛一家?是因为她女儿送给老王大瓶的鱼肝油?是她曾经好心存问老王 “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显然都于理不通:鱼肝油的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杨绛不可能一直记挂心头,人家拿鸡蛋登门什么都没说,她就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那也太施恩望报了吧;而好意问候这又是极小的事情,与那位“老先生”甘愿把自己降格为 “货”来帮助老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一个治好了他的眼病,一个问候了他几句,一个则在最艰难的时候维持了他的生计,老王最该感谢的人是谁不言而喻,而且在那样的年代,以老王的处境,很难想象他还能拿出比鸡蛋和香油更好的东西再去送人。

那么如何来弥合这些文本 “裂纹”、解开阅读疑点呢?对文中这位 “老先生”身份的探究便成了一把关键性的钥匙。由于资料阙如,很难以考据的方式找到足够的佐证。 (这可能也是很多老师不愿深入推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根据文章内部的逻辑关联性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 “老先生”暗指的就是钱锺书。因为在此之前,文章就提到钱先生患腿病、走不得路、老王拉他去看病这样一个细节,似乎可以这样设想:钱锺书后来腿病虽无大碍了,或者说完全好了,但是看到生活陷入困顿的老王,又不便意图很明显地布施,于是谎称腿脚不灵便,雇他的平板三轮车来拉自己,以此聊作周济。

这样一来,不仅与前文情节取得了联系,也使得阅读后文时的诸多疑问涣然冰释:因为要拉钱先生,所以老王经常得到杨绛家来,实在来不了,托人向 “雇主”说明原因,以便人家早做准备,不致耽误事情;因为杨绛一家在老王生活最困顿的时候给他生意做,让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下去,所以临死之前,他以行将就木之躯带着鸡蛋和香油前来感谢;又因为这种帮助确实很大,而且就在眼前,所以致谢的意思虽然两人见面时没有明说,心里却都十分清楚。

明乎此,再来推究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这段描写,我们便明白杨绛先前还强笑着说: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知道这是送来的礼物,是人情,却又旋即进屋拿钱给老王的原因了——她付的不是鸡蛋和香油的钱,而是先前拉钱锺书先生的车费!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应该是:由于老王中途病倒,未能拉满一个工钱结算的周期,此次老王上门,杨绛直觉是来讨三轮车工钱的,于是便有了进门拿钱并且说 “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等一系列貌似令人费解的言行。文末有句话:“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其中的 “侮辱”说的正是把老王单纯表示感谢的行为误会成了以礼物为幌子来讨要工钱,这不仅是对老王心意的忽视,对老王珍视的这份友谊的淡漠,而且多少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了。

因为老王是生活困顿的底层百姓,所以 “我”跟他交往的时候处处用钱来说话,送钱先生去医院, “我一定要给钱”;送鸡蛋、香油来表示感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付车费,这些虽然在经济上能给其一定的帮助,伤害的却是对方作为平等的人的尊严:他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来维持生活,更是一份真正的情谊来慰藉孤独。如此一来,我们对文末“愧怍”一词的理解也就多了一层质感。

最后要补充一说的是,既然 “老先生”就是钱锺书,杨绛为何不直接交代出来,而要绕个弯子呢?细思之余,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最显见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蕴藉,给读者留下一点思考咀嚼的空间,一览无余反为不美,而且作者肯定也不希望将自己和钱锺书先生塑造成救苦救难的施舍者形象;此外,应该还有夫妻之间调侃的意味,众所周知,钱锺书先生是个充满童真的大学者,杨绛在《我们仨》中就记述了很多这方面的事情,读来不觉莞尔。这里的 “货”或许就是他对自己在平板车上的身份“鉴定”,杨绛称之为 “老先生”,不仅符合钱锺书的年龄特征,更主要的是表达对他这种顽皮、大胆做法的戏谑,读今日之委婉笔触,想昔日之种种场景,充满和谐、温情。

猜你喜欢
疑点钱锺书香油
钱锺书的幽默
做人与处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桃山香油 传承百年味道
绿色中国(2019年14期)2019-11-26 07:11:44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9-01-08 02:23:30
摩擦法鉴定香油
始于深度诠释疑点
香油和醋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
名师学案·钱锺书
巧用方法 突破疑点
小磨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