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王朱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深化农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高素质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实施“农科教融合·训研创一体”教学新模式,以体面就业为导向,建成一批集实训教学、研究开发、创新创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训研创一体”的实训基地,希望通过多学科交叉的体验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用创新创业思维与行动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一批互联网+背景下“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创业型人才。
针对目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够、学生实训教学不真、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企业参与不足等现象,我校率先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提出“训研创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对教学、科研场所及设施进行有效整合,将学生实训、教师科研、团队创业等任务相结合,建立服务于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多功能实训中心,更好地为学生实验实训、创业提供良好保障,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训研创一体”实训基地的三大职能为:以“专业实训平台”实现实训基地的教学职能,以“研究研发平台”促进科研服务教学职能,以“创新创业创客平台”实现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三个职能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如图所示。
“训研创”一体实训教学平台
学校出台《“训研创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意见》与《关于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展“精彩一合”评比活动的通知》,明确“训研创一体”实训基地首先是“专业实训平台”;其次,“研究研发平台”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能力;最后,通过实训基地的“创新创业创客平台”建设,形成创意(好点子)展示、创新(好方法)探索、创造(好作品)推广、创业(好商机)实践于一体的创客空间[1]。以园林水利工程系为例,通过对智能大棚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和设计,高年级学生通过对教师的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来带动低年级学生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由此达到“训研创一体”。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实践教学内容仅仅涉及是否有效促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很少考虑学生研究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形成。学校根据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原则,围绕突出和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研究技能和创业技能,顺应“互联网+”的要求和一、二、三产融合的要求,各系改革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专业对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构,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包括观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确定问题与目标,布置研究性学习方案和项目,提供资源和工具,通过各种方式发布评价学习成果。
以“导师+项目+团队”“校中场”“场中校”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生产现场就是教学的课堂,场中的产品就是学生实训的载体,学生实训的过程同时也是完成产品生产的工作过程,以产品带动教学,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缩短了学生在校外实习的适应期,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1]。
各专业针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专业教师结合本人的科研项目设计不同的培养项目,带领小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个人特长,有选择地参与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科研人员带领学生推广科研成果;依托学校各类科研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带领学生团队,共同服务农户,培养学生专业运用能力。我院已与全市11个县(市、区)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实现服务地方全覆盖。2013年以来,各系多次带领学生下乡举办技术培训,让学生走基层受锻炼。
依托温州农民学院、浙江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温州市农村干部与农民培训中心等平台,借助学校大力开展农业人才、农业技术和其他行业岗位职业培训的力量,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免费参与培训,尽早了解、熟悉岗位能力。
鼓励科研人员走上讲台,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学校依托农科教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发挥农业学科科研优势,推动科研反哺教学,让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优势,以成果应用为导向,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师导生研,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相对较弱,为此学校通过多种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技术指导,共立项“安全优质草莓盆栽技术研究”“甜糯双隐性玉米自交系的选育”等学生科研项目500多项,3000多名学生参与,通过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出台《关于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工作室建设开展“精彩一室”评比的通知》,以校企合作为依托,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工作室项目的承接与实践,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具体项目,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做中学+练中创”能力培养新模式。
师创生随。很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共性问题是纸上谈兵、缺乏行动,尤其是缺乏带有示范作用的行动。我校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创新、创造、创业活动,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当助理,以教师创客带动学生创客,仅2015年以来就有花海植物创意工作室、互联网+智能农业创新工作室等21个创客工作室项目立项,每个创客工作室吸收5至10名学生参与,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创意、创新点子变为创业实践,让创业教育变得生动起来[1]。另外,有32支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校本部大学生创业园,18个项目入选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
学校在种子种苗科技园设立了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该创业园由36个大棚组成,总面积达52亩,遵循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原则,培养精于技术、长于经营、善于管理的现代农场主。所有涉农系都建立了专业实训实践平台,如农业与生物技术系高年级学生分小组承包大棚生产,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研发创业,低年级学生到高年级学生承包的大棚中实训[2];园林水利工程系设有农业创意园与植物智能工场,实现学生植物水培研发、培育、营销一体。目前,该创业园通过科技创新,效益良好。如番茄种植效益当地农民每个大棚7000元,创业园学生通过“三新”模式,使效益提高到1万元及以上。另外,有十多个创客团队在其中开展新品种培育等实践,其中有教师与学生共同研发的智慧温室大棚项目,通过手机端应用程序和互联网端网页就可以对大棚智能系统进行控制。
学校用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学农的兴趣,用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乐趣,用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兴农的志趣,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立项了26项学生“三新孵化项目”(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创新创业,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经认定的创新创业成果,可换学分或代替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已成立创客空间,为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和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并对创客空间、创客项目、创客服务、成果转化等创客活动予以支持,吸引更多创客进驻创客空间。
师生共创。学生与教师一起开展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既是学校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学习形式[1]。园林水利工程系农业创客团队推出大棚葡萄—食用菌(花菇)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时尚新样板,低压电器教研室教师带领师生团队联手攻关“炒菜机”并成功推向市场。打造“训研创一体”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参与创造实践中产生乐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建立训、研、创一体的实验实训中心,把学生专业实验实训与专业创新、创造有机整合在一个平台内,有效促进了学以致用、用中生趣。通过学法教法融合、学科课程融合、学习方式融合,创业教育要兼顾创意,创客教育要兼顾企业家精神培养,分类孵化打造创客创业教育生态圈,将学生个人兴趣通过平台得以延续发展,并获得专业和科研上的成就,有效提高创业项目的创新含量。
学校发挥“农科教融合”优势,依托“训研创一体”实训基地平台,依靠紧密稳定的研究所科研团队,创建了“导师+项目+团队”“教师创新创业工作室”等指导新模式,立足机制创新、文化创新、过程创新、方法创新和评价创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原则,按照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技能“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出并实践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手段的实践育人新方法,整体构建了农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经过几年实践,取得了诸多成效。
依托科研团队,通过指导模式和育人方法的创新,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近两年共培养学业典范、创业典范、就业典范477人。学生科技创新与动手实践能力显著增强,2013年以来,共参加全国、省级以上技能竞赛67项,奖项217个,获奖464人次。
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优秀、实践创新能力强”,对毕业生满意率达85%以上,排名居全省前列,学校连续4年就业率超96%;2013届毕业生的创业率达8.33%,也名列全省前列。
学校“训研创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上新台阶,2013年学校成功申报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个(农林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2015年成功申报市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点3个(现代商务实训中心,自动化与智能农业实训基地,宠物医疗与美容护理实训基地)。教研教改成果丰硕,丰富了农类高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近两年学校相关领域的教改课题立项6项,省教科规立项2项,省部级教改课题立项1项。
学校的“兴趣+乐趣+志趣——现代农业创客教育”模式也得到了黄旭明省长的批示。“点线面三维育人:培养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获“温州创业创新博览会组织奖”。相关案例入选《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学校关注技术技能积累,将原有传统的校内创业园孵化器业务向前端延伸、向后端扩展,以种子种苗科技园孵化器为核心,努力建设“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全程孵化链条,深耕细作孵化器现代农业主营业务,搭建创新资源集聚平台,促进加速器产业蓬勃发展。2013年来,学校通过创新创业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共孵化小微企业100多家。
通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农科教融合·训研创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出了丰硕成果,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温州科教频道、温视瓯江先锋频道、温州教育网等多家媒体对“三新”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成果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采访与报道。
总之,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打造“农科教融合·训研创一体”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比较有特色,但真正创新创业成功的学生案例并不多,希望借助“训研创一体”实训基地,每个年级都孵化出一些优秀项目,对好的项目能扶上马送一程,把学校创业学院做成全国农业创业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