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双关语汉译的文本分析与策略评估

2016-12-05 08:58张乐金
外国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双关语双关哈姆雷特

张乐金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香港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香港)



《哈姆雷特》双关语汉译的文本分析与策略评估

张乐金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香港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香港)

梳理了双关语的结构特征、交际效果及翻译模型,根据文本类型及双关结构与交际效果的对应关系,改编了赖斯的翻译批评框架。从语音、词汇、语义、交际效果维度,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朱生豪及另三位译者的《哈姆雷特》汉译本中的双关语进行文本分析和翻译策略评估。双关语翻译策略的适切性与原文的双关结构特征及其交际意图与功能密切相关。朱译采用音韵补偿、润饰辞藻、纯洁译本、省略译法等再现了双关语作为表情文本的审美价值及其作为感染文本的交际效果。

双关语;文本类型;“类比形式”;交际效果;翻译模式

0 引言

《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第三版)》(1994:1090)对双关语的解释是:将一个或几个词型或发音相似的词并置、联系在一起,通常以幽默的方式产生两个或更多可能的用法;是一种文字游戏。《现代汉语词典》(2012:1216)的定义是: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可见英汉双关语都是利用词语谐义和谐音的特点形成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或利用音义的歧解产生有趣的幽默效果。从形成机制上,可大致分为谐音双关和谐义双关两类(赵会军,2012:139)。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在英国的流行文化和上流文化生活中均大量使用双关语,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充斥着双关语。尽管双关语在西方正统文学中的地位几经消长,但它在莎剧中的独特地位和文学价值却从未淡出批评家的视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哈姆雷特》中有175处双关语和歧义词(Delabastita, 1993: 347-492),远远超过其他莎剧中双关语的数目。研究《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及其翻译可以引领人们深刻体验该剧的语言魅力和莎翁的艺术想象力,同时对于双关语汉译的策略选择和评估也可提供较充分的参考语料。

1 双关语的翻译模型研究综述

双关语是形式和意义互相依赖程度最大的语言现象,因双关语的语言形式造成的翻译障碍,使双关语的可译性受到质疑。纽马克根据双关语的特点及目的,将其翻译分为五类情况:(1)原语与目标语中有对等双关语时,最容易翻译,可直译;(2)若双关语的目的只为引人发笑,可用意义不同但相关的双关语补偿翻译;(3)诗人所做的受限于音步的双关语很难翻译,通常牺牲不译;(4)若双关语的两层意思都比双关语的表达手段重要,须译出两层意思,即使这两层意思在目标语中不能协调一致;(5)当原文中的双关语是用来解释某种语言或口误时,或双关语的意义比构思中的机智更重要时,须迻译(两层意思),通常需加以解释(Newmark, 1981: 106-107,转引自Newmark, 2001: 217)。Offord(1990:119)为翻译莎剧中的文字游戏的译者提供六种策略:(1)完全忽视;(2)模仿莎士比亚的双关手法;(3)主要译出第一层意思;(4)主要译出第二层意思;(5)提及两层意思;(6)创造新的双关语。Delabastita(1993)结合对《爱的徒劳》的荷兰语译本的数据库分析,提出九种翻译模型:(1)双关语译为双关语;(2)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3)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重复、头韵、尾韵、讽刺、典故等);(4)省略不译;(5)照搬原文;(6)原语含义向目标语含义转移(transference);(7)添加:非双关语译为双关语以补偿原文双关语不可译的损失;(8)添加双关语;(9)编辑手段(加注、列出各种已有译文供参考等)。这九种方法客观、全面地总结了印欧语系内双关语的译法,为译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广泛适用的参考框架。

对双关语汉译的研究中,张南峰(2003)肯定了Delabastita的翻译模型在英汉语对双关语翻译中的适用性,同时提出修改意见,认为应增加“类双关语译为双关语”一类,而照抄原文这一模型在中英语对翻译中则不常见,因此,Delabastita理论具有语言和文化特殊性。有研究者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双关语及其翻译(周晔,2008;赵会军2012)。尽管切入角度不同,但各家对双关语翻译方法的总结大同小异,基本可纳入Delabastita提出的九种模型之中。

当前对《哈姆雷特》双关语汉译的研究并不多见。对双关语汉译的理论阐述略显笼统,尚未发现超越西方的理论成果。对技巧的探讨又多以西方理论界的策略归类为模型,进行零星译例的对号入座,较少结合具体文本对译者采用的译法做系统深入的文本分析,也未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做出适切性评估。《哈姆雷特》迄今已有近20个全译本,其中朱生豪所译莎剧自1947年出版后,成为五六十年代最畅销的莎剧译本,他的《哈姆莱特》译本更是多次再版。本文将以朱译本(1978)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对比分析梁实秋(1936)、孙大雨(1956)和卞之琳(1991)的译本,重点对朱生豪的双关语汉译进行文本分析和策略评估。

2 双关语的文本类型及其翻译效果评估框架

文本分析对于解决“不可译”词、多义词和隐喻等翻译难题大有裨益(诺德,2005)。在翻译的文本分析方面,赖斯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批评框架适用面广、评估力强(朱志瑜,2004)。赖斯(2000:26-27)根据交际意图和语言功能将文本类型分为四类,重内容文本(信息文本)、重形式文本(表情文本)、重感染文本(感染文本)和多媒体文本。她认为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的首要因素。在“重形式的文本”中,作者通过风格形式、押韵格式、对比修辞、谚语、隐喻和音步等形式元素创造出特殊的审美效果。赖斯同时指出复合文本类型的存在,即三种交际功能(传递信息、传递艺术形式和传译行动的冲动)交替或同时出现在文本中。

以形式立意的双关语因其独特的形式-意义组合及其讽刺、喜剧等艺术效果便可同时归入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因感染文本引发的反应更多是非文学性的(ibid.: 41),双关语首要的文本类型应是表情文本,而表情文本是以原文为导向的(ibid.: 33)。表情文本中,作者的创作手法极为重要。表情文本有两层结构:语义-句法层面及艺术构建层面(Lotmann, 1972,转引自赖斯,1989:109)。感染文本通常有两层,甚至三层结构:语义-句法层面(不时也会有艺术构建层面)和劝导层面。在评价表情文本翻译成功与否时,要看译本有否传达出概念内容的艺术形式这一直观印象,而评价感染文本则看译本能否直接引发读者做出预期反应(ibid.: 109)。在“重形式的文本”中,语音风格等特殊的艺术表达要素通常是与特定语境相关的,译者不需亦步亦趋地追随原文的语言形式,而是要欣赏原文的语言形式,并受其启发,在目标语中寻找与原文艺术形式可“类比”的形式,译出相似的审美效果。在讽刺文等感染文本中,须重视语言自身的修辞功能。比起信息文本和表情文本,感染文本的翻译可享有更多自由,可偏离原文内容和形式,对原作做出较大改动(赖斯,2000:41-42)。

仅以文本类型寻找翻译方法过于笼统,赖斯认为还需考虑语言风格,即原文的语言特征及其在译文中的对等表达(赖斯,2000: 48)。在其构建的翻译批评模型中,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均在考察之列。前者包括语义、词汇、语法和风格,后者包括语境、主题、时间、地点、观众、讲话人等因素和情感暗示(赖斯,2000:51)。这两类因素的互动及其翻译方式可进一步归为语言因素和语用因素。

双关语翻译的限制因素主要在同形词或同音词被赋予了表里两层语义和语用功能,而大多情况下,原文的双关“形式-意义体”在译本中难以保留。在翻译双关语时,语音、词汇、语义及情感暗示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赖斯的翻译批评框架改编为四个层面——发音、词汇、语义和交际效果,并以此为方法框架考察双关语汉译中“形式-意义”与“交际效果”的对应关系。在参考现有定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定性研究为主,目的不在于呈现双关语汉译的所有模型,而是力图通过对译本的文本分析和对影响双关语翻译策略的语言和语用因素的探讨,说明如何在音、形、义层面寻找最适切的、与原文“可类比的语言形式”,实现译文的审美价值和交际效果。

3 《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之形式——意义体与交际效果分析

为增加可信度,本文在双关语的认定上,主要参考Delabastita(1993)书后附录,以其收录的《哈姆雷特》中175个双关语及歧义词语料库为本文的语料来源。下文引用双关语例子分析时,将直接采用附录中的编号顺序,以便查考。

Offord (1990)将莎剧中的双关语结构特征归结为隐性双关和显性双关。前者指引发双关含义的同形异义词或多义词只出现一次;后者指同形异义词或多义词出现两次或以上,而每次出现的意义都不相同,也包括涉及词类变化的句法双关语。Delabastita将隐性双关称为垂直双关(vertical puns) ,显性双关称作水平双关(horizontal puns)。垂直双关指在一个关键词(the pivot)上依附至少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本文标记为S1)和隐含意思(本文标记为S2),S1指根据语言和情境最先涌入脑海的意思,S2指引发双关语的那层意思。该结构分类似可纳入谐义双关的范畴,未能涵盖谐音双关和双关语的禁忌语特征。West(1998: xiii)将莎剧中的双关语分为猥亵双关语和语义双关语,他指出,莎士比亚使用语义双关是一种风格手段,是为了各种戏剧性目的,因此,读者应体会双关语给戏剧带来的愉悦感和情感效果。通过考察《仲夏夜之梦》和《皆大欢喜》中的垂直双关,Delabastita(1997: 237)发现垂直双关全部出自“知识分子”、贵族、教养好的人之口,其效果在于它是一种微妙的智慧,通常带有嘲讽和尖酸的味道,而水平双关语则会明显地、有意识地、故意地制造出喜剧或自嘲的效果。如10-11 (Delabastita, 1993: 352):

KING: 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son-/ HAM: A little more than kin10, and less than kind。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 Not so, my lord, I am too much in the sun11. (I.ii.64-67)

朱:国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哈姆莱特:超乎寻常的亲族,莫不相干的路人。/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12-13)

哈姆雷特有意识地使用形近双关kin/kind和谐音双关son/sun,表达自己欲诉不能的愤懑,充满了嘲讽意味。可见,莎剧中的双关语语言结构与讲话人身份和修辞效果之间有直接的关联,在搜索“可类比的语言形式“时,需与双关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交际效果结合考察。双关语在《哈姆雷特》一剧中的主要交际功能可分为讽刺、调侃、幽默、调情、自嘲、含沙射影等。下文将在音、形、义3个层面对比分析以上交际功能在朱译本中的实现程度。

4 译本的文本分析与策略评估

4.1 语音与交际效果

以10-11的“谐音双关”为例,朱译并未用同样的或其他的谐音双关对译,他采用了对仗的结构:“超乎寻常的/莫不相干的”和“亲族/路人”,语义对比鲜明,语音朗朗上口,达到了同样的讽刺效果。“太阳”与“儿子”一词在英文中特殊的同音现象,在汉语中无法对译,朱译选择保留S1,未在S2的传译上作补偿。在因文化空缺,导致“不可译”时,译者们总在努力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试图找到最佳补偿策略:

梁:“比侄子还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我受的阳光太多了。”(在文后作了两条注释)( 11)

卞:“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14)

孙:“比亲戚过了头,要说亲人还不够。”“并不,大王;骄阳如汤泼面,油灌耳。”

(在文后作了两条注释。)(13-14)

四家译法各不同。梁译本套用了对仗的“侄子”和“儿子”,但因前后两个短句句长不同,结构也不工整,因此没有音韵效果,失去了此处谐音双关的意趣。其次,将原文隐晦的“kin” 和”kind”具体化为“侄子”和“儿子”,显然与此处蕴含的不动声色的机智和暗讽意图背道而驰。注释在增加读者知识面方面是值得称颂的补偿措施,但在讲究艺术审美的戏剧文本中,却很难得到大众读者的关注。卞译,10中用了四个“亲”字,语音效果是达到了,但“越亲,越不相亲”语气太重,成了明白的挑衅之辞。哈姆雷特用双关语表达感情,是他在挑战与隐忍之间努力平衡的话语策略。尽管他内心孕育着复仇计划,但却必须隐藏悲伤,保持沉默,以防对手起疑。这种心口不一的巨大矛盾,使他借助双关语和文字游戏来寻求感情发泄,这一交流意图应得到译者的尊重。卞译将“热劲”与“‘儿’”搭配使用,力图传译 “sun”和 “son”两重意思,这一努力在翻译研究中具有显性意义,但却未必能让普通读者产生预期联想。因为“儿”在此处作为尾助词,发轻声,书面译文加单引号或许能引起读者思索,但在口头表演中,此用意却很难实现;若读成重音,便会出现目标语文内的不连贯,令读者愕然。孙大雨在其译本前言中,提倡用格律体新诗来译莎剧,反对散文体译法。其译本整体上具有较好的韵律,但在此处的音韵处理上,却未见其功。在对11的翻译上,孙译采用了谐音双关对译,但“汤泼面,油灌耳”是俚语方言,语体与讲话人身份不符,且含义不明。

朱译本独具特色,尽管该译本未像其他译本一样,努力以谐音双关译谐音双关,但从交际效果上考量,却是损失最小的译本。朱生豪对语言的舞台效果极为重视,常自拟为读者或表演者,反复在音韵上改进,力求达到作品整体上的音乐美,这或许可以作为对谐音双关难译的一种补偿。

4.2词汇与交际效果

英文的词形变化主要包括三种语言现象:曲折变化、衍生词和合成词。衍生词和合成词这两种词形机制为双关语的制造提供了丰富的来源。(Delabastita, 1993: 109)这种构词法在汉语中的缺席,也为双关语汉译增加了固有的难度。

例如:153-154-155 (Delabastita, 1993: 472)

[HAM.:] Is this thefine153of his fines and the recovery154of his recoveries, to have his fine pate full of fine dirty? Will his vouchers vouch him no more of his purchases, and double ones too, than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a pair of indentures? The very conveyances of his lands will scarcely lie in this box155, and must th’inheritor himself have no more, ha? (V.i.104-110)

表1 原文-译文对照表

朱译本只译了字面意思,未能实现此段文字中双关语的讽刺效果及其与律师巧言善辩这一职业特征的联想功能。梁译通过“一生辛苦”“结局”和“大好”等变换词汇的手法,将 “fine”一词的基本含义与 “fines” “final” “refine”等衍生词的含义对比很好地翻译了出来,产生强烈的对比和讽刺效果。卞译中“罚出来的”与“赔出来的”结构工整,韵律整齐,与原文的谐音双关相呼应。孙译采用了以谐音双关译谐音双关的做法,通过“嗣产”与“私产”的谐音,再现了语音效果。综合几家译法可知,由词形变化产生的双关语依然具有可译性,可通过明暗义交替出现、句式调整,谐音双关等方法实现。弃之不译应是无奈之选。

4.3语义与交际效果

一词多义是最常用的双关语形式之一,主要是语义发展引发的,与双关含义的生成与解读相关的语义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专业化、隐喻和转喻三种。了解语义双关的形成过程,可帮助译者全面解读双关语的隐含语义。翻译时需结合交际效果,对双关语中的两层甚至多层语义进行合理取舍。如:93-94-95-96-97 (Delabastita, 1993: 422)

QUEEN: Come hither, my dear Hamlet, sit by me.

HAM.: No, good mother, here’smetal93more attractive94. (Turns to Ophelia.)

POL.: (Aside to the King.) O ho! Do you mark that?

HAM.: (Lying down at Ophelia’s feet.) Lady, shall I lie in your lap?

OPH.: No, my lord./HAM.: I mean, my head upon your lap.

OPH.: Ay, my lord./HAM.: Do you think I meantcountry95matters?

OPH.: I think nothing, my lord./HAM.: That’s afair96thought to lie between maids’ legs.

OPH.: What is, my lord?/HAM.:Nothing97./OPH.: You are merry, my lord. (III. ii. 107-120)

表2 原文-译文对照表

注: Nothing97还有第三层语义:零(圆形,与女性生殖器形状相似)

在处理例95和97中的猥亵语时,四译本都只保留了S1,而舍弃了S2。这可从文学潮流和译者风格中寻找原因。17世纪上半叶起,随着新古典主义诗学的兴起,双关语的地位遭受贬斥,从上流文学和官方文化中被排挤出来,18世纪晚期,双关语不可译的特征使一些批评家开始重视双关语的价值,并捍卫莎剧双关语的艺术性。18世纪晚期及19世纪,前浪漫主义开始给予双关语以新的官方认可,但双关语从未成为浪漫主义文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对于双关语在西方严肃文学中的地位,浪漫主义流派所持的态度是复杂而矛盾的(Delabastita, 1993: 256)。在中文语境下,对性描写的宽容度较低,猥亵语成为汉语主流文学作品中的禁忌语之一。因此,虽程度略有差异,但译者们普遍选择了纯洁化的处理手段。朱译本以文辞端庄、朗朗上口为主要的文学特色,原文中的猥亵双关语显然与朱译本追求“雅”的文风不符,在翻译此类双关语时,朱译本多做纯洁化处理。从交际效果而论,原文的猥亵双关语,在英国是男女调情时常用的表达,不会引起低俗联想。因此,汉译本只有做纯洁化处理,在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上,才能与原文类似。此外,《哈》剧中,几乎每个人物都卷入了某种侦查活动(Mahood, 2001: 111),这样的剧情使其深蕴神秘主义色彩,而这与双关语的含糊性及其隐含意义的拆解互相映照,加深了翻译的难度。哈姆雷特的双关语往往具有双重功能,既隐晦地表达其敌意,又巧妙地为自己和母亲提供安全阀。他与叔父通过双关语进行多轮语言决斗,其技巧和精彩程度是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为了营造剧本的神秘感,译文不宜过于直白,朱译本在无法同时重现两层语义的情况下,多选择保留双重语境中一眼便能识别的那层语义,而将需要更长取义时间和更多认知能力的那层意思隐去不译,以呼应剧本整体的风格特征。

4.4 策略统计与评估

Tien (2005)、贺平(2009)等对朱生豪等莎剧翻译家对各种策略的使用频度和优先次序进行定量研究。虽然其考察的文本及双关语类别与本文不尽相同,但其研究发现对本文的策略分析和评估仍具重要参考价值。Tien (2005, 36: 36) 基于Eric Partridge的《莎士比亚猥亵语》(1947)中的词汇表,对猥亵程度排名前十的十部莎剧中的猥亵双关语的汉译技巧进行统计。发现在130个译例中,朱生豪丢弃双关语不译的有64例,占49.2%;丢弃隐含的猥亵含义不译,仅译出纯洁意义的有62例,占47.7%;保留原文双关语的双层语义或仅保留猥亵意义的总共只有3例,占2.3%。贺平(2009)对朱译三本莎剧的研究结果与以上统计比例既有相似处,也有差异。贺平发现,朱译中双关语译为双关语的使用频率居第二位,占25%,双关语译为零的占12%,这与猥亵语翻译中,近半数丢弃不译的统计结果不同。可见,朱译对双关语的保留是有选择的,依据之一是双关语的意义而非形式。整体看来,比起零翻译、加注、编辑等手段,以双关语译双关语依然是朱生豪的上选之策。其中,表里两层意思均译出的仅有5例,占10%,仅译出表层意思的占64%,仅译出隐含意义的占26%。可见,对表里两层意思在译本中的存留情况,两项研究呈现同一趋势。

卞译和孙译以双关语译双关语的比例略高,不乏精彩译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译本新创的蹩脚的双关语甚至比舍弃双关语效果更糟(Delabastita, 1997: 258)。梁译、孙译和卞译都在译文中做了大量注释,相形之下,朱译本的省译、换音韵、换词汇等译法反映了译者对双关语中形式、意义与修辞效果三者关系的独特理解。朱生豪不强调字面意义的忠实,更重视译文本身文学性的连贯和整体交际效果。

尽管朱译本未能精确复现原文双关语的语言结构,甚至牺牲了很多隐含语义,但其成功之处却是其他译者难以企及的。这与赖斯将“重形式文本”的审美效果及“重感染文本”的修辞效果作为其翻译批评的依据是相符的,与她评价表情文本翻译成功的标准完全一致。朱译本中也不乏传译失当之处,如在语义的传达上,有时可以两者兼顾,他却只保留了一层,且未作补偿。其他译者所做的改进,值得借鉴。以功能主义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将文本在语言或非语言形式中体现出来的文本功能作为翻译追求的最高目标,则即使是表面看来不可译的双关语也可以用另一个表达同样意图的词语代替,或以其他手段实现该功能。

5 结语

双关语的魅力在于对词义的无限探索。通过对四位莎剧翻译家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朱生豪没有严格跟随原文的双关形式和内容,也较少借助注释等附加文本,但他针对谐音双关和谐义双关的结构特点,采用了添加音韵、润饰辞藻、纯洁化译文等补偿手段。从交际效果来看,朱译本虽有不足,但基本再现了原文双关语营造的讽刺、神秘、幽默、机智等戏剧氛围。可见,在双关语汉译策略的选择和评估中,不应从已有的翻译模式出发,生搬硬套,而应首先考虑双关语在原文中的结构特征和交际功能,明确应首要在音、形、义的哪一个层级上实现对应,要达成何种效果;再在相应的语言层面寻找最适切的与原文“可类比的语言形式”传译;还应考察汉语语境的文学潮流、译本文学性的内部连贯、译者的翻译观和汉语读者的喜好等非语言规范,方可实现双关语在译本中的最佳交际效果。

Delabastita, Dirk. 1993.There’saDoubleTongue:AnInvestigationintotheTranslationofShakespeare’sWordplay,withSpecialReferencetoHamlet[M]. Amsterdam: Rodopi.

Delabastita, Dirk.1997.Traductio:EssaysonPunningandTranslation[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

Newmark, Peter.2001.ATextbookof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Nord, Christina. 2005.TextAnalysisin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DidacticApplicationofaModelforTranslation-OrientedTextAnalysis(2nd ed.) [M]. Amsterdam; New York:Rodopi.

Offord, Malacolm. 1990.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Wordplay[G]∥ Peter Fawcett and Owen Heathcote.TranslationinPerformance:Paperson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 Bradford Occasional Papers 10, Bradford: University of Bradford, Department of Modern Languages, 101-140.

Reiss, Katherina. 1977/89.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G]∥ A. Chesterman (1989),ReadingsinTranslationTheor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05-115.

Reiss, Katherina.2000.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sandLimitations:CategoriesandCriteriafor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M]. E. F. Rhodes, Trans.. Manchester: New York: St. Jerome Pub.; American Bible Society.

Shakespeare, William.1954.TheTragedyofHamlet,PrinceofDenmark;withanIntrod.byRichardBurton[M]. London: Folio Society.

1994.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3rdEdi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Tien, Yuk Sunny. 2005.TheBawdyBardinChina—aStudyoftheTranslationofShakespeare’sSexuallyandScatologicallySuggestiveLanguage[D]. Unpublished M. Phil. Thesi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est, Gillian. 1998.AdictionaryofShakespeare’sSemanticWordplay[M]. Lewiston, N.Y: E. Mellen Press.

莎士比亚.1956.哈姆雷特[M].卞之琳,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贺平.2009.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适用度的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3):247.

莎士比亚.1936.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剧[M].梁实秋,译.台北:商务印书馆.

莎士比亚.1991.罕秣莱德[M].孙大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南峰.2003.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1):30-36.

赵会军.2012.双关语语用翻译量化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莎士比亚.1978.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责任编校:肖 谊

A Textual and Strategic Analysis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ordplay inHamlet

ZHANGLejin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wordplays in English, the present study adapts Reiss’s text typology translation criticism model by focusing on phonology, lexicon, semantics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s. Within the adapted criticism framework, a comparative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criticism of wordplays in the four Chinese versions ofHamletis conduc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applicabilit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mmunication intentions and functions of wordplays in the source text. In his translation, Zhu Shenghao adopts rhyme compensation, lexical refinement, innocent language and omission to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values of wordplays as expressive texts and realize their communication effects as operative texts.

wordplay; text typology; “analogous form”; communication effects; translation model

H315.9

A

1674-6414(2016)05-0124-07

2016-04-30

张乐金,女,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翻译学、媒体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双关语双关哈姆雷特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双关
英汉双关语对比与研究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