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国
我国课程改革以来的实践证明,无论教学什么课程,导入的方法符合科学规律,展示出教师特有的教学艺术风采,就能很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导入艺术,对任何学科都非常重要。一位优秀教师的导入艺术,应该比一位优秀导游更加高明。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是一门综合多科知识、主攻语言文字的最基础学科,所以课堂科学导入的艺术就更重要。
一、先导致上,亮出风采
课堂导入,是每节课的第一环节,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往往从课堂导入中就能表现出来。正如影视片的开头,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凝聚观众的心思,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风格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别,有的激情奔放,有的稳重中庸,有的文辞飞扬,有的善于鼓动,这些都可以在课堂导入中体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所以理解这一原则,对于教师编写导语、备好教案都十分重要。
二、紧扣课题,把握方向
课题不仅指课文标题,而且主要是指这堂课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教完,因此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如有的课文,第一课时一般都是了解背景,大致熟悉课文内容,并且扫除阅读障碍;第二课时往往是根据教学要求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剖析,加深学生对文句、段落的理解,理清文章的思路,吸取其表达方式的精华;第三课时通常是针对文后提出的要求,进行能力训练,从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有的课文较短,可以用一个或二个课时完成;有的课文较长,甚至要三个或四个课时。教师在导入时要紧紧抓住每个课时的教学要点,就能把握方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必须解决的问题上,这样才有好的效果。
三、简短精要,调动兴趣
设计课堂导入,目的是尽快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学习与探究,因此关键在于简短精要。“简短精要,调动兴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难度。首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若能达到烂熟于心,心中自然亮起“灯光”;其次,必须深谙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实际需求,投其所好才能选好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再次,必须明了导入的作用,教师应善于把握好时间,不要让导入喧宾夺主,尽可能在课堂上攻克重点与难点。
四、文实并重,忌弄玄虚
在新课改实践中,有些教师在“公开示范课”中,设计导语时,往往绞尽脑汁,故弄玄虚,既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又与教学重点相距甚远,以致一些听课教师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防止走入误区,设计导语时,既要重视文采和创新,更要重视学生实际,文实并重,才能与主要教学过程相得益彰。一味地在课堂导入上故弄玄虚,容易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对于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设计,以三课时教完的《雪》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有以下设计方法。
第一课时要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散文诗,它语句优美,情感饱满,富有节奏感。而鲁迅先生其实也是写散文诗的高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诗作品——《雪》。鲁迅是南方人,从小在浙江绍兴长大,但写这篇文章时,正在北京。根据他的日记记载:1924年12月30日,北京纷纷扬扬落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天气放晴,却刮起了凛冽的北风,满地的白雪被吹得漫天飞舞,在灿烂的阳光下,蓬勃奋起,旋转升腾。这一壮美的景象触发了他美好的回忆和辽阔的遐想,所以他在日记里破例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的诗句。18天后,他把创作激情和深刻思索,凝结成《雪》这篇文字优美而又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第二课时要瞄准重点,引导攻关:“同学们,古人教导我们读诗‘不唯明字句,而且得精神’。不仅读古诗要这样,读现代散文诗也要这样。下面就让我们逐段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根据鲁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领会其包含的精神意义。”
第三课时要重在实践,促进升华:“上两节课,我们扫清了阅读障碍,理清了这首散文诗的思路。这最后一节课,让我们通过讨论,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文景物描写和借景抒情的特点,归纳主题,并剖析这一节课我所提出的散文诗的几个特点。希望大家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综上所述,第一课的导语统观整个单元,承上启下,由大到小,导入新课,话语自然较长;第二、三课时,各有重点,导语注重精当,话语较短。实践证明,效果较佳。
总之,语文课堂科学导入的方法种类很多,导入的方法必须根据学情和课文以及课时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