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杰 张海玲
2016年高考江西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采用全国新课标卷,考完师生普遍反映较往年容易,没有偏题怪题,试题稳中求变,历史学科特点鲜明,整体弥漫着高兴的情绪。然而在阅卷的过程中,老师们的讨论与感慨及最终的电脑统计数据,却表明结果与师生的意愿相左。下面我们仅以江西考生的答卷情况为例,从中探寻其原因,并从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谈及教学建议,以期从实践层面变革中学历史教学,实现从应试走向素质教育。
一、试卷内容结构、试题特点分析
1.试卷的内容结构分析
从通史结构来看,主要包括:必修部分考查中国古代史41分;中国近现代史16分;世界古代史4分;世界近现代史24分。选修部分四选一,分别为中国古代史2题,世界现代史2题,15分。中外史比例仍以中国史为重点,尤其突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从教材模块来看,经济史加大比例,卷面比重最大。主要为:必修模块中,必修1考查20分;必修2考查45分;必修3考查20分。
2.试题特点分析
历史试题考查知识点类别统计表
试题注重围绕核心主干知识上的基本史实,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是考查重点,具体特点如下:
(1)从试题题型上看,图文表形式多样,尤其突出的是今年客观性试题的材料引用明显减少,降低了文字的阅读量。如24、26、29、32题几乎都是一句式的题干。
(2)从试题考查目标看,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组合考查。整体卷面考查目标指向核心素养,主客观性试题的解答都必须依赖两种或者以上的核心素养,41题更是五种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3)从试题考查功能看,选拔人才是基础,育人成才是归宿。经济史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五,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客观性试题考生答题抽样与分析
第Ⅰ卷抽样情况(191人)
第Ⅰ卷满分48分,抽样平均分20.88,难度值0.44。难度值在0.4以下的试题有第24、25、27、29、31、33题共6题,比率达50%。考生答题效果最好的是第28、30题,最差的是24、31题,难度值已低至0.17以下。
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虽具备主干史实知识,但严重缺乏时空观念。如第31题,如果可以准确把握题干中“1965年”的信息,答案自然清楚。二、关注表象,缺乏表象到实质的理解,历史解释水平处于低层次。如客观性试题第32、34、35题。如第1题中的儒学思想考查。三、虽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但认识历史过于简单化。如第33题,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定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不应简单理解为君主短暂行动。
2.主观性试题考生答题抽样与分析
第II卷,必修部分考查材料解析第40题和开放性第41题。第40题难度是历年最低,第41题较往年有一些新变化,难度有所提高,从考生的情况看难度值上升,零分人数在主观性试题中最多。 选修史四个专题,整体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
第40题:材料解析题。该题用两段材料完成问题情景设置,要求对明清中期人口膨胀问题做出解释,并比较两位学者的主张,进行评价。一道常规题,是平时教学与训练中最多的题型,学生非常熟悉。且今年此题与往年比较,难度降至近几年最低,主要考查历史解释之信息提取。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第一问中的“原因”答题状况好于“影响”,主要是审题不到位、用词不准确。第二问“两个人思想概述”,材料中的信息量很大,但学生答题却无法抓住核心,东一点西一点,要点遗漏严重,且陈述严重缺乏条理性。“评价”要求其实对整个概述作出评价,是一个总体的评价要求。然而,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参考答案对此特意给出了两个评价方案:分开评价和总体评价。可知,也预测到了学生对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综合素养的不足。学生答案中存在评价过程中用词极其随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平时规范训练存在问题。
第41题:自拟题目合理论证。与往年此题比较,要求有所提高:往年要求是赞成或反对,或者提出修改意见等,今年要求学生自己明确提出论题要求,然后围绕论题展开史论结合的论述。教师们普遍认为此题在情理之中和教学之中,平时训练较多;有材料,有观点,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话可说,具体说得怎样完全依靠学生的水平;卢梭的思想在教学中有讲述,但实践如何几乎不会涉及,这需要靠教师平时的教学补充意识。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主题不明确,不敢轻易下结论,常常出现模糊的论题甚至没有论题直接展开叙述;论述不能围绕“制度”展开;一味堆积史实,严重缺乏论证意识;单一列举史实,各类史实花样繁多。(美国、中国、罗马、希腊、巴黎公社等)提出了论题,缺乏以其为中心层层展开论述的意识;史论严重分离。
第45题:考查英国的质询制度。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大量抄袭材料,缺乏提炼概括能力;思维层次较差,常常停留在一个层面答题;曲解材料的本意,缺乏句读能力;思维发散性差,缺乏对材料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
综合第II卷,考生学科综合素养普遍欠缺,尤其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层面,出现了考生投机、大量抄袭材料的现象。
第46题:材料解析题。考查英国的质询制度。材料清晰易懂,核心观点比较明确,学生容易读懂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第一问主要是大量摘抄材料,无法概括变化了什么。陈述大量的现象,无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第二问“透明度”基本答不到,改善政府工作基本可提及但无法上升到“制度”层面,高分不多。
第47题:材料解析题。考查越南战争。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第一问原因学生基本只能把握冷战的大环境,好一点的答题会涉及朝鲜战争或者中国政府的警示作用,但基本只是意思靠近,无法准确表达。第二问是探寻“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可以从材料中发现问题,
第48题:考查人物评价。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抄袭材料的现象比较严重,评价随意性很大,得分率很低。
综合第II卷,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各种核心素养的综合程度,考生各种素养缺失的水平层次差异度很大。主要表现:如有的考生时空观念不清晰甚至混乱,如“朝鲜战争”发生于何时,都无法确定。有一些“能够将某项史实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却无法进入水平3“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三、对教学启示
高考这根“指挥棒”,如何合理利用它来有效反拨教学呢?又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养成?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重视过程教学开始
复杂性不仅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人类历史的本质。“人文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也必然要求以复杂性的态度和复杂性的思维方式来加以把握。”教科书的容量有限性使得教材中的历史无法再现历史原本的复杂性,从结论到结论的过多呈现,遗漏了太多的历史过程。最终,导致我们学生的认识片面化、思维简单化。
重视过程教学,是今年高考为各位老师提醒的教学理念。如第24、26、28、29、30、31、33、35题等,需要把握这些历史史实的发展流变过程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可教材中缺失了太多的过程,全部补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教师充分考虑学情和历史史实本身的特征,适当地予以关注和适量地补充,以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丰满学生的认识 ,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
历史学科的本质在于时序,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素养。专题史学习能很好地把握阶段特征,而通史学习则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线索。现行教材是按专题史编排,而试卷是通史形式编排。因此,教学中必须加强通史知识的学习,训练“专题体系”下对“通史体系”的把握,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渗透在台阶式点滴训练中
五大核心素养的热议已引发中学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并与直接教学训练相对接。可我认为教师们更应关注如今的五大核心素养的每一层内涵和每一个水平层次,明白它们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赖平时的点滴教学积累,从水平1至水平4台阶式地进行。
如教学中如何强化史料实证素养?主观性试题第40、45、46、47题等必须依赖材料的辨析、比较、提炼、归纳、概括等各层面的素养才可以正确解题。可见,充分重视其训练的水平层次需从重视材料的阅读水平开始。然而,实际教学中的一段材料,我们常常关注如何提取关键词进而直接获取有效信息,而忽略了学生对于材料中的每一句的充分理解,即句读能力的培养,这其实是个误区。抓住关键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断章取义甚至误读、误解原意。读懂每一句话,理解它并学会概括,这既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之后提炼观点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更高之细辨能力养成的基础。在充分掌握句读能力的基础上,再呈现两段或更多材料比较时,学生才会知道逐句细辨进而看出差异总结归纳。可见,史料实证的素养必须有层次、有目标地在平时训练中逐一展开强化。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 陈海燕
E-mail:3729383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