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袁瑞兰
摘 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是深度学习路线中的第三个步骤,安全环境又是积极的学习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可预知、正强化、分层次这三个方面解释了安全环境的内涵,分析了安全环境的重要方面,为创建安全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文化的氛围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安全环境;可预知;正强化;分层次
教师唯有给予学生安全的学习环境,才能消除他们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使他们产生好奇、期许、兴奋等积极情绪,从而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那么,课堂中的安全环境该怎样营造,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可预知
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在漆黑的环境中,我们每走一步都会非常小心,因为下一步究竟踩到哪,心中没有把握。此时我们的脑细胞就处于不安全的保护模式中,大脑会节约资源,减少血液流向不重要的区域并将血液贯注到大肌肉群中,此时的心理状态为小心、害怕、不知所措等。很自然的,我们会把这漆黑的、不可预知的环境定义为不安全环境。反之,在明亮的环境中,我们的每一步都会从容自若,因为下一步踩到哪,踩到什么都是可控制、可预知的,这时所处的环境对于我们来讲就是安全环境。人身体中的所有细胞不是处于生长模式就是处于保护模式。处于生长模式时新树突不断产生,新突触正在形成,新学习从而得以发生。为了确保学生的大脑细胞处于生长模式,就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环境。
如离上课还有五分钟,课代表来到我的办公桌前,带着询问的目光看着我,我会意地说:“开电脑和投影,准备好检测。”课代表回到教室后告知同学们,然后电教管理员会开好电脑,其他同学会准备好检测本,并复习待检测内容。
在这个案例中,我预先让学生开好电脑,这是属于例行事务的就绪,既可以节约课堂上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对上课时所使用的投影屏幕教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预先让学生们知道要进行课堂检测,使他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检测的本子、整理好被检测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我向来反对突击检测和默写,这会把学生弄得很紧张。我检测或默写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如果因为突击,导致学生心里紧张而默写、检测不合格的话就不是我的初衷了。
二、正强化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对正强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正强化就是表扬、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对事物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后者却只会挫败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深度学习所要求的积极学习文化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处在一种积极的、激发的情绪状态中。因此,安全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没有奚落,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正强化。
如在每周五的数学课结束前,我会进行一周学习情况总结:“本周共检测了3次,3次都全对的同学有……;本周课堂表现最佳的同学是XX;本周作业完成情况优秀的同学有……;本周学习态度最佳是XX;本周提问题最多的同学是XX。对以上这些同学,让我们鼓掌表扬。”
表扬是正强化的方法之一,在案例中我通过表扬来强化我所希望学生达到的诸如多问问题、认真上课等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喜欢问问题、喜欢学习。学生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会越努力,相反,受到的表扬越少,学生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在课堂上我们要多用正强化,少用负强化。因为如批评、责问等行为容易使学生困窘,很可能引发学生愤怒或怨恨的情绪状态,这种负面情绪状态使学生处在不安全的学习环境中,这样他们进行深度学习的能力就会被大大削弱。
如有天下午的课上,有几位同学感觉很疲劳地趴在桌子上听课,我看到后没有点他们的名,而是对一位坐姿端正、听课认真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并要求大家学习。之后,那几位同学也端正了坐姿,开始认真听课。
在这个片段中,我可以选择点名批评,要求那几位同学改正过来;也可以选择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虽然两者都能达到我的主要目的,但是很明显,采用后一种方式时,不但一开始能让态度端正的学生因表扬而产生正面积极向上的心理,更好地进行学习;而且那些开始趴着,但随后改正的同学也不会产生挫折、沮丧等负面情绪,反而迅速地投入学习中去。可见,在实际中运用正强化,更易达到目的,并且作用范围广,负面影响小。
三、分层次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的确,当教师采用分层的教学方式,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作业来区别教育有差异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获得普遍的发展,能促进他们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前文已经提到,深度学习所要求的积极学习文化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处在一种积极、激发的情绪状态中。但由于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处于这样的积极、激发的情绪中的话,我们就需要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安全环境中也就包含了对彼此差异的尊重,让学生拥有多样的选择机会。在教学中作出恰当的改变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获得成功的地方。
如我有一次布置的回家作业:“今天的作业分为两部分,第1题至第10题为第一部分;第5题至第14题为第二部分。两部分都是10道题,每题10分。其中1至5题是基础题,6至10题是中档题,11至14题是较难题,同学们可以自选其中一部分作为作业。”
片段中布置的作业具有自选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做哪部分作业,这样保证了不同层次学生在完成相应部分时都能拿到合格以上的分数。同时,学困生作业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则尽其所能拔尖提高,从而达到了学困生不掉队,优生不停滞的目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谓分层次教学的先行者。分层次教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调动起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所以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这也是安全环境中的一个方面。
综上,前面三个类型中的几个片段所体现出来的安全环境有以下方面:①让学习活动成为可预知的活动;②学习、教学用具的提前就绪;③通过表扬、鼓励等形式进行正强化;④定期作一些表扬、奖励活动;⑤通过分层次的教学、作业,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⑥让学生拥有多样的选择机会。
这些方面都是要让学生处于安全环境中,让学生的大脑处于生长模式中,在学习中植入好奇、期待、兴奋、欢笑的情绪。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努力在课堂中创建这种安全环境,推动学习文化的营造,让课堂成为一个主动、积极、安全的学习园地,让学生在积极、乐观、愉悦的心情中度过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1](美)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温 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美)Robert D.Nye.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第6版)[M].石 林,袁 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