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6-12-03 03:34:15王纪政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悦纳教育学生

王纪政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贵阳 551400)



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王纪政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贵阳 551400)

由于高专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感恩教育需要采用具有指向性与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因此,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价值的梳理,抽样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展开感恩现状问卷调查,借助澄清感恩对象、感恩动力、感恩延续、感恩途径、感恩教育需求五个维度,提出适用于高专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参考。

传统文化;感恩教育;大学生;路径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构件,以及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建构要素,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向度上的拓展与深化。感恩这一美德,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历逾千载,吟咏传承,在当下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课题中,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而感恩所涵盖的价值仍需透过教育手段来实践并实现。因此,借助对感恩对象、感恩动力、感恩延续、感恩途径、感恩教育需求五个维度的澄清,发掘高专学生的感恩意识、触感其感恩情感、激发其感恩行为,帮助学生完成“他律-自律-内化”的三级过渡,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航标。

一、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价值

《说文解字》解读“感恩”为:感,动人心也;恩,惠也。就语意而言,感恩呈现出一种因恩而感的模式,即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的恩惠与便利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它反映了感恩主体与客体在发生这一行为时的动态化,既融摄了感恩活动的对象性、动力性、传递性,又明确指向了对感恩途径和需求的需求。因而,这是一种具有关系性的连结,马克思曾指出:“恩情是连结人和人之间良好的纽带,更是大到连结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连结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整个社会。”196由此可见,感恩是促使社会交往主体间产生连结,并将这一连结固有化的助推器。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从本质上提出了感恩教育对个体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三项维度的内在要求。高校学生,尤其是以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为导向的高专学生,在社会化的历程中,囿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时长的限制,亟需在短暂的学习时段内完成系统的、有指向性与针对性的感恩教育过渡。在此过程中,假使依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展开教育,不仅能切实增强教育效果,有“镜”可鉴,亦是感恩教育日渐式微的窘境下,道德实践的良性复归。

文化传统,是文化共同体中决定其精神文化系统的遗传、传承与变异的精神密码,其核心内容是建基于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理解方式、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三大矛盾的核心理念。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惯性与力量的作用下,更加突显出优秀的传承对个人乃至家庭、社会的影响力。而感恩教育正是契合了这一理念,并呈现出一以贯之的特性,正如柏拉图所说,真正的德性能够得到赞扬,是由于其自身的善,而不是虚名。55由此,感恩教育展现出的“善”并不仅仅是大众对这一质料的偏爱,更深层是由于其本身蕴涵的教育价值。历数诸多典籍,感恩及其教育论述层出不穷,最早可见晋代文豪潘岳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关中》),后引申为感恩戴德;《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侧面显现了淳朴民风中关于感恩知、情、意、行的通约;《增广贤文》中也有“羊有跪乳恩,鸦有反哺义”,表达了民众对感恩理想朴素的愿景。同时,历史上还流传着一大批典型的感恩教育榜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报三顾茅庐之恩;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报旧日不杀之恩;杜甫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每饭必思君恩;陆游贬居成都罹患疾病,仍书“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除此而外,延续至今的许多传统节日,也是感恩教育的教化成效,如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追思先人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感化和教育的意义。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为更准确地了解高专院校学生的感恩现状及其规律,提出适用于高专院校学生的感恩教育路径,笔者按各年级学生人数占比分层抽样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30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其中2013级30人,2014级165人,2015级105人。回收问卷289份,其中2013级25份,2014级163份,2015级101份,回收率96.33%。筛选有效问卷220份,问卷有效率76.12%。有效问卷中,男性3人,女性224人,男女比1:74.67;城镇户口46人,农村户口180人,农转非1人;独生子女33人,非独生子女193人,重组家庭1人。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占据全校学生群体的绝大多数,选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样本,具有代表性;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学前教育学生绝大多数由女生构成,男女比例差在正常范围内,样本数据有意义;由于生源性质不同,农村与城镇学生占比、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占比,均具有统计意义。

关于问卷主体,共设置17个封闭式问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从五个维度进行考量:感恩对象、感恩动力、感恩延续、感恩途径、感恩教育需求。基于这五项维度,高专院校学生的感恩现状呈现了独有的特征:

(一)感恩对象单一,情感有所隔离

抽样学生在感恩对象的选择上,更多地认可感恩父母、亲人,同学、朋友,老师以及学校,选择这四项的学生占比分别为98.18%、94.09%、93.18%、84.09%,占据了受调查学生的绝大多数;而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72.27%)、自然(37.27%)的感恩远不及较易感知到的周围的人或环境。此外,选择“其他”的学生(15.91%),补充填写了“敌人”,可能并未厘清“感恩”与“感谢”的区别,将二者混淆。

心理学认为,人在感知主观与客观世界时,最先也是最易感知到的是周遭的人和事,其次是身处的环境;在知识、经验、阅历逐渐丰富后,才会阐发联想其本质。学生在对感恩对象的认知过程中,最为熟悉的是父母亲友,其次是老师同学,而相伴随的学校对于那些健康成长的学生而言,可能成为其感恩对象;与此相反,在校园中长期遭遇挫折或常受忽视的学生,对学校的感恩之情并不会非常深刻,甚至可能是割裂的。此外,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恩,是这一阶段的学生不能快速接受的新理念,在他(她)们的认知中,“社会”距离学校这片桃花源太遥远,展现出的只是“社会”这个词本身而已,与自身联系并不频繁;自然界,尽管人类长期蛮力攫取,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形成了这一概念,甚至认为“感恩自然”是可笑的想法或行为。

(二)感恩动力固化,乃至产生异化

通常而言,感恩的动力可以呈现为“悦纳-回馈”的二元模式,即回馈行为源于曾经获取过帮助;但在价值观偏离的状态下,会演变为“悦纳-结束”或是“悦纳-索取”模式,即欣然接受他人恩惠或帮助后,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理应力所能及地回馈,但却选择了悄然结束或向对方索取更多;亦或是在这个二元模型中,增加一个桥接,形成新的感恩动力模型:悦纳-价值衡量-回馈,即感恩的动力源于是否契合自身利益,以获益尺度衡量回馈程度。以问卷18题“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你的想法是?”为例,选项“找个机会报答,否则总是心怀歉意”即典型的“悦纳-回馈”模式,其动力是弥补自己内心的歉意;选项“别人帮了自己不是为了回报,不必记挂心上”即“悦纳-结束”模式,期待受恩后不再回报;选项“内心不希望被帮助,一旦他人有困难,不得不帮”呈现为“悦纳-价值衡量-回馈”模式,在回馈前先衡量对自身是否有益,再行决定是否回馈、回馈多少;选项“将互帮互助精神延续”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倡的“悦纳-延续”模式,也是最为理想的感恩模型(见表1)。

表1 感恩动力模型表

除此而外,随着人际交往的频繁,甚至会形成四元模型“悦纳-价值衡量-回馈-索取”。这种对源动力的异化使得感恩过程不再纯粹,而是披上了一层甜蜜的负担,附加了利益的权衡。作为长期接受国家基础教育的高专院校学生,其感恩动力最初都展现为健康的“悦纳-回馈”模式,随着外在的物质诱惑、内在自我意识的二次成型,部分学生逐渐走向了异化的趋势:一些学生欣然享受着他人在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接济,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甚至索取更多,一旦停止接济,转而背道攻讦施恩者;一些学生因自身回馈能力的不足,又无法调适内心的欠意,演变为逃避回馈,想法和行为呈现木僵状态;一些学生在预备回馈时,先进行价值的衡量,盘算回馈是否有益、回馈多少足够、能否向施恩对象再次索取等等。

(三)感恩延续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在感恩动力的内驱力与诱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即时的“悦纳-回馈”行为,以缓解内心因受助后有所亏欠而生成的不舒适感,填补内在不完满的感受;或者,选择“回报毕”即“感恩毕”的“悦纳-回馈-结束”模式,尽可能地不再与施恩者产生情感联结,或不再将感恩行为延续。以问卷17题“他人帮助自己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为例,选项“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是典型的“悦纳-回馈”模式,选项“这个世界还是好人比较多”呈现了“悦纳-结束”模式,选项“下次遇到困难时,再找他帮忙”则是“悦纳-索取”模式,这三者的占比达60.45%;而最为理想的“悦纳-延续”模式,选项“我要更努力,以后帮助更多的人”,选择的学生仅为39.55%,反映出学生在感恩延续意愿上的不足(见表2)。

表2 感恩延续模型表

感恩的延续并不仅仅在于“因恩而感”,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的长期联结,并将这份“恩情”继续延续,无论是以回馈的形式延续给施恩者,还是将这份精神延续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最终形成一个“悦纳-延续-悦纳-延续”的良性循环圈。学生在感恩延续的践行上,一方面,期待有能力、有机会进行回馈,回馈结束后,似乎内在的“重担”即刻卸下,不再亏欠;另一方面,在意识层面清晰地知晓感恩需要延续,但却迷茫于延续什么、延续给谁、如何延续;或者对于“延续”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物质的延续、实际行动的延续,殊不知“精神层面”也可以延续。因而,从本质而言,学生对于感恩的延续依然是模糊的。

(四)感恩途径表征化,责任意识淡漠

感恩的途径通常囊括了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帮助感恩对象、给予感恩对象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关怀、在感恩的过程中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等。以问卷11题“对学校安排的集体劳作课,你的看法是?”为例,选项“劳作课很有必要,既是一门科目,又是回馈学校”(55.00%)涵概了感恩途径的新趋势与责任意识,选项“大学生是来读书的,不应该参加体力劳动”(5.45%)、“无所谓,反正安排了,只需一年就结束”(32.27%)、“强烈抗议,为什么不请清洁工打扫”(7.28%)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感恩的途径早已不仅仅是帮助父母、师长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在他们的重要日子送上祝福,或在精神层面关心他人、排解困惑,当下更注重的是责任的担当。学生对于感恩途径的理解多停留于形而下的“器”,关注流于表面和形式的“表征”,认为这才是实现感恩的唯一正确途径。而假使有学生能勇于担当,也未必真正明晰,这种担当其实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感恩途径,无论是对父母、亲友、老师、同学,还是学校、社会、自然,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的感恩具有更深刻的影响与价值。

(五)感恩教育说教的泛化,致使需求锐减

感恩教育的实施者似乎早已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说教,使得感恩教育本身泛化为“说教”的代名词,失去其原有的教育意义,这也使得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以问卷20题“你认为学校应该多久开展一次感恩教育活动”为例,选项“每半学期-每学期”选择的学生占59.09%,选择每周、每半月-半月、不需要的学生分别为3.18%、34.09%、3.64%。同时,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以21题“你更倾向于选择以下哪些类型的感恩教育(多选)”为例,选择感恩是什么、感恩什么人、为什么感恩、怎样感恩、传递感恩、其他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0.91%、38.64%、60.45%、68.18%、81.36%、10.45%,这些选项涵概了感恩的内涵与外延、感恩对象、感恩动力、感恩途径、感恩延续五项教育内容,而全选的学生占比不足17%,反映了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需求仍较为单一。关于感恩教育的形式,以22题“你更倾向于选择以下哪些形式的感恩教育(多选)”为例,选择主题班会、讲座,媒体宣传、开设课程、感恩书籍、公益事业、其他 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3.18%、41.36%、53.18%、23.64%、33.18%、81.82%、0.45%,全选的学生占4.55%,反映了学生对于教育形式多样化的需求。

现实生活中,学生感恩认知的碎片化、情感体验的冷漠化、意志行为的滞后性,必然与感恩教育不到位息息相关。基于这一事实,切实有效地探寻“接地气”的感恩教育、教育双方都“喜闻乐见”的路径,成为思政工作者认真思索的课题。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

感恩对象层面,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拓宽学生思路,助其建构“生态教育”理念。不同于一般的以技能应用型教育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高专院校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兼具“两代师表”的师范性质,是与处于成长关键期的3-6岁幼儿“打交道”的群体,可以说,幼儿的启蒙有赖于这群学生。因此,对这一群体展开感恩教育不仅仅立足于感恩师长、同学、朋友、学校,更亟需植入感恩社会和自然的“生态教育”理念,对社会和自然进行回馈及延续,使之融入其基本意识、认知机制和价值取向中,从而指导其行为,统摄物质文明发展的物化成果和物质现实。

感恩动力层面,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完成“他律-自律-内化”的三级过渡,将感恩意识和行为“纯粹化”。由于高专院校的特殊性,加之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对学生的管理及教育模式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或男女比例正常的院校,更不同于中专学校,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践中做好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监管、两轮联动,在帮助学生完成“他律”的感恩教育约束后,鼓励学生完成感恩意识与行为的“自律”,最终达到举手投足的“内化”。只有顺利完成了“他律-自律-内化”三级过渡的感恩教育过程,才是不“虚浮”、不“形式”、不“刻板”的教育,真正达到镌刻脑海、熨帖心脾的教育效果。

感恩延续层面,构建感恩教育“悦纳-延续-悦纳-延续”模型,将感恩教育崇高化。正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时表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我们教育的是一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作为今后千千万万孩子的启蒙教育者,更应培养她们怀有一颗诚挚的“感恩心”、一段持久的“感恩情”,只有自身具备感恩能力的教育者才能更为弥久地体悟感恩教育,真真切切地教会孩子怎样真真切切地感恩、心系社会的感恩。此外,感恩的延续不仅仅是物质或“看得见”的感恩,精神的延续,人文的关怀同样可以作为延续的内容与形式。

感恩途径层面,立足传统文化,融纳先哲精华,古时传承可为今用。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依托优秀传承,不仅为感恩教育追本溯源,提供翔实的教育依据,蕴藏的丰富案例也为感恩教育树立了一群典型的榜样,以榜样感化、教化、模仿的形式达到教育效果,赋予了教育本身更多的价值。

感恩教育需求层面,作为道德教育二级分支的感恩教育不是道德说教的流弊,可能是自由意志的发挥。道德说教极易由言语泛化至行动,进而胁迫他人从事非本人意愿的道德行为;社会倡导符合道德的行为,但道德并不能作为强制性的实施手段;由强迫引发相关的“被动美德”行为,常常表现为道德绑架。感恩教育是一种美德的提倡,但不能成为“被绑架”的美德进行说教,这是开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于这一共识,由此阐发的教育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教育。而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层出不穷的施教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挟“道德教育”的大旗、仿“道德说教”的口吻,命令受教育者紧跟自己的观念一路到底,不允许产生一丁点的异议,其实质是压抑的教育、畸形的教育、短命的教育。

教育的终点是“助人自助”,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喜爱的、适合自身成长的而又愿意主动接受的感恩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的动态过程,仍需我们共同持续探索。

[1] 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光明日报,2014-04-02

[2]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4)

[3] 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 李红海,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特性与实践思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5)

[5] 操奇.中华文化传统的自然规定性成因——基于马克思哲学范式.中华文化论坛,2015,(3)

[6]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 于文秀.生态文明有赖于生态教育.光明日报,2015-12-16

[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05-05

[9] 刘海龙.道德说教及其泛化思想批判.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3)

(责任编辑:乐程)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ratitud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Jizheng

(DepartmentofPreschoolEducation,GuiyangPreschoolEducationCollege,Guiyang, 551400,China)

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tudents, gratitude education in junior colleges must be more directive and targeted. Borrowing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ased on a sample survey of students from Guiy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on their activities regarding gratitud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th a workable approach to gratitude education that contains five dimensions, namely, the object of gratitude, the impetus to gratitude, the means of gratitude and the need of gratitude education. Hopefully, it can provide some new thought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gratitude education; junior college; workable approach

王纪政(1989- ),女,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辅导员。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05

G641

A

1674-5337(2016)05-0021-05

猜你喜欢
悦纳教育学生
悦纳他人、悦纳自己,寻找美与美的融合——《小公鸡,太棒啦!》原生艺术绘本的魅力展现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40
悦纳自己,是给未来最好的礼物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亲戚悦纳,让所有的疲惫变得有意义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48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