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 硕博论坛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及其建构
王 琼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具有超越性、时代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特质,同时还具有导向、激励、提升和支撑功能。特质和功能交互作用,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应注重建构科学型、包容型、价值型和创新型的职业理想。
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担负管理任务的工具性个体,还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或精神载体,而在当前辅导员群体中,共同的职业理想、价值理念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一种推动进取的创新动力和一种隐性的默会知识。因此,探究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的内涵和建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的理论回顾
理想是人的精神追求,是人在实践中渴望实现的目标以及价值满足。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需要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得到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满足。理想的本质意义体现在,使人们立足于当前的现实世界,却又知晓现实世界并非唯一可能,而是过去的多种可能中已经实现了一种而已。人也就自然知道从现实蕴涵的多种可能中选择一种自己视为真善美的世界作为“理想世界”,并通过自身现实活动使之实现,直接的现实存在就由之而获得了意义367。而职业理想是个体对在自身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商等因素评估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所希望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人们对未来工作行业、种类及事业成就大小等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个人的职业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77。
近年来,学术界对辅导员职业理想开始关注。陈立栋认为,辅导员职业理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卓越的青年工作者64。贝静红认为,辅导员职业的政治性、教育性、管理性、基层性这四个方面,在和大学生有效的互动中,辅导员职业信念的塑造可以得到有力地推动,辅导员职业理想的认同度和幸福感也会得到极大地激发31。汪泽洪认为,顶层设计(中央16号文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对辅导员的岗位定义,已经给予辅导员职业理想的高度定位——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他同时也指出,目前辅导员的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存在差距的147。以上论述大都从某一方面指出了辅导员职业理想的重要性或构成要素,但都没有概括出辅导员职业理想的核心内容。
整合和分析辅导员职业理想的理论内涵,将辅导员的职业理想界定为:是辅导员职业生涯中所特有的职责、使命和个人追求的精神升华,它集中体现为“立德树人”的岗位目标和“全面发展”的个体诉求的抽象统一。这一界定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辅导员的职业理想首先应来源于其工作岗位的使命感,神圣而光荣的育人职责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由此会产生极富吸引力的职业高尚感。二是辅导员的职业理想还必然要包括个体价值的实现,这个实现不是简单以待遇、职位或职称高低来衡量,而体现为人性的升华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三是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全面发展”,都不会轻易实现,是需要满足个人奋斗和时间两个必然要素的,“理想在路上”的过程,恰是辅导员职业化所需要的过程。
辅导员职业理想,可以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活提供了有效的精神支配和激励,使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成为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成为辅导员进行实践活动、确立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关系理念和行为方式、塑造自身职业道德与人格,实现自身职业化的精神引领。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的四种特质
分析职业理想的功能与作用的关键是对辅导员职业理想特质的度量。目前对于职业理想的测度可以从以下八个维度来考量:超越性、时代性、发展性、稳定性、整合性、激励性、差异性和引导性。其中,从对辅导员职业化影响大小的角度,可以遴选出四种需要重点说明的特质。
超越性。辅导员职业理想中包含着以其对职业前景的评估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职业期望,它源于现状,但超越现状,不是对职业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个体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的美好梦想。它体现了强烈的现实超越性,总是以高于现实的轮廓出现;时代性。本质上看,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是其从事辅导员工作实践的产物,这种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从辅导员制度的产生完全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必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稳定性。辅导员的职业理想不是空中楼阁,是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后,固化在辅导员头脑中的职业愿景,相对于“职业幻想”等概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引领和指导辅导员职业活动的稳定特质;发展性。职业是个体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纽带,职业理想则勾勒了这种关系的理想化境界。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呈现发展性的特质,它会随着个体所处不同的职业阶段和调整的职业发展目标而相应地改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的功能辨识
功能是职业理想必然具有的隐性知识,它在保护辅导员的职业热情的同时,也使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因此,功能是具有“刚性”的一面。具体来说,辅导员职业理想的功能主要有四种:导向功能。导向功能可以为辅导员提供奋斗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成为辅导员职业行为的定位器。正确的导向意识一旦确立,辅导员就会明确方向,精神振奋,勇于面对职业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时刻保持对未来的希望;激励功能。激励功能作为辅导员的精神动力途径,可以供给其不竭的人生动力。它可以使精神内化为辅导员的价值观念,上升为辅导员的人生信念,从内部激发辅导员的情感,使其意志坚定,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和坚强毅力;提升功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由个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组成。职业理想可以从辅导员的精神生活核心内容出发,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整合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使辅导员群体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精神生活的物化倾向,同时,又能引导辅导员不断追求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品格;支撑功能。支撑功能是职业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之间沟通的纽带,也是个体实现理想的支柱。辅导员职业是辅导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劳动岗位,只有从事这一职业,辅导员才能获取主要生活来源,实现其生活理想;也只有通过现实的职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其社会理想。同时,职业道德也是辅导员实现道德理想的重要保证。
对上述辅导员职业理想四种主要功能的关系和作用,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阐述。一方面,从理论整合视角来看,这四种功能是协同互动、共同作用于辅导员的职业化过程。导向功能为辅导员提供职业保障,激励功能为辅导员提供职业活力,提升功能帮助辅导员克服职业懈怠和精神萎靡,支撑功能则帮助辅导员实现人生理想。四种功能在辅导员身上体现这样的逻辑关系:导向增强眼力,激励提供活力,提升保持动力,支撑保持定力。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化过程来说,眼力、活力、动力和定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看,辅导员队伍人才流失和不稳定的根源往往在于:一是缺乏导向意识,职业目标不能上升为辅导员个体稳定的职业理想,工作出现失职失误等问题;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提升意识,在理想和现实间放大差距,滋生职业倦怠;三是支撑意识弱化,缺乏在辅导员岗位上创造人生精彩,实现人生价值的勇气和信心。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的主要特质与主要功能的关系
超越性与导向功能是衍生关系,职业理想超越性特质的存在,必然改变个体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赋予职业理想引领引导的功能特征;时代性与提升功能是伴生关系,提升功能是职业理想时代性的伴生产物,时代性的表现就是向着更高、更美好境界地不断升华,必然生发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种生活质量进行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性与激励功能是并生关系,两者具有同根同源的一致性,失去发展性的职业理想必然失去激励功能,而激励功能就是发展性在作用层面的另一种体现;稳定性与支撑功能是共生关系,是特质与功能相辅相成的体现,职业理想稳定性的特质为强有力支撑提供了坚实的底盘,而支撑作用又反馈给职业理想系统不断强化自身的信号,促使这一精神系统更加趋向改良和稳定。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对职业化的作用模型建构——以功能为中间变量
所谓辅导员的职业化,是指通过内化辅导员职业价值、获取辅导员职业手段(专业化)、认同辅导员职业规范以及形成辅导员职业性格而不断“成为”辅导员的过程。辅导员职业化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任职前的预期职业化(anticipatory professionalism)与任职后的继续职业化( continuous professionalism)。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辅导员职业的专业教育,因此,预期职业化在辅导员的职业化过程中是短暂的,主要体现在应聘前的自我教育上,自我教育主要以获取职业手段和认同职业规范为主,而本应从这个过程就开始的内化职业价值和形成职业性格则明显缺失。这就使得职业理想对于辅导员职业化的作用更为重要。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四种主要特质与四种主要功能之间建立变量关系,来构建辅导员职业理想对辅导员职业化的作用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辅导员职业理想对辅导员职业化作用的模型
对这一理论模型,有必要进行以下说明:
首先,辅导员职业理想的不同特质可能对一种或多种功能、对职业化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为了得到更为显著的作用效果,本文中假设一种职业理想的特质更主要的作用于某一种功能或职业化某一个方面;其次,模型中的不同特质只是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来分析职业理想对职业化的作用机理。在实际上,职业理想的特质不仅是这四种,且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性,没有排斥性;再次,无论是在理论上的演绎还是在实践中的表现,职业理想的特质、功能以及它们与辅导员职业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在模型中,虚线箭头就反映了职业化对职业理想特质和功能的反馈作用。职业化越进步,职业社会化的链条越成熟,职业理想的特质也就越稳固,其各种驱动功能就越能得到强化,因此,职业化的发展无疑会奠定和巩固职业理想塑造的基础。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是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职业理想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功能其实就是职业理想作用的中间变量。职业理想和职业化之间存在双向作用,职业理想的建构与职业化的进程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是一个复杂体系,涉及多个层面的相互影响因素,这决定了职业理想建构的广泛性和丰富性。从职业理想发挥更大作用的视角,本文认为辅导员职业理想的建构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构建科学型的职业理想。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建构,必须体现科学性,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着眼于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的理论思索,结合新的实践和发展,追求更高更有意义的价值追求,将个人成长发展和国家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以养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进而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得发展35。
注重构建包容型的职业理想。注重构建包容型的职业理想。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包容。每一个辅导员的职业理想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个性的职业理想是不会稳固和持久的,因为个性恰恰反映辅导员自身对职业的路径依赖性。个性来源于辅导员的精神特点,即梦想、追求和智慧,是辅导员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包括价值理念、思想智慧、知识能力及人格魅力。共性则来源于职业化的诉求,即职业独特的工作理念、制度和行为方式等,体现了在职业化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精神特质和做法,这些精神特质是无数辅导员在长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的共同精神财富,对于每一个辅导员未来的成功都具有极大价值。个性与共性融合形成的职业理想,才会被辅导员高度认可,才会产生正向的能量。
注重构建价值型、创新型职业理想。价值型的特点在于职业理想能为辅导员群体创造价值。职业本质上是一种为了满足从业者需要的社会身份组织,职业化的目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固化和社会化,可以更好更专业更稳定地为从业者提供更大的回报,满足更大的需求,实现组织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创新型的特点根源于职业理想本身的超越性特质,也是辅导员职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这种理想建构突出表现为能够激发辅导员强烈的创新意识,赋予辅导员绝不因循守旧的职业理念,使其对现状充满挑战和质疑,从而形成稳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1]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 张继延,等.试论职业理想及其实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12)
[3] 陈立栋.再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理想[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 贝静红.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和辅导员职业信念塑造[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
[5] 汪泽洪.浅谈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与现实之矛盾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
(责任编辑:乐程)
On College Advisors' Career Aspirations
Wang Qiong
(CollegeofMarxism,Shandong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College advisors' career aspirations reflect their outlooks on the world and on life and their values. They are transcendental,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al and stab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exert guiding, motivating, uplifting and supporting func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help advisors to set scientific, inclusive, value-oriented and creative career aspira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ization.
college advisor; career aspir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15JDSZ3041)
王琼(1982-),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18
G641
A
1674-5337(2016)05-0078-04